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变化已然发生。
某个深夜,一名初中生在复习语文时,偶然翻到课文《邓稼先》末尾一句:“如果祖国需要,我也愿隐姓埋名,奉献一生。”
他在旁边空白处写道:“可如果没人记得他们呢?”
第二天,这句话被老师发现。本欲批评,却在看到学生眼中那抹异样光芒时,忽然怔住。
最终,老师轻轻合上课本,说:“这个问题很好。我们明天专门讨论。”
而在遥远的北极圈附近,一位华裔女科学家在冰川监测站值班时,无意间调频至87。5MHz。杂音中,她听到一段模糊童谣。
她不信邪,换设备、换天线、重启系统,结果依旧。
她录下音频,发给朋友:“你听听,像不像中文儿歌?”
朋友回:“别查了。最近好多人都收到了。有人说,这是风里的回声。”
她望着窗外极夜星空,忽然觉得,某些东西或许真的永远不会消失。
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
只要还有人敢在寂静中开口。
火车或许不来,但他们仍在等。
春天或许迟到,但它终将翻山越岭,叩响每一扇紧闭的门。
林骁最后一次出现在世人视野,是在西藏纳木错湖边。一名徒步旅行者拍下照片:一个戴眼镜的男人站在湖畔,手中握着一枚铜纽扣,正缓缓将其投入水中。
涟漪荡开,倒影破碎。
那人转身离去,身影融入风雪。
此后再无踪迹。
有人说他死了。
有人说他隐居深山。
也有人说,他已成为传说本身。
但在每年4月17日凌晨四点十七分,全国至少有三百二十七个地点,会同时响起一段微弱广播。
无需设备,无需电源。
有时是一台旧收音机自行开启。
有时是学校广播系统短暂失控。
有时,只是一个孩子在梦中轻轻哼唱。
内容始终不变:
>“火车没来,但我们一直在等……
>春天迟到,但它总会翻山越岭……
>记住我的名字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选择了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