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就去你家贺喜!”史园园说着,转身就往家里跑,不一会儿就提着一篮苹果过来了,“给春芽的,补补身子,到了北京好好读书。”
张贤娃拉着史园园的手,一个劲地道谢。院里渐渐热闹起来,邻居们都听说了消息,有的送米,有的送面,还有的给春芽塞了零花钱。刘姚姚忙着帮春芽办升学宴的手续,跑村委会开证明,又去镇上订了桌椅,忙得脚不沾地。
傍晚的时候,院门外传来一阵吵吵嚷嚷的声音。张贤娃探头一看,是屈成林带着他三个儿子来了。屈成林的三个儿子脑子不太灵光,村里人都叫他们“傻小子”,平时总爱跟在孩子后面跑,却从没惹过事。
“春芽……考上大学了?”屈成林搓着手,有些局促地站在门口,三个儿子跟在他身后,老大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纸飞机,老二抱着个没气的篮球,老三则盯着院里的梧桐树,眼神愣愣的。
“是啊,屈大哥,快进来坐。”张贤娃连忙招呼他们。
屈成林走进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五十块钱,递到春芽手里:“俺也没啥好送的,这点钱……你拿着买支笔。”
春芽看着那五十块钱,纸角都磨破了,应该是攒了很久的。她眼眶一热,接过钱:“谢谢屈大伯,谢谢三位哥哥。”
老大听见春芽谢他,咧开嘴笑了,把手里的纸飞机递给春芽:“飞……飞得高。”
春芽接过纸飞机,轻轻捏着,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刘姚姚走过来,摸了摸老大的头:“以后春芽从北京回来,教你们认字好不好?”
三个傻小子一听,都使劲点头,老三还拍着手,嘴里念叨着:“认字……认字……”
夕阳把院子染成了金黄色,蝉鸣声渐渐轻了,晚风带着玉米的清香吹进来。张贤娃看着院里的人,看着春芽手里的通知书,突然觉得,这些年的苦都值了。春芽爹要是还在,看见女儿考上大学,肯定也会笑得合不拢嘴吧。
升学宴定在三天后。那天一早,赵东东就开着他的小货车来了,帮着搬桌椅、搭棚子。史园园带着几个妇女在厨房忙活,炖肉的香味飘出老远。刘姚姚穿着新买的连衣裙,忙前忙后地招呼客人,脸上一直挂着笑。
春芽穿着娘给她买的新裙子,站在院门口迎接客人。村里的老人拉着她的手,一遍遍叮嘱她到了北京要好好照顾自己,有困难就给家里打电话。屈成林带着三个儿子来了,老大手里拿着个新折的纸飞机,非要塞给春芽:“给你……在北京飞。”
春芽接过纸飞机,笑着说:“谢谢大哥,我到了北京,一定让它飞得高高的。”
宴席开始的时候,刘姚姚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满院的人说:“今天是春芽的升学宴,也是咱村的喜事!春芽是个苦孩子,但她有志气,勤学苦练,考上了北师大。以后她会成为一名老师,把知识带给更多的孩子。我替春芽谢谢大家这些年的帮忙,也希望春芽不忘初心,常回家看看!”
满院的人都鼓起掌来,张贤娃端着酒杯,眼泪又掉了下来。春芽站起来,对着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娘,谢谢姚姚老师,谢谢赵大伯,谢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到了北京,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回来,像姚姚老师一样,教咱村的娃读书写字,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风吹过院子,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春芽鼓掌。赵东东看着春芽,笑着喝了一口酒,心里想着,春芽爹要是看见这一幕,肯定会很欣慰吧。史园园拉着张贤娃的手,说:“贤娃婶,你以后就等着享春芽的福吧。”
春芽看着满院的笑脸,看着娘眼角的皱纹,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她知道,她的路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路上,有太多人的爱和期待,支撑着她一直走下去。
开学那天,赵东东开着小货车送春芽去车站。张贤娃和刘姚姚都去送她,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火车开动的时候,春芽趴在车窗上,对着外面挥手,看见娘和姚姚老师的身影越来越小,看见赵大伯站在原地,手里还拿着她没带走的纸飞机。
她从口袋里掏出那张录取通知书,轻轻抚摸着上面的金字。阳光透过车窗照在纸上,金光闪闪。春芽知道,她带着大家的爱和期望,要去北京,去追逐她的梦想了。而她的梦想,不仅仅是成为一名老师,更是要把大山里的希望,带给更多的孩子。
火车越开越快,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春芽的心里充满了力量。她知道,无论走多远,她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生她养她的小山村,那些帮助过她的人,还有娘蹲在院角浇水时,那道被夕阳拉长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