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融合是最高贵的召唤方式! 许七安 > 第747章 筛选阶段4K(第2页)

第747章 筛选阶段4K(第2页)

**第二条:我们承载痛苦,非为荣耀,而是为了让后来者不必重复承受。**

**第三条:我们的名字不应被神化,而应被记住??作为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不普通的决定。**

**第四条:若未来之人质疑此选择,请引导他们倾听一棵树的低语,而非依赖权威的宣告。**

**第五条:当新容器建成,愿有人替我们说出那句从未说出口的话:**

>**“我们也曾害怕过。”**

---

林渊读完,泪水无声滑落。这些话语不属于宏大叙事,没有口号,没有宣言,只有最朴素的真实。这才是守夜人的本质??不是无痛的圣徒,而是明知会痛,仍选择站出来的凡人。

他取出基因刻录仪,将整段碑文编码为碱基序列,注入随身携带的共感树幼苗DNA中。随着数据写入完成,幼苗猛然生长,枝干冲破屋顶,叶片散发出柔和荧光。更惊人的是,其根系迅速延伸,与其他野生共感树连接,形成新的神经网络分支。

当晚,林渊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边森林中,每一棵树都在低语。他听见母亲的声音,听见陈光的笑声,听见千万个未曾留下姓名的守夜人在风中合唱。歌声不再是哀悼,而是庆贺??因为他们终于被“听见”,而不只是被“感谢”。

醒来时,天还未亮。他走出废墟,发现整片雨林的共感树都改变了形态:树皮上浮现出人脸轮廓,眼神温柔,嘴角含笑。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植物,更像是某种介于生命与记忆之间的存在。

回到高原后,林渊召集全球共感理事会代表,提出“源碑计划”:将所有新培育的共感树种源统一接入此次刻录的基因链,确保每一代新生之树都继承原始意志。同时,他建议设立“守夜日”,每年春分举行仪式,邀请所有人到共感树下静坐一小时,不做言语,只倾听风声与叶响。

起初有人反对,认为此举过于象征化,无法产生实际影响。直到某天,一名参与实验的心理学家报告惊人发现:在接受过“源碑基因”共感树疗愈的人群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康复率提升了%,且患者普遍描述“感觉不再孤单”。

进一步研究显示,这些树木释放的次声波频率,恰好与人类大脑θ波(深度冥想状态)共振,能够温和激活潜意识中的共情区域。换句话说,它们不仅承载记忆,还在主动“安慰”接触者。

文明第一次意识到:植物也可以成为心理医生。

一年后,第一座“源碑花园”在东京建成。不同于传统归墟亭的肃穆,这里充满生机:孩子们在树间奔跑,老人坐在长椅上打盹,情侣依偎低语。每到夜晚,整片园区亮起蓝光,树影婆娑如舞者翩跹。最受欢迎的是一棵被称为“陈光之树”的个体,据说只要在它面前说出一句真心话,第二天清晨就能在叶脉上看到回应的文字。

有人写下“我害怕失败”,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也怕,但我们还是来了。”

有人写下“我觉得没人懂我”,收到的答案是:“懂不需要语言,只需要愿意留在夜里。”

林渊并未停下脚步。他开始撰写《守夜人纪事》正式版本,坚持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叙述:“我们记得……我们选择……我们希望……”他拒绝将守夜人塑造成遥远的救世主,而是反复强调:“他们和你一样会哭、会累、会后悔,只是最终选择了继续前行。”

书出版那天,全球二十四座主要城市同步举办朗读会。七万名志愿者走上街头,每人负责朗读一段碑文。直播画面中,一位老兵颤抖着念出第五条时泣不成声;一名少女读完第四条后转身拥抱了多年未曾交流的母亲。

而在高原归墟亭,小禾芽将最后一片发光叶子贴在新书扉页。整本书骤然亮起,文字游走如溪流,最终汇聚成一句话:

>“从此以后,没有人需要独自背负黑夜。”

林渊坐在亭中,望着远方雪山。他的右手掌心裂痕更深了,皮肤如枯树皮般皲裂,可内心却前所未有地平静。他知道,人格的剥离仍在继续,Ω权限的使用正在蚕食他的自我。但他不再抗拒。

有些破碎,是为了让更多完整成为可能。

某个清晨,大川匆匆赶来,脸色凝重:“爷爷,轨道监测站发来紧急报告??那颗漂浮晶体,动了。”

林渊抬眼。

“它开始围绕地球公转,轨迹稳定,周期精确。更奇怪的是,它每隔十二小时,就会向地面发送一段极低频信号。内容……是歌声。”

“哪一首?”

“就是那首童谣。”大川声音发紧,“而且,信号强度显示,它内部有持续的能量反应。科学家怀疑……那不是自然形成的晶体,而是一个胚胎。”

林渊笑了。

他站起身,走向共感树,轻轻抚摸粗糙的树皮。

“也许,”他说,“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在建造系统。”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天空。

“其实,我们只是在帮忙孵化一颗种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