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小苔蘚也算是进入军工领域!(7k)
“周宇,我们多年来作为战机的设计者,对此次六代机的设计还是有信心的。”
“尤其是在气动布局和结构设计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別是如何在高超音速条件下保持飞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我们也有一些成熟的方案和思路。”
“我完全理解各位在气动设计和结构材料方面的信心和经验积累。”
“超燃衝压发动机固然是核心动力,但如何將其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並与机身完美融合,实现最佳的飞行性能和作战效能,我也有些想法。”
“之前,我设计的战机方案的动力系统其实就是基於超燃衝压发动机而设计的,之前的设计方案缺少一些细节。”
“现在,我已经整理好了一部分技术文档,大家可以先看看。”
什么?!
技术文档!
这特么也太离谱了!
单纯画一架战机和能提供技术文档这是两回事!
前者可能只是一个粗略的构想,但后者涉及到大量的理论推导、实验数据、材料分析、甚至工程实现的可行性论证!
这根本不是一个年轻人能够独立完成的!
没有长期的研究积累和大量的经验,根本不可能形成成熟的技术文档!
会议室內的气氛瞬间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周宇身上,探究了起来。
早就知道周宇不同於常人了,但没想到他们还是被嚇了一跳。
面对周围小声的议论声,周宇没理会,这种情况解释再多也没把技术文档直接拿出来有意义。
会议室里有专门配置的保密终端,周宇不用担心泄密,拿出硬碟,
通过保密终端自带的投影功能,这些文件被清晰地投射到会议室的幕布上。
从结构骨架加强组件到涡轮风扇与超燃衝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再到可变几何矢量推力喷管,都画了出来,並且给出了相关技术。
现场都是战机领域的专家,周宇写的对不对,他们琢磨下就能知道答案。
最先开始仔细审阅的是一位来自盛飞的林工,他戴著一副厚重的老镜,目光锐利地扫过投影幕布上的“结构骨架加强组件”设计图。
图纸上的应力分布曲线、材料强度参数以及连接方式的细节都被清晰地標註出来。他微微皱著眉头,在与自己脑海中的理论模型进行比对。
他拿起桌上的雷射笔,指向图纸上的一个关键连接点,低声自语道:“这个连接方式—似乎考虑到了高超音速飞行时產生的极端气动载荷和热应力嗯,这个角度的斜撑设计,能够有效分散应力集中他放下雷射笔,又將目光转向旁边的材料选用说明,上面详细列出了所採用的特种合金的成分、晶体结构和高温性能数据,与他记忆中的相关资料高度吻合。
图纸上还给出了不同偏转角度下的推力损失係数和控制力矩的变化曲线,他甚至在脑海中模擬著战机在空战中进行高g机动时,矢量推力喷管所能提供的额外控制力。
旁边的技术说明上面详细阐述了喷管材料的耐高温性能、驱动机构的响应速度以及控制系统的精度,这些都直接关係到矢量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川飞的吴工也没閒著,图纸上详细展示了採用电液伺服机构驱动襟翼和副翼的方案,
並给出了驱动器的力矩输出特性、响应频率以及控制精度等关键参数。
他特別关注到前缘襟翼的驱动连杆设计,其复杂的铰接方式和多余度布置,显然是为了確保在高g机动和高速飞行时,襟翼能够精確而可靠地偏转。
他分析起了驱动连杆与伺服机构的连接方式和力传递效率。
电液伺服机构虽然能提供较大的驱动力矩和较高的响应频率,但其输出特性与连杆机构的力臂变化直接相关。
尤其是在高速飞行时,气动力矩急剧增大,驱动系统必须具备足够的裕度才能保证控制的可靠性。
拿过笔记本电脑,吴工按照工作习惯开始在上面计算了起来,他注意到了高速大迎角机动状態,这是前缘襟翼承受气动力矩峰值的典型工况。
他输入了当前设计方案中襟翼的几何参数,包括翼弦长度、展向尺寸以及偏转角度范围。
模型迅速计算出了此时作用在襟翼上的总气动力,以及气动力作用点相对於铰接轴的位置,得到了精確的气动力矩数值。
嘶一跟周宇在技术文档上標註的一样!
一个多小时后,他环顾四周,看到了其他专家脸上也露出了相似的神情。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略微有些沙哑:“这些数据和设计目前看来真实可靠-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