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攻寨堡势如破竹
若是在江北,统率数万大军从某一路的治所开拔,长途奔袭至敌对阵营的另一路治所,即便沿途未遭遇敌军的激烈抵抗,光是行军也至少需要耗时半个月以上。
但在水网密布,城池林立的江南,若是进展顺利,这个过程可能缩短到只需要数日时间。
这其中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自然不是江南交通条件好,便于行军。而是大元疆域辽阔,东西南北各地在经济结构、地理环境和政治传统上存在巨大差异,进而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天壤之别。
如江南和江北的行政区划便有明显不同,江北和漠北又完全不一样。
以仅次于行省的“路”这一级行政区划而言,江北诸路多为“分领路”和“兵备路”,兼具军事防御与民政管理双重职能。
又因蒙元立国之初,江北地区历经战乱和灾荒,人口密度普遍较低,城池分布相对稀疏,税赋有限,为降低行政成本,各路的辖区范围通常划得比较广阔。
如红旗营治下的庐州路,便辖有三州十一县(包含三个路、州倚郭县)共计十一座城池;扬州路还要更大,辖五州十一县(包含六个路、州倚郭县)共十二城。
而这两路与辖十州二十二县的大都路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
反观江南诸路,则多为“分守路”和“分巡路”,其职能更侧重于民政与赋税征收。虽然辖区面积相对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在大元朝的经济地位比较重要。
如太平路仅辖三县;集庆路虽然号称江南军政要冲,实则也仅辖三县两州共四城(包含两个倚郭县);而与集庆路紧邻的常州路、广德路,则更为夸张,均只辖两县(州)。
在农耕时代,底层起义最初通常爆发于某一地,随后通过不断裹挟青壮迅速壮大,再通过攻打州县取得武备,如此便可练就一支可战之兵。
如此,不断重复开仓放粮、裹挟青壮、攻打州县的步骤,要不了多久,就能渐成不可遏制之势。
因而,底层爆发起义的初期,直接管理州县的“路”级行政机构,所拥有的常备军事力量,将直接决定了其能否迅速扑灭境内的反抗火种。
很明显,兼具军事和民政职能,又有更多城池可以作为反击据点的江北诸路,在这方面相比侧重于民政赋税的江南诸路,有着先天优势。
红巾军大起义初期,江北的庐州路仅凭一路之力,不仅挡住了境内多点同时爆发的“彭祖家”起义,屡次打败其进攻,最后还将“彭祖家”分割在含山、无为两地。
待到红旗营南下,进一步挤占“彭祖家”的发展空间,彭莹玉无奈,只能率残部渡过长江,却能迅速攻破池州路,极短的时间内便打开了局面。
而在江浙行省主力大军被调往江西、湖广等地剿灭徐宋政权的当下,江宁城虽然在元廷“修城令”颁布后加固了城防,并有意识地在集庆路屯驻了部分兵马,以防备红旗营渡江突袭。
但这种防御体系依然非常薄弱,集庆路守军兵力严重不足,只能依托江宁城周边的有利地形进行重点防御。
又因为红旗营进军速度实在太快,集庆路元军才刚刚收到太平路发来的紧急军报,还没来得及调集兵马与太平路守军内外夹击渡江的红旗营部队,采石矶和当涂城便接连宣告陷落。
红旗营这么快就在江南取得了前沿阵地,已经能随时突入集庆路内,在没有摸清红旗营兵马总数和具体行动之前,集庆路更不敢轻易调动兵马。
只能维持原有兵力部署,试图依托有利地形和预先修建的寨堡,层层阻截,试图迟滞红旗营的推进速度,为各地援军集结并反扑红旗营赢得宝贵时间。
由于红旗营进军速度远超元军预料,当常遇春率领先锋部队赶至江宁镇时,守军甚至还没有被收拢组织起来。
第一处寨堡甚至连寨门都没来得及关上,就被冯国胜所部一个突击直接冲入。
第二处寨堡倒是及时关上了寨门,但守寨的多为临时征召的乡勇,不仅兵甲稀缺,战斗意志也极为薄弱,哪里挡得住身经百战,如狼似虎的擎日卫将士的奋力攻打?
先锋部队拿下江宁镇两处寨堡的全部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两个时辰。其中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了清点缴获物资、甄别俘虏上,真正的战斗过程可谓乏善可陈。
因此,常遇春向石山撰写报捷文书时,甚至懒得详细描述战斗经过,只是简单陈述了战斗结果和歼敌、俘获数目。
先锋在江宁镇稍作休整,常遇春便带着主力人马,继续拔除江宁城外的元军据点。
在此之前,他已经逼迫被俘获的乡勇,拆毁了寨门残破的第二处寨堡寨墙,随后,又将所有战俘集中到第一处寨堡内,统一管理。
常遇春还派人从战俘中选出一些表现顺从的“积极分子”,并对所有战俘进行了重新编组,留下一个营的兵力负责看守,等待主力部队前来接收。
其实,采石矶、当涂两场战斗下来,红旗营也先后俘获了四千余名战俘。
这么多经过一定军事训练的青壮,肯定不能轻易释放,而红旗营又不像其他义军那样需要靠招降纳叛来快速扩充队伍。如何处理这些战俘,便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
所幸此次出兵江南,红旗营动员的兵力足够雄厚,可以分出部分控制新占领区,并消化战俘。
当涂县是大军进取江南的出发阵地,不容有失,既要稳住此地人心,又要为大军转运粮草辎重,还要消化大批战俘,非得力干才不可以镇守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