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杜甫评价 > 第三十九章(第3页)

第三十九章(第3页)

知道情况的曹操表彰说:「过去萧何平定关中,寇恂平定河内,您也有他们那样的功劳,即将授予您纳言的职位。考虑到河东郡是我的股肱要地、充实储备的所在,占据那里就足能控制全国,所以还要麻烦您去坐镇。」

他不仅爱民如子,为政有道,往往不避权贵、品德高尚。被孙策打败的前庐江太守、后来任命为平虏将军的刘勋,是曹操的亲信,朝廷大员中没有人不怕、不趋奉他的。知道河东富足,又盛产大枣,就写信叫他送些枣子给自己,在回信中婉言拒绝。后来刘勋涉嫌谋反遭到诛杀,家产全部抄没,看到当时他给刘勋的回信,文帝感叹:「杜畿可谓『不媚于灶』者也。」就是称赞他不阿谀权贵。

天下战乱后造成人口稀少,妇女成了重要的资源。魏国曾下令要求各郡征集寡妇,分派到妇女少的地区进行婚配生育。各郡的太守们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政绩,无不想法设法征集本地寡妇。即使有些寡妇已经再婚,也强行把人家拆散。一时妇女们背井离乡,无不怨声载道。

他在河东任职也必须遵守朝廷的法令,严守只征集那些真正寡妇的原则,每年都送得很少。日后升官到朝廷,继任河东太守的赵俨,送的寡妇一下子就多了起来,魏文帝责问:「以前你送得那么少,我还以为河东没有寡妇。现在为什么又多了起来?」他正颜厉色回答:「我以前征集的寡妇都是死人妻。现在赵俨征集的都是活人妻!」当下文帝和周围的人一听,脸色全变。

送走张温后,诸葛亮再次派遣邓芝出使到吴拜会,这时抵达武昌。吴王见到他说:「如果天下太平,由两国君主分而治之,不也是很好吗?」一般使者都会顺着话来说,邓芝这时反而回答:「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并存两个皇帝。在兼并魏国之后,假使大王未能深刻领会上天的意旨,两国国君各自发扬德行,两国的臣子为各自的君王尽忠,将出擂起战鼓,那时战争才是正是开始的时候。」吴王大笑:「你竟然诚实到了这个地步吗!」在邓芝回去时,孙权拜托他带回给诸葛亮的信《与诸葛亮书》:

「丁厷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意思是「丁厷言辞铺张浮艳,阴化不能完尽;能和合两国的人,只有邓芝。」

丁厷,字君干,山阳人。丁家在汉末可谓世家大族,多有位居三公之人辈出。丁厷出身士族,有文采辩才,所学于国于民并无实用。所交之友如杜微、王谋、李邵、王连、杨洪、李朝、文恭等人,都是益州本土或东州士人中的名儒俊杰,他虽有才学,可归类名儒之流,所钦敬之人就是杜微。

自此吴、蜀两国使者和书信往来不断。有事需要互通消息时,吴王就令陆逊和诸葛亮沟通;专刻一枚自己的印章放在陆逊那里,吴王给蜀汉后主或诸葛亮写信,常先给陆逊看过,言辞轻重、处事可否,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就让陆逊改正后,再用印封好发出。

八月,文帝亲自乘龙舟指挥水军,沿着蔡河、颍水进入淮河,到达许昌东南八百六十余里的寿春。

九月,东行将近七百里后抵达广陵,很明显文帝的目标就是东南两百里的建业。

知道情形的东吴群臣议论纷纷,安东将军徐盛献计在建业周边百里筑起围栏,广筑篱笆,围栏上架设假城楼与稻草人,让人以为有所防备,更在江面设置浮船,防止曹魏突袭。诸将都认为这样做没什么意义,徐盛依然坚持己见,权衡之后孙权决定采纳这个建议,让建业周围百里伪长城一夜建成。

大军到达广陵后,文帝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围栏,心中不禁惊愕感叹道:「虽然魏有千群骑兵,但也没有用途。」,不久文帝搭乘的龙舟遇到暴风海浪,船身几乎遭到江浪覆灭,魏国的人从江中西望江面感到非常惮惧,曹丕到长江岸边后目睹风浪,心生恐惧不敢渡河,当下感叹:「苍天果然要把魏、吴分隔两边,孙权果然有人才也」,不得已下诏《车驾临江还诏三公》引军撤退:

「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成戒。况连年水旱,士民损耗,而功作倍于前,劳役兼于昔。进不灭贼,退不和民。夫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然迷而知反,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今将休息,栖备高山,沈权九渊,割除摈弃,投之画外。车驾当以今月中旬到谯。淮汉众军,亦各还反,不腊西归矣。」

东吴诸将这才明白徐盛的先见之明,纷纷拜服。

虽然称为王,在封国中如同囚鸟一般的曹植,写下《赏罚令》:

「令:夫远不可知者天也,近不可知者人也。《传》曰:『知人则哲,尧犹病诸?』谚曰:『人心不同,若其面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自世间人或受宠而背恩,或无故而人叛,违顾左右,旷然无信。夫嚼者咋断其舌,右手执斧,左手执钺,伤夷一身之中,尚有不可信,况于人乎?唯无深瑕潜衅,隐过匿愆,乃可以为人君上,行刀锯于左右耳,前后无其人也。谚曰:『谷千驽马,不如养一骥。』又曰:『谷驽马,养虎犬,无益也。』乃知韩昭侯之藏弊裤,良有以也。役使臣有三品,有可以仁义化者,有可以恩惠驱者,此二者不足以导之,则当以刑罚使之;刑罚覆不足以率之,则明圣所不能畜。故尧舜至圣,不能容无益之子;汤武至圣,不能养无益之臣。九折臂知为良医,吾知所以待下矣。诸吏各敬尔位,孤推一概之平。功之宜赏,于疏必与;罪之宜戮,在亲不赦。此令之行,有若日。于戏群司,其览之哉!」

诸葛亮虽然极力容忍各种人才的缺点,对于某人的作为,认为会损坏蜀汉内部的团结,只好将他废为平民,这人就是长水校尉廖立。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当初刘备兼任荆州牧时,当时不到三十岁就被征召担任州从事,后来被提拔为长沙太守。刘备入蜀后,负责镇守荆州地方是诸葛亮,江东方面派遣使者进行友好交流,顺便问到荆州士人都有哪些人一起治政,诸葛亮回答:「庞统、廖立,都是楚地优秀人才,他们能与我一起共同负担治国大业。」可见此时他心中把廖立看成与好友庞统一般重要。

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暗地袭取荆州南部三郡时,他趁隙脱身逃出,径自逃归益州,一向赏识和礼待他的刘备,没有过于责备,还让他担任巴郡太守。不顾众人只顾自己逃亡,一般来说都是会被以军法治罪的情况,能够无罪又能够重新获得重用,实在是很难得。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时,任命他担任侍中职务。

章武三年当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为帝时,调任为长水校尉。他自认为才能名气应当在诸葛亮之后,实际上却在李严等人的位次之后,心中为此常怏怏不乐。

丞相掾李邵、蒋琬前来他的治所,他假意为两人献计:「军队应当远征,你们几位又擅长谋划军事。过去先主不取汉中,反而前去与东吴争夺南方三郡,结果还是被吴人夺去,白白地劳累军士无功而返。失掉汉中使得夏侯渊、张合深入巴地,几乎丢失整个益州。得到汉中后让关羽死后连骨头都收不回来,上庸因孟达背叛遭受惨败,白白丢失一方土地。这是关羽仗恃自己的勇威声名,带兵作战无方,主观臆断任性而所致,此前后几次丧师失众。像是向朗、文恭,都是平庸之辈。文恭任职治中毫无章法;向朗过去信奉马良兄弟,吹嘘他们是圣人,现在任职长史,一向善于和稀泥。中郎郭演长,是盲目随别人打转转的人,不可与他共谋大事,却让他当上了侍中。如今处在衰微之世,任用这三个人确实是不当。王连乃流俗之人,一旦聚敛贪狠,使百姓困苦不堪,以致闹到今天这种地步。」话中批评的这些人真如他所说这么差劲吗?

向朗,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人。幼年丧父,由兄长抚养。少年时师事司马徽,与徐庶、韩嵩、庞统甚有交情。日后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临沮县长。

建安十三年刘表病故后,转投成为刘备部下。同年平定荆南后,派他督领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的军政民事。

建安十九年入主益州的刘备,任命他担任巴西郡太守,之后转任牂牁郡太守,不久又被调往房陵任职。

建兴元年也就是去年,后主刘禅继位,升任他担任步兵校尉,接替王连兼任丞相长史。

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人。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年初任黄门侍郎,再迁侍中,与费祎、董允等人被刘备、诸葛亮赏识,刘备死后继续服侍后主刘禅。

王连,字文仪,南阳郡人。刘璋还是益州牧的时候,为了寻求庇护进入蜀地,被任命为梓潼县令。刘备在葭萌与刘璋反目起兵后领军南来,他闭紧城门拒不投降。十分看重他的刘备,认为他谨守君臣之义,不愿强攻梓潼离去。

刘璋投降、成都平定后,任命他担任什邡县令,又转任广都县令,凡他治理的地方都卓有政绩。再经推荐升任司盐校尉,负责蜀汉盐铁的经营调度,为国获利甚多,有效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蜀汉经济发展。他还大力选拔优秀人才作为部属,如吕乂、杜祺、刘干等。这些人全部始自他的提拔,足可见知人之明、用人之才。他在盐铁经营有道、有功,拜任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兼管盐府政务。

建兴元年也就是去年,转任屯骑校尉,兼任丞相长史,加封平阳亭侯。

南中蛮夷听闻刘备驾崩的消息,不再称臣蜀国,诸葛亮原本亲征南中。完全不怕开罪的他劝谏:「南中自古就是不毛之地,瘟疫盛行的地方。您是全国指望依赖的人,不宜举国之力冒险征服。」诸葛亮考虑将领的才能不如自己,还是决定要亲自前往。经过他再三苦口婆心、言辞恳切的进谏,终于让诸葛亮暂缓这项决定,让自从夷陵大败的蜀汉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力人口可以有所恢复。

由此可见廖立的指控完全是没有来由的,甚至是随意指责他人,当然不会被李邵、蒋琬所接受。

两人随后把这些话全告诉诸葛亮,于是写了一份弹劾的奏章《表废廖立》:

「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胜数。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

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暗昧闟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于梓宫之侧。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于卿者,正方亦未为卿也,且宜处五校。』自是之后,怏怏怀恨。」

表中对廖立的态度作了严厉的批评:

「长水校尉廖立,坐井自大,贬论广大朝士,公然指责国家不任贤达之士而用平庸之人,又说万军统率者都是些不中用的混小子;诽谤先帝,诋毁群臣。当有人说到国家军队简练、建制分明时,廖立傲慢地仰着脸望着屋顶,勃然变色叱责那人说:『有什么可称道的!』诸如此类情况不可胜举。一羊乱群,都能造成危害,何况廖立官任高职,中层社会以下谁能分辨他的真伪?」于是以后主下《徙廖立诏》:

「三苗乱政,有虞流宥。廖立狂惑,朕不忍刑,亟徙不毛之地。」将他废为庶民,流放汶山郡,与妻子和子女在汶山耕种,自给自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