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他仿佛又看到了那样的光。
不是耀眼夺目,也不曾喧哗张扬,只是安静地亮着,彼此呼应,连成一片。
第二天清晨,一封匿名邮件出现在陈默邮箱。
附件是一段视频。画面中,一个戴面具的男人坐在昏暗房间,声音经过变调处理:
“我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以为你在拯救世界,其实你只是在加速它的崩塌。意识数字化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你会后悔的,陈默。你会亲眼看着你创造的东西,吞噬你最爱的人。”
视频结束,没有任何署名。
林小雅看过后建议报警,但陈默只是静静删掉了文件。
“他说得对。”他轻声说,“有些门,打开了就关不上。可正因为如此,才更要亲手推开它??否则,让它被贪婪的人打开,后果才真的无法挽回。”
一周后,临江县人民医院迎来一位特殊病人。
七十岁老人,阿尔茨海默症晚期,已丧失语言能力和基本认知。家属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为他佩戴了最新版“烛光-A3”原型机。设备启动后,AI开始进行低强度神经唤醒训练,通过温和电流刺激特定脑区,辅以熟悉的声音片段引导记忆回溯。
第三天夜里,系统突然发出警报。
并非生理危急,而是检测到一段异常清晰的情感波动模式??喜悦、思念、悔恨交织在一起。
技术人员迅速提取并还原信号,生成一段语音:
“小兰……是我对不起你。那天你说想去看海,我说太远了懒得去。现在我想起来了,你喜欢贝壳,喜欢浪花打湿裙子的感觉……对不起,我没陪你走到最后。”
录音播放时,老人的女儿跪倒在地,泣不成声。她告诉医生,母亲名叫李小兰,三十年前因车祸去世,父亲从此封闭内心,再未提过她的名字。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脑机接口,从失智患者深层意识中捕捉到完整的忏悔与爱意。
消息传开,举世震撼。
哈佛医学院脑科学中心主任致电陈默:“你们不是在做产品,你们是在重建灵魂的桥梁。”
而陈默只是默默将这段录音存入“补录-001”数字日记的附加档案中。在他心中,这早已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母亲一生信念的回应??**只要大脑还在跳动,人心就未曾离去**。
春天再次来临。
槐树抽出新芽,数据中心的灯光依旧彻夜不熄。在全球一万三千余个接入点,“烛光”系统静静守候,如同亿万双不肯闭上的眼睛。
陈默站在窗前,望着远方升起的朝阳。
他知道,未来仍有风雨,有阴谋,有无法预料的挑战。赵振宇不会轻易退场,新的敌人也会不断涌现。但此刻,他不再感到孤独。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在无数看不见的角落,已有太多人拿起工具,投身这场无声的守护。
他们中有医生、教师、程序员、电工、农民、僧侣、学生……身份各异,却共享同一个信念:**不让任何一个生命,在黑暗中无声熄灭**。
风穿过山谷,掠过城市,吹向无垠大海。
森林愈发茂密,根系深扎进历史的土壤,枝叶伸展向未知的苍穹。而那个曾经孤独追光的人,此刻正站在黎明之前,准备迎接下一缕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