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根据大炎律法,灵活运用,最后判了土地三分之二归甲,三分之一归乙。
至於稍微多思些的叶卓然,则是將所有可能性都列了一遍,然后再整理,写成判词。
不过,题目给出的內容本来就有限,是真是假,也全看个人想法。
只要最后的判词上,將自己理解的案情书写清楚,然后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没有用错或者落下什么律法,就不会存在判错的问题,无非是成绩高下的区別。
当然。
若是出现了把题目都理解错的天才,也只能证明科举考试对这人而言,乃是天妒英才。
苏润在草稿纸上打完稿子,继续往下。
五道判题的考察方向都不一样。
第一次考土地纠纷,第二题就到了民间常见的借贷问题:
【某地富户与贫民因借贷生隙,富户以贫民无力偿还而诉诸官府,贫民则称富户高利盘剥,如何断之?】
这问题比上一道题还简单。
题目已经暗示了契约属实,如此,就只需要判断是否属於高利。
大炎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三十六厘。
超过就算高利,如果没超过,那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不过贫民既然无力偿还,还闹到了官府,作为断案的官员,也不能真看著贫民被逼死。
判题看起来是在考察法理,但法理不外乎人情。
因此,苏润写判词的时候,还特意提了一笔分期还债的事。
前两道题开了个好头,苏润做剩下三道判题的时候就快多了。
第三题是乡民爭水互殴,致一人重伤,又互相指责对方先动手;
这道题其实偏向寻找证据。
一是现场勘察。
若痕跡明显,就按照『赃状露验,理不可疑的要求,进行判案。
二是人证,苏润特意提了一笔:做偽证要笞五十。
三是律法中,有提到官府在审案时运用“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来判断当事人陈述的真实性。
用苏润的话来说:
“这就是古代版鉴谎仪。”
此外,还有调查犯罪动机、证据相互印证、刑讯等方法。
但这时候没什么监控,苏润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如果最终还是无法確定谁先动手的话。
就只能命另一人给重伤的人些赔偿,再由官府出面进行调解,儘量化解冤讎。
虽然是和稀泥,但也没办法了。
“不聋不瞎,不配当家,难得糊涂啊!”苏润无奈感慨。
苏润题目完成得还算快。
但等把第四道『官员被诬衊,但查无实据和第五道『妻子私通,丈夫打死姦夫的糊涂题打完草稿。
日头也到了头顶偏西的地方。
初秋的天气也是一天一变,没个定数。
明明昨日才下了雨,但今日烈阳就高高掛在了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