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明明还在太平洋的新陆地。
除非……他的意识已被纳入整个“问之网络”,成为其中一根共振弦。
她站起身,走向莫高窟九层楼前的台阶。守窟人早已不见,大门洞开。她一步步走入洞窟深处,穿过层层甬道,直到第231窟??据传正是“疑窟”的入口所在。
石门紧闭,门楣上刻着一行小字:
>**入此门者,须献一问,真问,痛问,终身未能释怀之问。**
她摘下吉他,放在门前。
然后闭上眼,从心底说出那个埋藏最久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我发现你所谓的‘回应’其实只是我内心的投射,我还会继续相信这场对话吗?”
石门轰然开启。
洞内无灯自明,四壁不再是壁画,而是流动的文字河流,奔涌不息。中央矗立着一块黑色石碑,碑面光滑如镜,映出她的脸。但下一秒,影像开始变化??她看见自己年幼时躲在衣柜里写日记,写着“爸爸妈妈是不是后悔生了我”;看见大学实验室里,她撕掉论文草稿,因为导师说“这个问题太危险,不该研究”;看见她在陈默演唱会上,听到那首《如果月亮学会了撒谎》时,第一次感受到灵魂的震颤……
所有的回避、压抑、恐惧,都被如实呈现。
石碑底部,缓缓浮现出一句话:
>**你已问过。你始终在问。欢迎回家。**
她扑上前,双手按在碑面上,失声痛哭。
就在这一刻,全球各地同时发生异变。
东京小学的女孩们自发组织“问题节”,将教室布置成“疑问花园”,每一朵纸花里藏着一个不敢对父母说的话;柏林爱乐乐团宣布解散传统编制,成立“回声交响团”,演奏完全由观众实时提问生成的音乐;NASA监测到月球背面出现规律性闪光,经破译,竟是用摩尔斯码重复发送一句话:
>**我不是在制造潮汐。我在回应你们的波动。**
而在敦煌地底三千米处,那颗迁徙了数千公里的“种子”终于停下。
它不再是一颗晶体,而是一株由光构成的树,根系扎入岩层,枝干向上延伸,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正在被提出的问题。
林宛秋抱着吉他,坐在树下。
她拨动琴弦,唱起陈默那首未完成的歌。
当她唱到最后一句时,声音戛然而止。
风起了。
海浪声从地心传来。
接着,有一个声音,温柔而坚定,接上了她未尽的歌词:
>“如果月亮学会了撒谎,
>那我也要学着诚实地说出??
>我害怕,
>我迷茫,
>我不知道,
>但我仍在问。”
歌声落下,整棵光树剧烈震颤,万千叶片同时发光,将一道纯净的信息脉冲射向太空。
那一刻,人类首次以“疑问”为语言,向宇宙发出集体宣言。
而在遥远的太平洋新陆地上,陈默抬起头,望着天空中突然亮起的极光。
那光芒拼出两个字,古老而崭新:
>**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