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胡赛尔现象 > 第四节 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问题的疑难(第2页)

第四节 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问题的疑难(第2页)

根据胡塞尔的观点,正是绝对“意识”流中纯粹体验的联结构造起不断进行中的我思,因而构造起行为的人格自我。绝对在其中客体化自身的个体性自我表现出特殊的视角,它们束缚于界定它们的有限的周围世界。作为一个人格自我,个体性自我的自身保存系于其周围世界的自身保存,绝对则在其客观的“样式”中保存自身。绝对的客观“样式”指的是个体性自我的构造着的生活。对此,胡塞尔说:“绝对普遍地自身保存在其持续不断的构造中,在每一个个体人格中作为自身构造的不变项重复自身。”[33]在他看来,绝对不只是在一个个体性自我中保存自身,而是在每一个个体性自我中保存自身。世界的视角性特征,亦即其视域的无限可延伸性,使得世界超越我的本己的经验和综合的有限权能。因此,如果我的自我统一性在与这个超越的世界统一性的关联中被给予,那么它必然在与其他自我的关联中被给予。其他自我能补充我自己的有限权能,它们是我的经验世界的共同的有效性载体。

每一个具体的主体性都被看作绝对的自身客体化,绝对的“自身表现”产生经验的视域结构,产生世界和每一个具体的主体性。一方面,我的世界视域是我的经验具有特定视角性的有序联结,正是这种特定视角性的有序联结给予我具体的主体性作为时空世界中的一个有限性的意义。另一方面,在我之中客体化自身的绝对不可能在我的有限性中穷尽自身,它必然超越我的有限性。据此,他人能以一种新的方式被看作蕴含在我之中。我设定他人是基于我对世界的有限通达,而经验的秩序化是导致这种有限的通达的东西,因而导致我自身被理解为有限的。这种秩序化是我设定他人的基础。经验的视角性的秩序化为个体的经验者所要求的,而这种秩序化也给予个体的经验者一种意义,即他依赖于他人去展显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因此,我的有限的主体性和他人有限的主体性二者都关系到视域性的、视角性地被秩序化的经验结构。这意味着,作为蕴含在我之中的他人的观念最终指向的不是作为客观的人的我的有限性,而是指向我的无限性的基础,即绝对。最终被表明的东西是不受限制的或无限的绝对,它不可能将自身具体化在一个个体的经验者中而没有超越它。这种超越意味着,作为绝对的具体化的他人也是有限的客体化。因此,自我与他人通过他们的超越性基础而相互蕴含。

最终,我不再将我和他人看作我们共同世界的基础,而是将我们理解为视角性地展开的、视域性地被建构起来的经验世界的意义相关项。如果世界和复多性主体是一同被奠基的,那么他人在我之中的蕴含性——在这个新的层次上——就变成了我们在我们共同的基础中的蕴含性了。在最终的构造层次上,主体间处于一种本质性的相合中。这种本质性的相合不应被理解为各构造系统之间一种简单的融合。在个体主体间的差异性中,一个奠基性的同一性的保持绝不意味着,每一个主体都重复同类主体的构造过程。主体的复多性不仅显示了各构造系统的同一性,而且显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源于个体主体的偶然性及其经验视域的视角性。

我们至此的论述,从作为最终基础的绝对“意识”流的个体化的角度,粗略地勾勒出胡塞尔先验主体间性问题的原自我方案的进路。无疑,与《沉思》的方案相较,原自我方案揭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问题更深的维度。它所展显的问题域的层次和关联似乎表明,问题只能循此路径推进,并且这可能也是胡塞尔在这一问题上的最终立场。但是,如果我们对前述的原自我方案做更切近的分析,就会发现这一思考进路面临的疑难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就像芬克指出的那样,胡塞尔在此进路上使用了诸多“‘绝对形而上学’的词汇”,如“前自我”“原自我”“原存在”“无自我的流动”“绝对的流动”“绝对”,等等。正因为如此,胡塞尔的原自我的方案和芬克的解释遭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和拒绝。尽管芬克在不同的场合都曾反复强调,胡塞尔实际上远离“绝对形而上学”,他的这类令人可疑的概念不是通过思辨获得的,而是其彻底实行先验还原的必然结果。但问题是,胡塞尔关于原自我方案的论述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现象学的探讨,尽管这种探讨在发生现象学的框架下进行,诉诸一种“发生性的解释”而非“静态的描述分析”?第二,胡塞尔关于本欲意向性的论述似乎将最终的构造基础锚定在先验的主体间性上。因此,一方面是先验的主体间性维度上的本欲意向性,另一方面则是先于任何个体化——因而先于复多性的先验主体——的原自我或前自我,二者之间如何协调呢?尽管芬克强调,胡塞尔不是像黑格尔所嘲笑的那样“以一种神秘地沉入黑夜的方式”“回思无定形的基础”,而是“将其理解为冲破生命基础的原始—裂缝,理解为裂口,理解为最原始的存在中的否定性”,但问题是,应当如何规定这种“原始—裂缝”或“最原始的存在中的否定性”?第三,如果本欲意向性与原自我能够协调一致,那么《沉思》中关于同感——它在那里的先验的主体间性的构造中占有核心地位——的论述还继续有效吗?毕竟,在原自我方案涉及的那些晚年手稿中,同感问题仍是胡塞尔聚焦的核心问题。第四,原自我方案的核心无疑是“绝对的流动”的个体化问题。这种“绝对的流动”的个体化,胡塞尔有时又称之为“原时间化”(Urzeitigung)。在这个意义上,他晚年常援引活的当下的脱当下拥有(Eigung)与原自我的自身异化(Selbstentfremdung)之间的类似性说明个体化问题。问题是,这种类比性的说明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充分阐明原自我的自身异化?换句话说,胡塞尔如何能在原始的时间性维度上具体阐明原自我的个体化问题?第五,在原自我经受个体化而达到同质化的复多的个体主体的层次上,是否还有一个先验的主体间性的构造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样一种先验的主体间性构造与本欲意向性之间要如何协调?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原自我在个体化的过程中是如何完成先验的主体间性的构造的?

[1]参见Ber,R。,Kern,I。,MarbaIntrodutoHusserliarans。byEmbree,L。,EvanstoeryPress,1998,p。217。

[2]参见Claesges,U。:EdmuheoriederRaumkonstitution,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4,S。85。

[3]Landgrebe,L。:Ph?nomenologieue,Gütersloh,Mohn,1968,S。148-150。

[4]参见Landgrebe,L。:Ph?nomenologieue,Gütersloh,Mohn,1968,S。155。

[5]〔德〕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第182页。按:译文参照德文原文略做调整。本书将“伽达默尔”译为“加达默尔”,下同。——编者注

[6]参见BraerialAprioriaionforitsAnalysisiymie。(ed。):AaHusserlianaII(1972),p。128。

[7]Carr,D。:PhenomenologyandtheProblemofHistory:AStudyofHusserl'sTraalPhilosophy,EvanstoeryPress,1974,pp。185-186。

[8]参见Claesges,U。:“ZweideutigkeiteninHusserlsLebe-Begriff”,Claesges,U。,Held,K。(Hrsg。):PerspektivealPh?nomenologischerF,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2,S。100。

[9]参见Hoyos,Guillermo:“ZumTeleologiebegriffinderPh?npmenologieHusserls”,Claesges,U。,Held,K。(Hrsg。):PerspektivealPh?nomenologischerF,DenHaag,MartinusNijhoff,1972,S。78-79。

[10]Ricoeur,P。:“Husserl'sFifthMeditatioon,D。,Zavota,G。(ed。):EdmuicalAssessmentsofLeadingPhilosophers,VolumeIV,NewYe,2005,p。318。

[11]Schutz,A。:“TheProblemofTraersubjeHusserl”,Beron,D。,Zavota,G。(ed。):EdmuicalAssessmentsofLeadingPhilosophers,VolumeI-V,NewYe,2005,p。93。

[12]参见Schutz,A。:“TheProblemofTraersubjeHusserl”,Beron,D。,Zavota,G。(ed。):EdmuicalAssessmentsofLeadingPhilosophers,VolumeI-V,NewYe,2005,pp。95-96。

[13]参见Schutz,A。:“TheProblemofTraersubjeHusserl”,Beron,D。,Zavota,G。(ed。):EdmuicalAssessmentsofLeadingPhilosophers,VolumeI-V,NewYe,2005,pp。99-100。

[14]参见Schutz,A。:“TheProblemofTraersubjeHusserl”,Beron,D。,Zavota,G。(ed。):EdmuicalAssessmentsofLeadingPhilosophers,VolumeI-V,NewYe,2005,pp。106-108。

[16]FiudienzurPh?nomenologie:1930—1939,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6,S。136-137。

[17]参见Schutz,A。:“TheProblemofTraersubjeHusserl”,Beron,D。,Zavota,G。(ed。):EdmuicalAssessmentsofLeadingPhilosophers,VolumeI,NewYe,2005,p。110。

[18]参见Schutz,A。:“TheProblemofTraersubjeHusserl”,Beron,D。,Zavota,G。(ed。):EdmuicalAssessmentsofLeadingPhilosophers,VolumeI,NewYe,2005,pp。113-114。

[19]Schütz,A。:CollectedPapersIII:Studiesin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TheHague,MartinusNijhoff,1970,p。86。

[20]Fianz:Ph?nomer?geundAufs?tze,FreiburgMün,1976,S。223-225。

[21]参见Zahavi,D。:HusserlaalIy:ARespoic-PragmaticCritique,Athens,OhioUyPress,2001,pp。39-52。

[22]参见Zahavi,D。:HusserlaalIy:ARespoic-PragmaticCritique,Athens,OhioUyPress,2001,pp。74-75。

[23]Zahavi,D。:HusserlaalIy:ARespoic-PragmaticCritique,Athens,OhioUyPress,2001,p。67。

[24]参见Zahavi,D。:HusserlaalIy:ARespoic-PragmaticCritique,Athens,OhioUyPress,2001,p。67。

[25]参见Zahavi,D。:HusserlaalIy:ARespoic-PragmaticCritique,Athens,OhioUyPress,2001,pp。71-72。

[26]参见Strasser,S。:“GrundgedankenderSozialontologieEdmuschriftfürPhilosophischeF29(1975),S。16-17。

[27]Zahavi,D。:HusserlaalIy:ARespoic-PragmaticCritique,Athens,OhioUyPress,2001,pp。79-80。

[28]Landgrebe,L。:“DiePh?nomeraheeschiet,R。,Welton,D。,Zavota,G。(ed。):EdmuicalAssessmentsofLeadingPhilosophers,VolumeV,NewYe,2005,S。178。

[29]黑体部分是笔者所做的强调。

[30]Fianz:Ph?nomer?geundAufs?tze,FreiburgMün,1976。S。223-224。

[31]Husserl,Ms。C17I,S。4-5,1931,转引自MenstersubjedTraalIdealism,StateUyofNewYorkPress,1988,p。20。

[32]Husserl,Ms。C10,S。25,1931,转引自MenstersubjedTraalIdealism,StateUyofNewYorkPress,1988,p。150。

[34]Kern,I。:HusserluersugüberHusserlsVerh?ltniszuKantuianisum,DenHaag,MartinusNijhoff,1964,S。297。

[35]Schütz,A。:CollectedPapersIII:Studiesin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TheHague,MartinusNijhoff,1970,p。8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