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外科教父全文免费阅读 > 1240章 课题已经正式开始(第2页)

1240章 课题已经正式开始(第2页)

他们知识结构确实互补,蒋季同是经验丰富的多面手和潜在协调者,楚晓晓和王超偏重免疫应用的前后端,毛明诚偏重免疫平衡与机制,刘阳则是强大的分子技术支撑。

“很好。”杨平等大家都介绍完,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太多的表情,但眼神是认可的,“欢迎各位加入这个新课题组。我们这个课题的目标,在招募你们的时候已经简单提过,现在我再明确一次:研发一种新型的、具有广谱

增强抗原效果的‘挂载式蛋白质分子佐剂”,严格来说,不能叫做佐剂了。”他刻意在“蛋白质分子”上加重了语气,强调其设计属性。

他起身,走到一面白板前,拿起一支黑色的马克笔开始写写画画,很快一个简图画出来,黑白勾勒出的简图比起节课书上的更漂亮。

“传统的疫苗佐剂,如铝佐剂、MF59、AS01等,各有优缺点,但大多作用机制相对单一,或者存在安全性顾虑,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普适性有限,对不同抗原的增强效果不稳定,更重要的是从佐剂研究历史来,它的自愿比

较贫乏。”他在白板左侧画了一个圈,里面写上传统佐剂,打了个问号。

“我们的思路,是跳出这个框框,进行一种模块化的的设计。”

他在白板中央画了两个并排的方框,中间用一条双向箭头连接。

“第一个模块,‘增强子”设计模块。”他指向左边那个方框,“核心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从头设计,并合成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全新的蛋白质分子。这个分子的核心功能,是精准且高效地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它需要

具备几个关键特性。”他在方框内快速列出要点:

“一,靶向性:能高效、特异性地结合抗原提呈细胞,比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避免脱靶效应。”

“二,内化与加工:能促进抗原-增强子复合物被APC高效内吞,并进入合适的抗原加工提呈途径,主要是MHC-I和MHC-II类分子提呈通路。”

“三,激活信号:在结合和内化的同时,能提供强烈的、可控的共刺激信号,最大化激活APC,使其成熟,高表达CD80、CD86等分子,并分泌合适的细胞因子如IL-12,引导Th1型免疫应答。”

“四,安全性:分子本身免疫原性应尽量低,避免引发针对增强子自身的强烈免疫反应,造成不必要的副作用。”

笔尖在白板上沙沙作响,黑色的线条勾勒出清晰的逻辑框架。

五个人的目光紧紧跟随,尤其是四个新人,听得极为专注,楚晓晓甚至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飞快地绘制类似的框图,王超则不时推一下眼镜,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病毒抗原如何适配这个体系。

“第二个模块,连接桥挂载模块。”杨平的笔移到了右边的方框,“我们需要一种高效的、稳定的,并且具备高度通用性的化学或生物连接技术。能够将我们设计出的这个增强子蛋白质,像用挂钩挂衣服一样,稳定地、特异性

地,且不影响双方功能地挂载到不同的疫苗抗原上??????可能是病毒表面蛋白,可能是肿瘤抗原,也可能是其他任何我们想免疫的目标。”他在这个方框内也列出要求:

,高效与稳定:连接效率要高,形成的化学键或相互作用要足够稳定,能在体内复杂环境中维持一段时间,确保增强子和抗原能一起到达淋巴器官并被同一APC捕获。”

“二,位点特异:最好能实现定点偶联,避免随机连接导致增强子或抗原的关键功能域被掩盖或失活。”

“三,通用与灵活:这套挂载系统必须足够傻瓜化和模块化,确保未来当我们研发针对不同疾病的疫苗时,只需要更换抗原部分,而增强子和连接方法可以保持不变,这将极大降低研发成本和周期。”

“四,温和兼容:连接反应条件要温和,不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

杨平在两个方框之间的双向箭头上画了个圈:“这两个模块,是课题的核心基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设计增强子时,必须考虑它是否方便被挂载,结构上是否有合适的位点进行修饰。设计连接桥时,也必须确保其不会干

扰增强子的靶向和激活功能。”

他放下笔,转身面向众人,目光变得凝重:“课题的难点,显而易见。第一,这个增强子蛋白质是凭空设计,从氨基酸序列开始,需要借助计算机模拟预测其三维结构、与受体的结合能力、稳定性等,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和优化,这是一个反复试错,不断迭代的过程。第二,连接桥技术要在满足上述所有苛刻条件下,找到最优解,目前市面上并没有完美的现成方案可供我们直接使用。我们很可能需要自己改造甚至发明一种新的连接方法。”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只有空调系统持续送出的微弱风声。

五个人根本没有想到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课题就这样正式开始,这可是诺奖得主在台上亲自讲解课题。

他们在台下笔尖快速滑动,将重要知识点记录下来。

“大家不用记录,我已经准备了一份资料给大家学习,通过学习之后,大家会对这个课题及围绕课题的相关技术有一定基本了解,不会没关系,不会就从现在开始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

杨平放下白板笔,从刚刚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一叠厚厚的资料,蒋季同立即走上去接过来。

“分发下去,以后我们每天下午四点在这个会议室碰头,讨论课题,这不是预热,课题现在就正式开始,不要担心现在什么都不会,最前沿的课题就是这样,没有参照,一片茫然,如果有现成的参照,那还是最前沿的课题

吗?”

“大家有什么意见随时可以发表,蒋季同拉一个群,平时在群里可以24小时讨论,不管是否成熟的想法都可以说出来。”

“千万不要害怕被人笑话。”

在蒋季同分发资料的时候,杨平鼓励大家,其实这些博士的基本知识肯定没问题,对于前沿课题的研究,还有很多实践性的方法和工具,他们需要边做实验边学习。

大家每人拿到一份资料,上面是实验的简要计划,还有设计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是零散的,杨平已经用思维导图将它们用逻辑关系串联起来。

资料后面还有推荐必看的专著和论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