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求知出自哪里 > 躺在地球北端的巨鲸12挪威纪行(第1页)

躺在地球北端的巨鲸12挪威纪行(第1页)

躺在地球北端的巨鲸[12]——挪威纪行

我曾在地球北端的一个神奇的国家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这段日子里的种种经历和体验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之中。这个国家就是挪威。

挪威就像一条卧在地球北端、大西洋东岸的巨鲸,鲸头伸向南方,而鲸尾甩在北冰洋,北极圈横贯它的腰部。它的国名挪威语中意为“北方之路”。

1。黑昼、午夜之日与“拜日狂”。

挪威人很少上教堂,他们却拥有一个充满宗教色彩的雅号:“拜日狂”。

只要是天气晴朗的日子,就可以看到挪威人在露天的椅子、台阶、路面、草地、海滩甚至山顶上如饥似渴地吮吸阳光。连续几天晴朗之后,或一个晴朗的周末之后,每个人都好像变了一个人种似的。在挪威,没有人会恭维一个姑娘“皮肤洁白”——那还不如不恭维。

挪威人对于太阳的感情,是一个生活在北回归线附近的人难以想象的。挪威中部的北极圈以北,每年冬至前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暗无天日。这时的白天被人们称为“黑昼”。即使我住的地处西南部的城市卑尔根,冬天也很少直接见到阳光。在日照最短的时期,每天早晨9点多钟天才蒙蒙亮,下午3点左右,夜幕就已降临。且不说冬天的雨雪奇多;即使天晴,由于太阳离地平线很近,而卑尔根又是一座七山环抱之中的沿海城市,所以城里人在冬天很难与太阳照面,除非登上山顶。有一段时期我几乎连续一个多月没见到太阳,有时看到高层楼房的墙上反射的阳光,也会一阵欢喜。

度过这样一个漫长、黑暗的冬天之后,可以想象人们对太阳的重新驾临是多么欢喜,多么感激,又是多么珍惜。挪威人复活节(每年过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的放假天数比圣诞节放假天数长好几天,为的是让人们有充分的时间去享受久违了的太阳所带来的光明和温暖。“拜日狂”们带着滑雪板,走向了高山之巅,走向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复活节以后好像为了补偿他们在冬天所受的冷遇,太阳渐渐明显地延长每天照耀的时间,而到了夏至前后,卑尔根城的午夜就如同上海的早晨一样,成了“白夜”,而在北极圈以北的地区,人们在这段时间则可以看到一种最令人向往的北极奇观——午夜之日。在挪威北部最“大”的城市(人口仅5万)特隆姆瑟,可以见到午夜之日的时间是每年5月下旬至6月的一段时间。我在该城讲课的日子恰逢其时,但天公不作美,只让我看见了“午夜彩云”,而没有看见午夜之日。

对这些“拜日狂”来说,太阳在天际的位置最高、日照时间最长的那天,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按照挪威旧历,这一天是6月24日,叫做“仲夏节”,又叫“圣汉斯节”。在挪威西部,庆祝这个节日的主要形式是在仲夏节前夕举行篝火晚会。6月23日傍晚,我们开车驶向卑尔根郊外。好多性急的“拜日狂”早早地把篝火点燃了。从盘山公路朝下望,青烟四起,蔚为壮观。当我们抵达住在郊外的朋友家里时,发现主人已经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去参加她们村庄的篝火晚会了。我们靠嗅觉循着烟味找到了他们。小村庄的人几乎都来了。一些小孩在卖饮料和烤香肠。篝火旁站着一个拉手风琴的小伙子和一个拉小提琴的大姑娘,还有一位正兴致勃勃地领大家唱歌的中年妇女。起先响应的人不多,大多都忙着同邻居、朋友聊天、打招呼。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唱挪威民间歌曲和通俗歌曲的队伍,最后干脆在篝火旁边唱边跳起舞来了。一些被烟熏得又黑又脏的小男孩忙着拾柴,给篝火添料。但很快他们就“失业”了——几个男子汉扛来一艘旧木船,按老传统把船放在篝火上烧,燃起熊熊大火,火光似乎使此时仍不倦地发出光热的山顶上的太阳,也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2。喜气洋洋的五月。

五月的挪威,到处洋溢着喜洋洋的气氛。漫长的冬天终于离去,山坡上虽不像中国的五月那样山花烂漫,却也郁郁葱葱,春意盎然。我居住的卑尔根是一个出了名的雨都,这时也常常现出一派风和日丽的清新气象。这个月的节假日特别多,几乎占去了一半时间。最重要的节日是五一劳动节和“五·一七”国家独立节。在这两个节日里全民放假,并举行游行活动——多半是庆祝游行,但也有示威游行。于是,五月的挪威人有了借口和机会,去欢呼跳跃、载歌载舞,或者去呐喊呼吁,发泄不满。

五一劳动节的游行集会虽很热闹,但“五·一七”的国庆游行的规模要大得多,气氛也更为热烈。那天上午9点半,我在卑尔根大学内一个广场观看了主要由大学教师参加的游行队伍的出发仪式。仪式完毕后,由一队身穿黑色博士制服的教授带领,来到市中心广场集中。这时,成千上万的人已经聚集在市中心广场和附近的各主要街道上。10点过后,城北山上礼炮轰鸣,游行队伍和观众群中随即鼓乐齐鸣,欢声雷动。游行开始了。

游行队伍的第一部分是用实物模型和人物造型表现各个历史阶段上挪威人民生活、劳动和斗争的场面。我在队伍中看到了简陋的家具、笨重的工具、粗糙的服装、浑身污垢的劳工等属于过去历史时代的人和物。挪威朋友们曾多次对我说,挪威的富裕繁荣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直到20世纪上半叶,挪威还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一位刚过而立之年的挪威妇女曾告诉我,她小时候家里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牛肉。的确,挪威人民今天的富裕和平生活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节日的游行以形象的方式把这个简单但重要的道理告诉了挪威的下一代。

由于历史的原因,挪威的国庆没有阅兵式、也很少有士兵参加。游行队伍的主角是成千上万天真烂漫、兴高采烈的少年儿童。卑尔根的孩子们穿着色彩绚丽的服装,手挥气球、国旗、或托着小足球,骑着小自行车,或手持滑雪棒、棒球棍,有的孩子甚至还抱着平时最心爱的大狗熊和洋娃娃,一路跳着、笑着、唱着、叫着,把发自内心的喜悦通过动作、色彩和音响撒向节日的卑尔根的每一个角落……

大人们这一天的高兴劲儿也不比孩子们逊色。最吸引人的是挪威妇女,她们几乎都穿上了她们的母亲、祖母和曾祖母们穿过的一种叫做“布纳德”的传统服装,一般是羊毛衫袍外面罩着用银丝金线绣着花边图案的色彩鲜艳的紧身背心和宽大裙袍。穿上这种服装的挪威妇女少了平日的精干洒脱,却多了婚礼上新娘的那种文静羞涩,显得格外妩媚动人。几十年后,如果有谁问我在挪威哪些东西给我留下最深、最美好的印象,我也将告诉他:峡湾、冰川和穿着“布纳德”的挪威姑娘……

挪威人民为自己取得的进步与发展而自豪,但并不因此而减少对自己的历史与传统的热爱。我相信,美丽的布纳德将永远装点喜气洋洋的挪威五月。

3。小木屋的魅力。

挪威有不少有名的建筑,但在我看来,最具有挪威民族特色、最体现挪威人对于大自然所具有的艺术家般的趣味和宗教徒般的感情的建筑,却是一种遍布全国、外形平凡的木结构小屋,挪威语叫“hytte”,姑且译做“小木屋”。

一位挪威朋友邀请我同他一起到离卑尔根200公里远的地方去滑雪,并在他拥有的一间小木屋里过夜。沿着峡湾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之后,由于车的防滑措施不全,我们只好弃车而行。在雪地里半走路半滑雪大约1小时后,才穿越一个湖泊,爬上一个山坡,到了那间小木屋跟前。雪几乎掩埋了窗台以下的半间屋子。费力地把门口的积雪清除之后,进入了寒气逼人的室内。这屋子大约有50平方米大小,分隔成两间小卧室,一间较大的客厅兼餐厅。客厅的家具显然都有些年头了,其中包括壁炉旁一张主人的祖母坐过的大木椅和墙上挂的一些乡下亲戚送的民间工艺品。这间房的右侧置有一只液化煤气炉和一个碗柜,算是厨房。另外还有一间很小的盥洗室。进小木屋后的第一件事自然是点燃屋内的壁炉。然后,打开窗口取雪——这雪加热溶化后可用来饮用与洗漱。靠太阳能装置供电的照明灯光度与烛光相差无几。我们就在远离现代都市、位于冰雪世界的山中小屋里度过了这一夜。

在挪威全国,像这样的“别墅”(许多比它更原始、更简陋)有30多万个。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海边,通常都要从家里开车经过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根据1986年的一项统计,51%的被调查者说他们拥有、或可以无偿使用一间小屋,24%的人说他们是在小木屋中度过暑假的。事实上,“到小木屋去”,已成了挪威人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之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