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站在阳台上,手持改装过的无线电发射器,背后是那台轰鸣的声纹机。他将录音导入??不是他的声音,而是过去三年间“千手计划”收集的十万条普通人私语:母亲哄孩子的晚安呢喃、工人下班路上的咳嗽、老人独坐时的叹息、恋人分手时未说完的话……全被混成一段三十七秒的音频,没有任何旋律,没有逻辑,只有生命的毛边。
23:58。
他按下准备键。信号灯由红转绿。
23:59。
全球网络监测显示,Y-Ω信号强度飙升至临界点。数十颗卫星捕捉到地球磁场异常波动,极光如血幕横贯夜空。
23:59:59。
时间停滞。
钟表停摆,呼吸凝固,连风都僵在半空。
就在这一刻,李砚按下发射钮。
无声的声波以短波形式射向电离层,反弹向全球每一个角落。它不携带信息,不传递意义,不呼吁行动,只是存在??像一颗拒绝被命名的心跳。
一秒后,时间恢复流动。
而世界,已悄然不同。
次日清晨,李砚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书房地板上,书摊开放在他胸口,封面朝上。他翻开一看,最后一页的文字变了: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可我现在才发现,这本书,本来就不该有结尾。
>因为每一个合上它的瞬间,都有人正打开新的一页。”
他苦笑,起身走向窗台。风依旧,玉兰花开得正好。
手机响起,是林晚。
“信号发出去了。”她说,“三十七秒。之后天线被炸毁,但我活下来了。有趣的是,昨晚村里六个孩子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天上掉下会唱歌的石头。”
“他们说了什么?”
“一句怪话:‘原来沉默也有回声。’”
李砚望向北方,仿佛能看到那片被人工湖覆盖的山村。湖底深处,或许仍有未苏醒的记忆,等待一次不合时宜的震动。
他轻声说:“回声不是结束,是邀请。”
挂断电话,他打开电脑,登录“记忆之网”。
首页不再是空白画布,而是浮动的星群,每一颗光点代表一个正在被书写的匿名故事。点击任意一点,都会弹出一句话,随即消散,不提供保存功能。
系统更新日志新增一行:
>【∞。0。2】
>新增“瞬述模式”:所有上传内容将在阅读后自动溶解,仅留余韵。
>警告:本系统不再保证记忆永存。
>提示:真正的抵抗,是明知会遗忘,仍选择说出。
李砚笑了。他没有输入文字,只是静静看着那些闪烁的光点,像夏夜萤火。
某一刻,一颗新光点浮现,坐标定位:中国,贵州,某所乡村中学。
内容显示三秒,随即消失。
他只来得及记住开头:
>“今天老师教我们,不要怕写错字。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