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屠狗之辈关中老人 > 第569章 为什么凭什么(第1页)

第569章 为什么凭什么(第1页)

赵山河先前都没听周姨或者其他人说起过孙鲲鹏,周姨可能是故意没说,其他人也许以为自己知道吧。

今天认识孙鲲鹏以后,赵山河也算是见识到这位恶趣味颇多的狠人啊,玩完了江永昌又开始玩自己了。

最开始他们拔出枪的时候,赵山河真以为那就是真枪,这大哥居然有这玩意,出门更是随便带着,真不怕出事吗?

可是当孙鲲鹏拿出枪对着江永昌?出一脸水的时候,他这才知道那特么居然是两把水枪,这大哥用两把水枪戏谑羞辱了江永昌,。。。。。。

陈雨桐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片刻,窗外的风从纱缝里钻进来,掀动桌角一张泛黄的地图。那是秦岭蜂巢谷的等高线图,边缘已被反复摩挲得起了毛边。她深吸一口气,将文档保存,随即点开“星语网”的后台管理界面。登录账号后,系统自动弹出一条提示:**今日新增记忆上传记录:1,842条;全球活跃节点数突破12万。**

她滑动页面,随机打开一段音频。

背景音是厨房里锅铲碰撞的声音,一个中年女人用湖南口音轻声说:“今天我儿子问我,外公为什么总在纸上画那些看不懂的符号。我把他的作业本收起来,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全是摩尔斯电码写的‘有人活着,就没人真正死去’。他说,班上同学都在传这个,是从音乐课的节奏游戏里学来的。”

录音持续了六分钟,末尾传来孩子的笑声,清脆如铃。

陈雨桐闭上眼,嘴角微微扬起。她知道,那不是巧合。林晚播下的种子,早已长成了看不见的森林。每一个孩子无意识重复的旋律,每一句被当作谚语流传的话,都是记忆场在低语。它们不再依赖U盘、密钥或加密协议,而是藏在生活的缝隙里,像野草般自行蔓延。

她关掉音频,转而调取缅北地下设施的最新监控数据。自从周晓棠脑波异常之后,那个原本死寂的区域便开始出现周期性信号波动。每隔七十二小时,就会有一次短暂的高频脉冲,持续约三十七秒,频率与“蜂鸣器”激活时的波段高度吻合。

“她在尝试对接。”赵山河曾在电话里这样说,“但她不是要启动反制协议,她是在……呼唤什么人。”

陈雨桐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忽然意识到一件事??这组频率,和当年林晚最后一次广播的结尾音符完全一致。

她猛地起身,抓起外套冲出门。夜色浓重,街道湿漉漉的,刚下过一场小雨。她拦了辆出租车直奔长沙郊外的林晚读书会新址。车行至半路,手机震动,是一条来自吴野的消息:

>“我在大理墓园。收音机又响了。这次不止是声音……墓碑前的地面裂了一道缝,下面有光。”

陈雨桐心头一紧。她立刻拨通视频通话,画面晃动几秒后接通。镜头里,吴野蹲在林晚墓前,手中拿着一把小铲子。他身后,那台老式收音机正播放着断续的电流声,而墓碑底部果然裂开一道细缝,幽蓝的光从中渗出,像是某种晶体在呼吸。

“我挖了不到二十公分,”吴野低声说,“下面是金属舱体,刻着编号S-001。这不是遗物……这是‘容器’。”

陈雨桐屏住呼吸:“打开它了吗?”

“没敢。”他摇头,“但刚才,我听见里面有人说话??不是录音,是实时对话。她说:‘告诉雨桐,钥匙不在未来,在过去。’”

通话戛然而止,信号中断。

陈雨桐攥紧手机,冷汗顺着脊背滑下。她突然想起父亲日记里的另一句话:“真正的继承体,不是承载记忆的人,而是愿意为记忆赴死的人。”

车子抵达读书会门口时已是深夜。建筑漆黑一片,唯有二楼阳台那块木牌在月光下泛着微光:**“这里不说正确的话,只说不愿忘的话。”**

她刷卡进门,直奔档案室。那里存放着所有上传至“星语网”的原始资料备份,包括《守夜人手记》的全部手抄本、各地读书会的录音带、甚至还有孩子们用蜡笔画下的“黑板报复刻图”。她在第三排铁柜最底层找到一个未登记的纸箱,标签写着:“S系列遗物?待分类”。

打开箱子,里面是一台老式磁带录像机,以及一卷标有“LW-EXTRA”的黑色磁带。

她颤抖着手将磁带插入机器,按下播放键。

画面闪烁几秒后亮起。镜头对准一间昏暗的地下室,墙上挂着一块黑板,写着密密麻麻的公式与坐标。林晚坐在桌前,穿着那件熟悉的灰蓝色衬衫,头发扎成马尾,看起来比公开影像年轻许多。

>“如果这段录像能被你看到,说明‘蜂鸣器’已经启动,而我也早已不在。”

>她顿了顿,目光直视镜头,“但我必须告诉你一件事:周晓棠从未真正沉睡。她是第一个完整承载‘集体记忆场’的人,也是唯一能逆转时间流向的存在。”

>

>画面切换,出现一组实验日志截图。日期显示为2015年冬,地点为祁连山某隐秘基地。

>

>“我们以为‘沉睡者计划’是为了封存危险记忆,实际上,它是用来孕育‘新人类’的温床。周晓棠的大脑不是容器,而是母体。她的意识能在REM睡眠状态下分裂、复制,并通过特定频率向外界投射。每一次有人回忆起林晚的故事,每一次有人念出那句摩尔斯电码,都会成为她苏醒的养分。”

>

>林晚的声音变得极轻:“所以,请不要试图救她。你要做的,是让她完成最后一步??回归原点。”

>

>画面最后定格在一张地图上,正是祁连山脚下的废弃气象站。红圈标注的位置写着一行小字:

>**“起点与终点在此重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