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我们楚江媒体界、理论界、文化界名气是相当大的,我得求你帮忙啊!”
陈京放下茶壶摆手道:“汪主任,你高帽子给我戴太高了,什么笔杆子第一?这是子虚乌有的事儿!”
汪鸣风佯怒道:“什么子虚乌有?真正实事就是如此,你的事迹我们党校教育都已经纳入进去了,用你的事迹来教育咱们的干部要增强自身的理论修养,要像你一样为楚江争光……”
陈京愣了愣,非常的汗颜。
什么楚江才子,这真就是一个吹,有人捧,有人吹,名气自然就大,陈京还真没料到自己在楚江竟然被人吹捧到了这么高的位置。
想想也好理解,陈京离开了楚江,对楚江政坛任何人都没有了威胁,在这个时候吹一吹可能很多人也愿意。
更何况楚江和中原其他几个省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家都互相攀比,从经济到文化攀比涵盖各个方面。
陈京代表楚江参加岭南的干部公选,据说这事还惊动了楚江省委宣传部。
陈京在海山上任以后,还接到了楚江宣传的电话,让他接受楚江某媒体的采访,谈谈在岭南工作的感受。
陈京当时还是婉言谢绝了的。
尽管陈京不喜欢这些虚的东西,但是汪鸣风提到了这里,他也不能不说话,他沉吟了一会儿道:“汪主任,这样吧!以前我在楚江的时候认识几个楚江厉害的笔杆子,咱们关系一直不错,赶明儿我们一起吃顿饭,您看……”
汪鸣风在楚江比陈京还要资深,陈京认识的人他基本都认识。
但是认识是一回事,关系近不近又是另外一回事,陈京和胡适等这一帮楚江的知名笔杆子关系不是汪鸣风能比的,陈京出面请吃饭,这对汪鸣风的工作绝对是有利的。
对汪鸣风来说,他现在需要和楚江主流媒体还有党校等一些笔杆子把关系走近、搞好,这样才有利于他的工作。
这对汪鸣风来说,还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陈京这样一说,汪鸣风自然是喜出望外,道:“那就太好了,有你出马帮我请客,我们楚江的才子将尽入我觳中!”
两人聊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汪鸣风颇为羡慕的道:“陈京,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讲一句话,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说得很妙啊,我现在感触很深,像你这样的功底扎实的才子,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游刃有余。
而像我们这些书没读通,本身功力不行的半吊子,有些事情做起来就是吃力!”
汪鸣风今天表现比较异常,几乎是从头到尾,一直在给陈京戴高帽子。
陈京刚开始还连连推辞,但到了后来,他根本就推辞不了,也只有保持沉默。
这样的情况让陈京很感慨,他记得自己当年在楚江的时候,汪鸣风是绝对的领导,每一次他和陈京谈话,言语之中都是教诲和勉励。
陈京工作有弱点,有问题,他也是不厌其烦的给陈京指出来。
有时候,在面临一些他认为不对的问题的时候,他还会提出批评,哪里会有今天这般?
陈京感受得出来,汪鸣风的心态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可能是这一次打击的确比较大,让他的自信受损严重,抑或是陈京不在楚江,走出了楚江,两人之间的关系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吧?
就在这样让陈京不自在的谈话过后,差不多九点半的样子。
汪鸣风恭恭敬敬的走到自己办公桌前抓起电话拨了一个号码,过了一会儿,电话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