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围坐,谈笑风生。赵彦明言语间流露出对改革的热忱,陆北顾则以冷静的态度分析局势,提出自己的看法。
“陆兄所言极是。”赵彦明叹服,“改革之道,确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反易激起反对之势。”
“正是如此。”陆北顾点头,“若能以理服人,使人心悦诚服,方能事半功倍。”
三人相谈甚欢,直至夜深方才散去。
……
数日后,殿试初选如期举行。
考场设在贡院,四方士子齐聚于此,气氛肃穆而紧张。
陆北顾步入考场,笔墨纸砚已然备齐。试卷展开,题曰:
>**论治国之道,兼议变法利弊。**
陆北顾凝神片刻,提笔疾书:
>“夫治国者,必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旧制虽存其理,然时移世易,若拘泥不变,则非智者所为。然变法亦需谨慎,须察民情、顺民意、合民心,方可推行无阻……”
他的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谨,既肯定改革之必要,又强调循序渐进之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的智慧与担当。
阅卷官看完,纷纷称赞:“此文既有理又有情,实乃佳作!”
最终,陆北顾顺利通过初选,成为殿试候选之一。
消息传开,京中文坛震动。
“陆北顾,果然名不虚传!”
“此人年纪轻轻,竟能写出如此高论,将来必成大器!”
与此同时,御史台内,王安礼翻阅着陆北顾的策论,嘴角浮现出一抹满意的笑容。
“此人,可堪大用。”他低声说道。
……
数月后,殿试正式举行。
皇帝亲临考场,百官列席,场面庄严肃穆。
陆北顾站在众多考生之中,心如止水。
他抬头望向金銮殿上的龙椅,心中默念:“此生所求,不过以笔为剑,直指天下之病。若能以此文,换得一时清明,便不负此生。”
随着鼓声响起,殿试开始。
而这场属于陆北顾的时代,也由此拉开序幕。
陆北顾站在贡院外,望着那扇高耸的朱红大门,心中竟生出几分久违的紧张。
殿试候选名单已张贴于贡院门前,围满了前来探看的士子与百姓。有人低声议论着他的名字,也有人投来敬畏的目光。他微微一笑,迈步走入考场。
贡院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考生们各自寻得自己的席位,静待开考。陆北顾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落在案几上,墨香淡淡,纸张洁白如雪。
他轻轻展开试卷,目光落在题目之上:
>**策问:论天下之治,兼议新法之利弊。**
这是他等待已久的一场较量。
提笔蘸墨,思绪如潮水般涌来。他回想起嘉州书房中那个夜晚,回想起苏洵、梁娴等人的教诲,更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那些挣扎在田间的老农,那些困顿于市井的小商,还有那些在朝堂之上争执不休的官员。
“变法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他在心中默念,“它关乎国运,亦关乎民心。”
笔锋游走,字迹工整有力:
>“夫治国者,当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旧制虽存其理,然时移世易,若拘泥不变,则非智者所为。然变法亦需谨慎,须察民情、顺民意、合民心,方可推行无阻……”
文章渐次铺陈,既有史实为据,又有现实映照,既肯定改革之必要,又指出施行之难。他并未一味迎合朝中改革派,而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变革的风险与机遇。
“变法之道,不在快,在稳;不在破,在立。唯有循序渐进,方能行稳致远。”
最后一笔落下,陆北顾放下毛笔,长长吐出一口气。
窗外,暮色渐沉,天边晚霞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