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全本 > 第196章 但尚未形成完整 明确的制度(第2页)

第196章 但尚未形成完整 明确的制度(第2页)

“但他终究是学生的兄弟。若能保全其性命,学生……会尽力向父皇求情。”

”削其封爵,废为庶人,圈禁宗正寺,令其了此残生便罢。想来,父皇虽怒,或也不至于非要骨肉相残,赶尽杀绝。”

李逸尘听着,心中微微颔首。

此时的李承乾,尚未被逼到绝境,心中仍存有一份对兄弟情谊的顾念。

也反映了贞观初期,尽管有玄武门之变的阴影,但皇室内部大规模的清洗尚未成为常态。

与后世五代十国那般毫无底线的血腥屠戮相比,确实还保留着一定的底线。

终究是未经历那礼乐彻底崩坏、人性底线全然突破的乱世……

“殿下仁厚。”李逸尘先肯定了一句。

随即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

“然则,殿下可曾深思,齐王李佑,为何要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其根源究竟何在?”

李承乾皱起眉头,思索着已知的信息。

“李佑此人,性情粗暴,不修德业,其舅父阴弘智又常怀怨望,在其身边多有怂恿。”

“加之父皇为其选派的长史权万纪,性情耿直,约束过严,屡次上奏其过失,引得李佑积怨日深。”

“一来二去,身边小人蛊惑,自身又无明智,恐惧与怨恨交织,便铤而走险……大抵,便是如此吧?”

李逸尘静静听完,未置可否,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殿下所言,皆是表象,是导火索,而非根源。个人品性、近臣怂恿、君臣失和,这些固然是诱因,但绝非根本。”

“历朝历代,宗室亲王谋逆之事屡见不鲜,岂能尽归咎于个人品性?臣以为,其根源,在于制度!”

“制度?”李承乾一怔,这个角度让他有些意外。

“正是,制度。”李逸尘肯定道,开始引经据典,进行深刻的历史剖析。

“我大唐之前,历代于分封宗室一事上,教训不可谓不深。”

“西汉初年,高祖刘邦大封同姓王,旨在屏藩皇室。”

“然不过数十年,诸王坐拥广土众民,自置官吏,掌握财赋兵甲,尾大不掉,终酿成景帝时‘七国之乱’。”

“若非晁错建言削藩、周亚夫力战平叛,汉室几危。此乃分封过重,赋予藩王实权之弊。”

李承乾点了点,这些都是他知道的。

“及至东汉,光武帝刘秀汲取教训,虽仍封王,然‘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藩王权力大减,故整个东汉,宗室为乱者鲜少。此可谓前车之鉴。”

李承乾若有所思。

“东汉之制,确实少了宗室之患。”

“然则,”李逸尘话锋再转。

“魏晋以降,尤其西晋,司马氏以为曹魏孤立而亡,复又大封宗室,并赋予兵权,出镇要地。结果如何?”

“‘八王之乱’骤起,宗室自相残杀,国力耗尽,最终引致‘五胡乱华’,神州陆沉,此乃惨痛至极之教训!”

“其根源,亦是制度赋予藩王过大的军政实权。”

他目光锐利地看着李承乾。

“反观前隋,文帝杨坚代周而立,对宗室防范极严,诸王虽有名号,却近乎圈养于京师,无实权亦无地盘。”

“故隋一代,无宗室之乱,然或也因宗室无力,在杨广失德天下皆反时,竟无一支宗室力量能有效匡扶社稷。”

“先生说的在理,分封权重则易生乱,不分封或过度削弱则皇室孤危……这其间分寸,着实难以把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