奇书网

奇书网>穿越之盛世医女 玉珠 > 萧景琰纳建议赞其远见卓识(第1页)

萧景琰纳建议赞其远见卓识(第1页)

辰时的阳光穿透靖安侯府的朱漆大门,将庭院里的青石板路映照得熠熠生辉。萧景琰身着一袭墨色锦袍,正站在书房外的廊下,手中紧握着林薇昨日留下的建议手稿,指尖反复摩挲着纸上的“流民安置需分区规划”“边境药材制丸防腐”等字迹,眼中流露出赞许之情。

“侯爷,负责粮草的李主事已在书房等候,说是粮商那边有了新答复。”管家李福轻步上前,躬身禀报。

萧景琰收起手稿,转身步入书房。李主事见状,连忙起身行礼,递上一份泛黄的账册:“侯爷,遵照您的吩咐,昨日已联络长安城内四十二家粮商,其中三十家愿以平价供应粮食,共计可筹粮两万三千石;另有五家富户主动捐粮,虽数量不多,却也凑得两千石。这些粮食足以支撑六处平价粮铺运转一月,后续还可按月续供。”

“做得好。”萧景琰翻开账册,目光扫过粮商名单和粮食品种,忽然指着其中一行问道,“城西的张记粮行,为何仅愿供应五百石?他们与侯府素来交好,理应不至于如此吝啬。”

李主事面露难色,回禀道:“侯爷,张掌柜言及近期旱灾影响,自家粮仓储备吃紧,且提及不少粮商私下囤积粮食,意图待价而沽。属下已依林大夫的建议,告知他若捐粮超千石,可获朝廷‘乡贤’称号,但他仍犹豫不决。”

萧景琰沉吟片刻,忽然忆起林薇昨日提及的“以利诱之,以情动之”之策,便对李主事吩咐道:“你再前往张记粮行一趟,告知他侯府愿以双倍市价收购其粮食,但需满足一个条件——他必须亲自将粮食送至流民安置点,亲眼目睹百姓的困苦。此外,告诉他,若后续愿意长期平价供粮,侯府可确保其粮行在长安的独家经营权。”

李主事眼睛一亮,赞道:“侯爷英明!如此安排,张掌柜定然不会拒绝。”

待李主事离去后,萧景琰重新拿起林薇的手稿,翻至“流民安置点卫生防疫”一页。昨日,林薇特意标注,安置点需划分为“居住区、诊疗区、隔离区”,并需挖掘公共厕所及排水渠,以防污水横流引发疫病。他立即召来负责土木的王参军,命其在三日之内,于渭水东岸和凤栖山脚两处安置点按此规划动工,且必须选用耐腐蚀的青石板铺设地面,以避免雨水浸泡后泥泞不堪。

“侯爷,此番规划虽能有效防疫,但需额外耗费三千两白银及百余名工匠,工期也将延长两日。”王参军面露难色,继续道,“官府拨付的赈灾银两有限,若超支,恐怕……”

“银子我来想办法。”萧景琰打断他,语气坚定,“百姓的性命远比银子重要。你只需依照林大夫的建议行事,所需银两从侯府私库中支取,务必在五日内完工,绝不可延误接收流民。”

王参军见侯爷态度坚决,连忙躬身应道:“属下遵命,定不辱使命!”

午后,萧景琰正伏案撰写奏折,将林薇的建议及侯府的落实计划逐一禀报朝廷。忽然,院外传来轻缓的脚步声。他抬头望去,只见林薇提着医箱,身着浅青色布衣,正站在庭院的桂花树下,与丫鬟交谈。阳光透过桂花枝叶洒落,将她的发梢镀上一层金边,眉眼间透出几分清爽。

“林大夫,你怎么来了?”萧景琰放下笔,快步走出书房。

林薇转过身,微笑着拱手道:“萧公子,今日特来询问流民安置点的进展情况,并顺便带来一些防疫用的艾草与菖蒲,以便提前在安置点进行焚烧消毒。”

她打开医箱,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捆晒干的艾草与菖蒲,还有一张手绘的安置点布局图。图上用红笔标注了焚烧消毒的最佳位置。“这是我根据昨日萧公子描述的安置点地形绘制的。艾草需在居住区与诊疗区之间焚烧,既能有效防疫,又不会让烟味影响到百姓;菖蒲则可放置在水源附近,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萧景琰接过布局图,仔细审视着上面的标注,心中不禁愈发惊叹。林薇不仅周全考虑了防疫效果,还细致顾及到百姓的生活感受,这份深思熟虑与全面安排,远胜朝中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官员。他指着图上的隔离区问道:“林大夫,隔离区需配备多少医者与药材才够用?侯府已联络了长安城内的五家医馆,可抽调十名医者,不知是否足够?”

“十名医者足够初期使用,但药材需多备些。”林薇走到桌前,拿起笔在图上补充道,“隔离区主要收治发热、咳嗽的病患,需准备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风寒的汤药,还要备足酒精与干净的布条,用于伤口消毒与包扎。另外,我已让仁心堂的学徒赶制了一批简易口罩,可供医者与病患佩戴,以减少疫病传播。”

萧景琰凝视着她专注书写的身影,脑海中不禁浮现初次在仁心堂遇见她的情景——那时她为自己诊脉,毫不避讳地指出旧疾,眼中流露出医者的坚定。如今再见,她不仅医术更为精湛,且心怀苍生,这份“仁心”与“远见”在他心中激起了一丝特别的情感。

“林大夫,此次多亏了你的帮助。”萧景琰轻声说道,语气中透着真挚,“若非你提出这些建议,侯府与朝廷恐怕仍在为应对危机而焦虑。你放心,你的建议我已悉数采纳,后续还会指派专人跟进,确保每项措施都能落实到位。”

林薇搁下笔,微笑着摇了摇头:“萧公子不必言谢,我只是尽了医者分内之事。这些建议若能助百姓渡过难关,才是最为关键的。对了,边境那边可有新消息?士兵学医的计划是否进展顺利?”

提及边境,萧景琰的眼中掠过一抹欣慰之色:“昨日已收到景渊的回信,他已精选两百名识字士兵,并特意腾出了军营的西厢房作为授课之所。我已依照你的建议,命侯府药坊将甘草、当归等药材制成药丸,并用蜡封存后送往边境,如此可延长保质期达三个月。景渊在信中提及,待这批士兵学成之后,边境的医疗条件必将大幅改善。”

两人并肩行至庭院,桂花的芬芳随风四溢。萧景琰突然驻足,目光转向林薇,说道:“林大夫,你的才华远不止于行医。若你愿意,我可向朝廷举荐你,使你得以入宫担任太医院院判,既能施展你的医术,又能为更多百姓带来福祉。”

林薇闻言,连忙摆手道:“萧公子好意我心领了,但我更愿留在仁心堂,为普通百姓诊治。太医院虽好,却多了几分束缚,不如医馆自在。”她稍作停顿,又继续说道,“再说,仁心堂还有一群学徒等着我传授医术,还有很多像王大娘那样的患者需要我,我实在舍不得离开。”

萧景琰见她态度坚决,眼中非但没有失望,反而多了几分敬佩。他深知,林薇并非贪图名利之人,她的“仁心”无关地位与财富,只关乎百姓的疾苦。这样的女子,远比那些汲汲营营的官宦之女更令人心动。

“好,我不勉强你。”萧景琰微笑着说道,“若是日后仁心堂有任何需要,侯府定当全力相助。无论是药材、银两,还是人手,只要你开口,我绝不推辞。”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将侯府的琉璃瓦映照得格外璀璨。林薇提着医箱准备告辞,萧景琰亲自送她到府门口。目送她登上马车的身影,萧景琰突然想起昨日林薇提及的“民生为本”,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将她的建议逐一落实,让长安的百姓不再受旱灾之苦,让边境的将士不再因缺医少药而牺牲。

马车缓缓驶离侯府,林薇靠在车窗边,回想着今日与萧景琰的对话。他对建议的全面采纳以及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令她心中充满了欣慰。她深知,仅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唯有像萧景琰这样心怀百姓的权贵鼎力支持,才能真正推动变革,让更多人受益。

回到仁心堂时,已是戌时。春桃与阿福正坐在庭院里整理药材,见林薇归来,连忙上前询问情况。林薇将侯府的进展一一告知,两人听后都兴奋地欢呼起来。

“太棒了!林薇姐,您的建议真的被采纳了!”春桃兴奋地说道,“等安置点建好后,流民们就能有地方住、有饭吃,再也不用四处漂泊了!”

阿福也点头附和:“还有边境的士兵,学会医术后就能自救了!林薇姐,您真是太了不起了!”

林薇微笑着揉了揉阿福的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萧公子和侯府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咱们仁心堂也要做好准备,明天就将艾草、菖蒲和口罩送往安置点,再派两名学徒去协助医者,尽我们的一份力。”

苏景从内堂缓步走出,耳闻几人的交谈,他面带微笑,对林薇说道:“林薇,你能够获得萧公子的认可与鼎力支持,实乃仁心堂之大幸,亦是百姓之福祉。你所提出的那些宝贵建议,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当前的危机,更将为未来的民生治理提供宝贵的参考。如此深远的见识与卓越的智慧,实属难能可贵。”

林薇接过苏景递来的热茶,语气轻柔地回应道:“师父,我唯一的愿望,便是能为百姓多做些实事。无论是研制眼疾药液,还是提出应对危机的良策,只要能够切实帮助到他人,我便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夜色渐浓,仁心堂内的灯火依然明亮如昼。林薇静坐于桌前,翻阅着医书,却不禁回想起萧景琰今日投来的目光——那双眼中满含认可与敬佩,还隐约透出一抹难以言喻的温柔。她轻轻摇头,将纷扰的思绪挥去,心中唯余一个坚定的信念:继续凭借自己的医术与智慧,为更多的人们带去健康与希望,让仁心堂的声誉,传遍长安的每一寸土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