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重生1977大时代免费阅读全文 > 第1449章 卫先生摊牌演戏癫狂的卫太太(第3页)

第1449章 卫先生摊牌演戏癫狂的卫太太(第3页)

---

又过了半个月,我收到一封匿名信,没有寄件人地址,邮戳模糊。里面只有一张照片:一间昏暗房间,墙上挂着一面褪色党旗,桌上摆着七个小瓶,每个瓶中盛着微量白色粉末,标签依次写着A1至F6,第七瓶空着,旁边放着一张纸条:

>**“六粒种子已种下。最后一粒,由你亲手埋。”**

背面写着一行字:“Z仍在运行。”

我把照片给朱韵看。她久久不语,最后说:“他们还在等结果。”

“那就给他们结果。”我说。

我们决定不再等待官方回应,而是启动“青萍计划”的最终阶段:将YUAN-7模型交付给真正愿意实践的人。

第一步,我们将完整数据分割加密,生成七个独立密钥,分别寄往七所高校的青年科研团队??清华核研院、中科大热物理组、浙大能源创新实验室、哈工大空间动力研究中心、西安交大反应堆工程系、华中科大等离子体研究所、以及兰州大学低温物理课题组。每封信都附有一封手写信,讲述林知远与李允明的故事,并写道:“你们不必现在就相信它,只需试着推一遍公式。如果发现它成立,请记住,这不是奇迹,是百万人本应享有的未来。”

第二步,我们联系了几位曾在三线建设中服役的老工程师。他们平均年龄已超八十,许多人听力衰退、行动不便,但听说我们要重启YUAN-7讨论时,竟一个个拄拐赶来。在北京郊区租下的旧厂房里,我们召开了一场非正式研讨会。投影仪播放着原始设计图,老人们一边看一边流泪。

“这磁场布局……我认得。”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颤声说,“1977年我在总装车间干过三个月,亲眼见过这种绕线方式。当时领导说这是‘废案’,全拆了当废铜卖……”

另一位接过话:“我还记得李工说过一句话:‘我们这一代点不着火没关系,只要火种不断,下一代总会照亮黑夜。’”

会议结束时,他们集体写下联名信,请求国家重启冷核聚变专项研究。签名共三十七人,每一位都是当年昆仑计划的参与者或见证者。

第三步,也是最冒险的一步??我们向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提供线索,引导记者调查“被遗忘的科学家”。节目组起初谨慎,但在看到部分影像证据后,态度转变。三个月后,一期特别节目播出:《那些不该消失的名字》。镜头扫过一张张泛黄照片:董明远、赵承志、程卫国、李允明……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被抹去的人生。

节目结尾,主持人念道:“科学不怕慢,只怕谎。当我们终于敢于直视过去的伤疤,或许,才是真正的进步起点。”

那一晚,收视率破纪录。微博热搜前十占去六条。#找回失落的科学家#话题阅读量超十亿。

更令人振奋的是,节目播出次日,中科院宣布成立“前沿能源探索特别项目组”,明确表示将对YUAN-7模型进行可行性复核。与此同时,三位院士联名提交提案,呼吁建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防止历史重演。

---

春天来临时,我和朱韵再次踏上旅途。

这一次,目的地是青海湖西北角。根据图纸坐标,我们带着便携探测仪,在荒原上跋涉三天,终于找到一处半掩于沙土中的混凝土基座。四周杂草丛生,但结构清晰可辨??这是YUAN-7原型机的地基。

我们带来了一枚钛合金胶囊,里面封装着七段代码的合成副本、林知远的两盘录音、以及一份《致未来建造者书》:

>“你们好。我们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你生活在哪一年。但我们相信,当你读到这封信时,世界已经准备好迎接真正的能源革命。”

>

>“这里曾是一个梦想的起点,也被迫成为它的坟墓。今天我们重来,不是为了祭奠,而是为了播种。”

>

>“请以清洁之名,点亮万家灯火。请以真实之名,告慰那些沉默的灵魂。”

>

>“他们是火种,你是火炬。”

>

>??2024年春,两个不愿遗忘的人

我们将胶囊埋入地基中央,浇筑新混凝土封存,并立下一块无字石碑。

离开时,远处天空划过一道亮光??是新型电动飞机试飞的轨迹。

朱韵望着天际线,忽然说:“你说,一百年后,会不会有人挖出这块碑,然后笑着说‘原来早在1977年,他们就想到了这一切’?”

“会的。”我说,“而且他们会惊讶地发现,最艰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说真话的勇气。”

风又起了。

沙粒打着旋儿掠过石碑,仿佛大地在低语。

而在千里之外的实验室里,已经有年轻人正对照YUAN-7模型,一笔一笔写下新的计算稿。他们的台灯彻夜未熄,像星星落进了人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