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航天发射中心,“建木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如同银色巨鲸,静卧在发射塔架旁。箭体两侧挂载的辅助推进器上,印着醒目的“月球基地一期工程”标识,下方的发射平台上,穿着橙色工装的技术人员正做着最后的检查。
。。。
夜色如墨,洒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广袤戈壁上。庆功会的灯火渐次熄灭,人群散去,唯有几盏路灯在风中摇曳,映照着林峰独自伫立的身影。他站在停机坪边缘,仰头望着漆黑天幕中那轮悄然升起的明月??清冷、遥远,却又如此熟悉。胸前的“月海先锋”徽章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是一枚通往星辰大海的通行证。
李锐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提着两瓶冰镇矿泉水。“还在看月亮?”他轻声问,将一瓶递过去。
林峰接过水,拧开喝了一口,凉意顺着喉咙滑下,却压不住心头翻涌的情绪。“我在想,它现在是什么样子。”他说,“知海科考站应该已经进入夜间休眠模式了,生态舱里的作物停止生长,望远镜指向银河深处……而我们,回来了。”
李锐笑了笑:“可我们带回来的东西,正在改变这个世界。”
的确,自他们归来后,整个国家乃至全球航天界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波澜。硅基耐受菌的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发科学界的轰动。这种能在极端真空与高辐射环境下形成稳定生物膜的微生物,被国际权威期刊称为“人类迈向地外生态建设的第一步”。更令人振奋的是,周明远团队公布的月球原生微生物证据,虽尚未确认其是否具备独立代谢能力,但DNA片段分析显示其碱基结构与地球生命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月球可能曾有过原始生命活动,甚至至今仍存有某种休眠态的生命形式。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科考任务。”李锐靠在护栏上,语气低沉却坚定,“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而门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三天后,中央军委联合航天总局召开绝密会议。林峰和李锐作为吴刚小队代表列席。会议室投影屏上,一幅幅高清月面地形图缓缓展开,标注着未来三年内即将启动的“月球基地一期工程”选址方案。主选区正是知海盆地,以现有科考站为核心,向外辐射扩建生活舱、能源中心、科研模块及封闭式农业系统。
“一期工程将采用‘预制舱段+就地建造’相结合的方式。”总工程师指着三维模型讲解,“所有核心舱由长征-10重型运载火箭分批发射,在轨组装后送往月面;而建筑材料则利用月壤3D打印技术现场制造,大幅降低运输成本。”
林峰注意到一个细节:“硅基菌的应用也被纳入设计?”
“没错。”回答的是陈?,她如今已被任命为月球生态工程首席科学家,“我们将把硅基耐受菌植入3D打印材料表层,使其在暴露于月面环境后自动分泌抗氧化酶与矿物粘结蛋白,增强结构抗辐射、防微陨石撞击的能力。这不仅是防护层,更是‘活的建筑皮肤’。”
会议持续了整整六小时。散会时,天空已泛起鱼肚白。林峰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脑海中不断回放那些规划蓝图??五十人规模的常驻基地,全年不间断运行,太阳能阵列覆盖数平方公里,地下隧道连接各个功能区,甚至预留了磁悬浮列车接口……
他知道,这不再是幻想。
两个月后,首批月球基地预制舱段完成出厂测试。与此同时,新一代“建木”系列飞船正式定型:建木十三号至十六号将承担为期十八个月的连续补给与施工任务。每艘飞船搭载十二名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结构工程师、地质专家、生命支持系统运维员以及像林峰这样的综合指挥官。
选拔新一轮登月队员的通知下发当日,报名人数超过三千。最终入选者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兵,也有刚从航天学院毕业的年轻人。训练场上,新人们穿着模拟重力服进行月面作业演练,汗水浸透训练服,眼神却燃烧着炽热的光芒。
李锐负责带队基础生存技能培训。一天傍晚,他在训练间隙对学员们说:“你们以为最难的是适应月面环境?错了。最难的是学会孤独。在那里,没有鸟鸣,没有风声,连时间都会变得模糊。你唯一能依靠的,是你身边的战友,还有心中那份不能熄灭的信念。”
话音落下,远处传来引擎轰鸣。抬头望去,一架垂直起降运输机正缓缓降落,机身喷涂着醒目的红色编号??YH-09,代号“玉衡”,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轨?月面往返飞行器首次试飞成功。
又过了一个月,地面控制中心收到来自知海科考站的异常信号。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监测系统突然激活,传回一组奇怪的数据:科考站东侧三百米处,地表温度出现周期性波动,且伴随微量气体释放,成分初步判定为甲烷与氮氧化物混合体。
“不可能。”周明远第一时间赶到数据分析室,“科考站周围没有任何热源或化学反应装置,而且这些气体……它们的同位素比例不符合人工排放特征。”
林峰也被紧急召回。他盯着屏幕上的曲线图,眉头紧锁:“会不会是……微生物活动?”
“如果是,那就意味着??”陈?声音微微发颤,“我们在离开前采集的样本,或者无意中遗留的生命物质,已经开始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并产生代谢产物。”
这一发现震惊高层。当晚,国防科技委员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提前启动“萤火计划”??一项原本列为二期目标的秘密项目:在月球部署自主探测机器人集群,配备AI识别系统与微型实验室,专门用于追踪潜在生命迹象,并建立动态监控网络。
三个月后,第一批“萤火”机器人抵达月球表面。它们形似蜘蛛,八足行走,背部集成太阳能板与通信天线,体内装载质谱仪、显微拉曼光谱仪和基因测序模块。通过无线组网,它们能在无人干预下协同作业,自主规划路径,规避障碍,甚至在夜晚钻入地下避寒。
第十四天,代号F-7的机器人在距离科考站两公里的一处裂谷底部,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景象:一片灰白色薄膜状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厚度约三毫米,质地柔韧,经检测确认含有大量硅氧链聚合物,且内部存在微小气孔通道??与实验室培养的硅基耐受菌生物膜高度相似。
更惊人的是,在薄膜下方土壤中,机器人提取到一段完整的RNA序列,虽无法确定其是否具备复制能力,但其编码方式展现出明显的非随机性,极可能是某种信息存储机制。
消息传回地球,举世哗然。联合国太空事务署召开特别会议,多个国家提出联合研究倡议。中国宣布开放部分数据共享,同时强调月球科研成果属于全人类,但必须遵守和平利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