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相较于吴王单独领军的经验虽然逊色,见识不一定差到哪去。听闻蜀军树立木栅扎营,相连七百余里时,就对大臣们说:「刘备不懂军事,哪有连营七百里和敌人对峙的!在杂草丛生、地势平坦、潮湿低洼、艰险阻塞等处安营的军队,一定会被敌人打败,这是兵家大忌。」孙权报捷的上奏很快就到。说完仅过七天,吴军攻破蜀军的捷报果然送来了,证明文帝的见识也不一般。
这时投降的黄权抵达许昌,文帝问他:「你放弃叛逆前来归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吗?」黄权回答:「我受过刘备的特殊恩宠,不能降吴,但是因为道路阻塞无法归还蜀汉,于是前来投降。败军之将能够被免死就已经很幸运了,哪里想到效仿古人呢?」文帝对他很赏识,任命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
不久前,蜀汉大臣刘巴病逝的消息也传到曹魏,尚书仆射陈群特别写信给诸葛亮,探问他的情况,在信中称呼他为「刘君子初」,可见陈群对他之尊重。
蜀汉官员都想起他在世的行迹:为人清廉简朴,从不治理家资产业,自认为不是跟从刘备的老干部,害怕受到猜忌嫌疑,所以为人恭顺安静、沉默寡言,朝堂之下从不和人私底下有交往,非公事不谈,他清高的性格依旧张扬不变。
张飞曾经去借宿,他却毫不理会,使得张飞十分恼怒。事后诸葛亮对他说:「张飞虽是武人,但他非常仰慕先生你。主公正召集文武人才,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先生你虽然天性清高,也应该放低一些格调吧。」没想到他竟然回答:「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怎么能教我去和一介武夫交谈了?」听到这情形得刘备异常愤怒,差点想杀了他。江东的张昭也和孙权谈论过此事,张昭认为他心胸过于狭隘,不应如此抗拒。孙权反对说:「若让刘子初随世俗沈浮,为了取悦玄德而结交张飞,怎么能称得上是高士呢?」
九月初三,文帝下《禁妇人与政诏》:
「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引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意思是:「妇人参政,是国家动乱的根源。从今以后,大臣有事不得向皇太后上奏,皇太后和皇后的亲属不能担任辅佐朝政的大臣,更不能封为王或诸侯。这一诏书要传给后代,谁若违背,天下共诛之。」卞太后每次会见自己的亲属都不表示亲热。常说:「生活要节俭,不应有盼望赏赐、贪图安逸的想法。我的族人常怪我对他们太薄情,这是因为我有自己的准则。我侍奉武皇帝四五十年,已经过惯俭朴的生活,不可能变得奢侈豪华。族人如果违犯法令制度,我还要比对平常人罪加一等,不能指望我会送金钱、粮食给你们,或者宽赦你们。」
文帝会有这个想法,是从汉朝末年外戚干政的经验得来,不管是窦宪还是何进,在他眼中都是灾祸的根源,必须用命令加以遏止,以免自己百年之后,重演祸事。
夷陵大胜后,吴王和臣下在武昌钓台上饮酒,酩酊大醉时还令人把水洒在大臣身上,让他们清醒后继续再喝:「今日畅饮,不醉倒在钓台上,我们不停杯!」听到这里张昭板着面孔、一言不发地走出去坐在车子中。吴王见状赶紧派人将他叫回来说:「大家不过是共享欢乐,您为什么发怒?」他就回答:「以前商纣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饮酒,当时也以为很快乐,没想过有什么不好。」吴王深感惭愧,一言不发的下令停止酒宴。
过几天,吴王又和大臣饮宴,亲自起身行酒劝饮,吕蒙征讨关羽立功的虞翻见状赶紧假装酒醉倒地,等他走过去后又坐起来,没想到被回过头来的吴王看到,顿时大怒,手握宝剑要杀他,当场在座的臣僚无不大惊失色,唯有有大司农、刘繇的儿子刘基上前抱住劝谏:「大王在酒过三杯之后,要亲手杀死贤能之士,天下又有谁真知道虞翻有罪?况且大王不是因为能够招贤容众,才能使四海之内的人仰慕吗?如此做将会一朝之间毁掉自己的声誉,这样难道您觉得可以吗?」
吴王回答:「曹操尚且杀孔融,我杀个虞翻算得了什么!」刘基反驳:「曹操轻率地杀害士人,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大王推行德行礼义,要和尧、舜比高下,怎么能够把自己和曹操相提论呢?」因为他的极力劝谏才让虞翻免去死劫。从此下令:「从今后凡是我在酒后下杀人命令,都不得执行。」
当初受文帝册为吴王时,派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护送于禁回魏晋见文帝,表达忠诚之意,言辞之间非常恭敬。文帝询问他们:「孙权可以信任吗?」浩周认为孙权一定会臣服,不过东里衮抱持不一定的想法。很喜欢浩周所说,认为他真正了解孙权的文帝,决定封为吴王,派浩周返回吴国。浩周对吴王说:「文帝陛下不相信大王会送公子去作人质,我以全族百人的性命担保公子一定会去。」吴王为此感动得热泪沾衣,对天发誓。
当浩周回到洛阳时,吴王却没有按照约定把儿子送去,不断以漂亮话来加以推托。失去耐心的文帝派出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吴盟誓,催促他送儿子前来,遭到吴王礼貌性的回绝的两人,回来之后报告情形,这下惹得文帝大怒,打算派大军讨伐,侍中刘晔赶紧劝谏:「吴刚刚取得胜利,上下齐心,又有长江等河水湖泊的阻隔,不可能在仓卒之间将吴制服,请陛下三思。」文帝拒绝劝谏,决意出征。
随即命令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出击洞口,大将军曹仁出击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合、右将军徐晃包围南郡。得知消息的吴国,赶紧派建威将军吕范指挥五路军队,以水军抗拒曹休等人、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援南郡;裨将军朱桓在濡须指挥,抗拒曹仁。
文帝派出的诸位将军中,曹真是比较特别的一位。
曹真,字子丹。生父秦邵,字伯南,又称秦伯南。当初曹操起兵时,秦伯南为他招募兵马,一次曹操外出时侦察时,遭遇冒充豫州刺史黄琬部下,其实是在汝南边境的袁术部属袭击,秦伯南冒名顶替,贼人误以为他就是目标,杀死他后赶紧离去。事后想到秦邵恩德的曹操,收养秦真,从此转姓曹。
收养曹真后,让他与曹丕等儿子一起生活。长大后力大勇猛,有一次射猎时被老虎在后面追逐,回马射虎应声而倒。曹操赞叹他的鸷勇,任命为虎豹骑的将领,在讨伐灵丘黄巾军立下战功,封为灵寿亭侯。
四年前,刘备率领诸将起兵攻汉中。曹真以偏将军率领部下,协同都护将军曹洪、骑都尉曹休、雍州刺史张既等人击破刘备别将吴兰于下辨,因功拜为中坚将军。九月,随曹操亲征至长安,授予中领军一职。
三年前的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南渡沔水,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为此十分忧虑汉中战事的曹操,任命他担任征蜀护军,率领徐晃等人在阳平关击破刘备别将高翔。从长安率军进入汉中的曹操,因为屡屡无法击破益州军,决定放弃汉中,下令各路军队陆续退出,命令他前往武都迎接曹洪的部队屯兵陈仓。可见曹操生前就很器重这个养子。
曹丕即位魏王时,任命他担任镇西将军,掌管雍州及凉州军事,追录他前后功勋,进封东乡侯。当时正是开始置凉州刺史一职,首先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没多久张掖郡人张进挟持太守在酒泉反叛,率军阻拦邹岐赴任。他派遣费曜进军讨平张进的叛乱。回到洛阳后升至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之一。
去年十一月,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组成联军在河西郡作乱,镇西将军曹真率领众将进讨诸胡联军,大获全胜平定河西,斩首五万余级,获牲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战果极为辉煌。破胡胜利檄文传到洛阳,让文帝非常高兴,大笑:「我在帷幕之内运筹帷幄,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如果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没有像此次这么多的。」此战更重要的是重新打通西域和中原王朝往来的道路,才能在今年二月,迎接鄯善、龟兹、于阗王派出的朝贡使者,恢复以往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地位。
十月,文帝为自己死后下葬之地选定首阳山,下《终制》:
「冬十月甲子,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曰:礼,国君即位为椑,存不忘亡也。昔尧葬谷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无施苇炭,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季孙以兴璠敛,孔子历级而救之,譬之暴骸中原。宋公厚葬,君子谓华元、乐莒不臣,以为弃君于恶。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光武之掘,原陵封树也。霸陵之完,功在释之;原陵之掘,罪在明帝。是释之忠以利君,明帝爱以害亲也。忠臣孝子,宜思仲尼、丘明、释之之言,鉴华元、乐莒、明帝之戒,存于所以安君定亲,使魂灵万载无危,斯则贤圣之忠孝矣。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其皇后及贵人以下,不随王之国者,有终没皆葬涧西,前又以表其处矣。盖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延陵葬子,远在嬴、博,魂而有灵,无不之也,一涧之间,不足为远。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重戮,死而重死。臣子为蔑死君父,不忠不孝,使死者有知,将不福汝。其以此诏藏之宗庙,副在尚书、秘书、三府。」
文帝除了指定死后在首阳山土葬,不坟不树,不设明器,妻妾后终者不得合葬外。更说:「自古及今,没有不亡的朝代,没有不被发掘的墓冢。董卓乱国以来,汉朝皇帝们的陵墓没有不被盗掘的。冢墓一经发开,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宝,骸骨散乱狼藉,像受肢解的刑罚一样,岂不心痛!」更警告子孙:「如果你们违背我的诏书,随便改变我薄葬的意愿,到后来我尸体就会碎了又碎,等于死了多次。蔑视君父生前的遗训,就是不忠不孝,若死者有知,在阴间也不会保佑你们的。」言词之间相当严厉,比起其父的《终令》不知严格多少倍!
文帝从蜀国投降的人口中得知,汉帝已经诛杀黄权留在蜀地的家人。知道这不是事实的黄权表示:「我与刘备、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我的本志。疑惑还未解,请等待之后的答案。」决定不立即发丧,不久得到确切消息,如他判断一般。
因为即位前甄氏已经被赐死,三年来魏的皇后之位一直是悬缺状态,就想要立郭贵嫔为皇后,知道情形的中郎栈潜上书:「后妃的品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治乱。圣明的君主立皇后都很慎重,都从世代显贵的家族中选择贤惠的淑女登上后位,以统御后宫妃嫔,虔诚祭奉皇家宗庙。《易经》也说:『家庭的关系理顺,国家就会安定。』由治理家事推及到治理国事,这是前代帝王奉行的原则。《春秋》中记载宗人衅夏的话:『不存在以妾作妻之礼。』齐桓公在葵丘盟誓时也说:『不存在以妾作妻子』。现在后宫受宠的妃嫔,地位仅次于君王。如果只是宠爱她们,就立她们为皇后,让原本下贱的人尊贵起来,为臣恐怕今后低贱者被册立,高贵者遭废弃的事会层出不穷,没有法令制度能够加以限制,祸乱也就由此发生。」拒绝栈潜建议的文帝依然在初九,下令立郭贵嫔为皇后。
面对曹魏全面进攻压力,又有扬、越一带蛮夷尚未归附问题困扰的吴王,使出他擅长的两面手法,言辞谦卑地上书文帝,请求让自己改过勉励:「如果我的罪责难以原谅,必须加以制裁,我一定奉还朝廷封给我的土地和人民,寄居在交州度过余年。」又写信给浩周:「我想为儿子孙登向皇帝的宗室求婚。」不久后更说:「孙登年幼,我准备派孙邵、张邵陪同前往。」文帝随后下《又报吴主孙权》:
「君生于扰攘之际,本有纵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讨备之功,国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耻。朕之与君,大义已定,岂乐劳师远临江汉?廊庙之议,王者所不得专。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遗尚书、侍中践修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外引隗嚣遣子不终,内喻窦融守忠而已。世殊时异,人各有心。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据杖,故遂俯仰从群臣议。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
文帝的意思就是「与你的君臣关系已经确定,怎么会乐于劳师动众,远去长江和汉水,如果孙登早晨到这里,我晚上就命令大军撤回。」狡猾的吴王终于露出真面目,改年号为黄武,想要凭借长江天险抵挡曹魏的进兵,让孙盛率领万人据江陵中州,从外部支持南郡应对曹魏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