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清窃据神器以后,全盘延续大明国策,白银、铜钱都被偽清定为官方钱幣,实行银钱並行制度。
白银价值变得更高,而铜钱价值也变得更低。
这听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琢磨,那问题可就大了去了。
因为银贵钱贱实际代表的是白银购买力升高,而铜钱购买力下降。
乾隆初年,一两白银还能够兑换出一千文的铜钱。而现在,一两白银,已经很难换的出来一千文的铜钱。
说人话就是,几十年前,100块能换100个硬幣,可现在的100块,换不了100个硬幣。
放到后世的纸幣信用制度,这种变化当然没问题,也符合货幣基本运行的规律。
但把这放到明清时期就不一样了,这时的中国用的还是白银、铜钱这种金属本位钱幣,而不是货幣。
货幣和钱幣是不同的,钱幣本身就具备价值,货幣就是货幣,没有信用背书,它就是一张废纸。
钱幣具备价值,所以不应该会出现这种反常性的贬值。要是贬值了,只能说明市场上的白银在减少,而铜钱又在不断增加。
白银和铜钱的储量失衡,直接导致了银贵钱贱。
银贵钱贱,不只让白银购买力上升,也会让物价跟著一起飞涨,同时会对市场金融的运转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先说各地钱庄,肯定会因为银贵钱贱爆发银荒,商贾百姓会出现白银焦虑,从而对钱庄自发性的进行白银挤兑。
所有人都会渴求价值日高的白银,而摒弃一日贱过一日的铜钱。
大量存钱商民会从钱庄要求提出白银,短时间內钱庄不可能拿的出来那么多银子,这就会形成金融挤兑,钱庄要么信用做產,要么自己破產。
钱庄遭到挤兑破產,那些大商贾也討不到好。他们虽然用的普遍都是白银,但他们的商品可是要卖出去的,银贵钱贱的直接原因是白银减少,所以白银购买力上升,而白银的减少又会降低百姓的购买力和购买慾望。
大商贾为了及时止损,不亏的太多,往往降价卖货,甚至半价出售货物,防止货物堆积造成损失。
大商贾如此,虽然会血亏,但好歹不公於破產,还有东山再起的资本机会。
可中小商贾就没那么好运气了,明清时期的民问中小商贾,往往採取低买高卖,赚取中间的差价利润。
然而,隨著银贵钱贱,这些中小商贾必须以更高的价格,买来货物,但卖出去的银钱又会跟著减少。
互相兑换之下,中小商贾的利润会急剧压缩。
再说最后的那些普通摊主,他们多为民间手工业者,能接触的钱通常都是铜钱。
铜钱越来越贱,他们这些与市场高度绑定的手工业者,所能得到的利润也会跟著紧缩。
就连官府徵收赋税的时候,也会因此而面对各种问题,最后总会亏上不少。
梁章鉅此时已经听得目瞪口呆,他不仅惊嘆於林少穆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渊博实学,还对林少穆以点观面看出来的问题,感到相当的震撼。
梁章鉅半开玩笑的说道:“想不到,这小小的白银和铜钱,居然能有这么多讲究。若是如此说来,那岂不是为兄现在就得回去囤积一些白银,以备不时之需了?”
林少穆摇头:“这倒不用,大汉已经接管了福建,现在正在全福建的毁**田復耕作物。再加上大汉已经在福建推行新的银圆,所以这些问题应该用不了多久就能解决。”
梁章鉅闻言又问道:“这跟**还有关係?”
他好像记得刚刚自己这位贤弟说了,福建米价的问题好像跟**也有关联。
林少穆说道:“很简单,自**在闽粤盛行以后,外洋便不再以洋钱交易我中国的纹银,而以**为奇货,其为厉於国计民生,尤堪发指。”
此话一出,也就是聂宇不在福州,否则高低要被这些话给惊掉了下巴。
因为这是直接点明了**走私,背后除了毒害百姓以外,对国家的最大危害。
四十年后的一鸦战爭之所以爆发,原因不光是偽清禁绝了**贸易,同样还有**贸易的本质,就是英国佬在利用**贸易,来反向攫取中国的白银。
因为此前的中国,一直是在利用茶叶,来不断吸收英国佬手里的白银,造成了英国佬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手里的白银越来越少,还直接引爆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及后来的美国独立战爭。
可以说,英国佬好不容易找到了**这种可以扭转贸易逆差的商品奇货,结果偽清却告诉他们*有害身体健康,居然强行禁绝了**贸易,英国佬当然会破防发动战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