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杜甫评价 > 第二十四章(第3页)

第二十四章(第3页)

周瑜取下南郡的消息,当然以最快的速度传回江东,加上刘备放弃的江夏,荆州长江北岸已经取得两郡,大喜过望的孙权任命最大功劳的周瑜兼任南郡太守,屯驻江陵;赤壁之战中的右都督程普兼任江夏太守,把郡府治所设在沙羡,就是九年前与黄祖大战的地方,那时候程普也有参战;吕范兼任彭泽太守;吕蒙兼任寻阳县令。

当然在荆南的盟友刘备也知道这消息,以左将军的名义上表朝廷,推荐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这个推荐也有他的算计在内:一来取得孙权的好感,二来让他无法染指荆州队外的主权地位,毕竟荆州牧还在刘琦身上,格外讽刺的是,左将军职位还是曹操推荐当上的。

就在使者上许都的期间,刘备阵营一个重要的人物病故,即前荆州牧之子刘琦。借扶助他登上荆州牧位置,赤壁战中刘备才能取得对抗曹操的大义名分,加上他在江夏的一万人,不仅在诸葛亮说服孙权时,让这方有着平起平坐的筹码,之后在赤壁战中、甚至是南取荆南,都发挥极大作用。此时离世,对于刘备想要保有荆南四郡,或是染指荆州北部,都失去借口。

不过刘备的推荐还是发挥作用,投桃送李的孙权,上表朝廷让刘备兼任刘琦死后空下的荆州牧位置。他得知后写信给新任南郡太守周瑜要求:既然我是荆州牧,长江沿岸却一片土地都没有,有点说不过去吧。不愿意他的势力扩展太快的周瑜,只分与江陵隔江相望,距离约五十里远的油江口给他,一方面也有监视的意思。

得到油江口这片地的刘备,马上把自己大营进驻,将孱陵改名公安。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因为当时刘备官职是左将军,被称为左公,公安即是意指左公在此安营,兼有祈祝平安的意思。

迁到公安不久,从益州来了一位访客。去年张松遭到曹操冷对待,愤而回到益州后,如他所言曹操在赤壁战败,战后刘备借着和孙权协力与诸葛亮的谋画得以壮大势力,既然对曹操不抱希望,刘璋就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就举荐法正担任使者,当然这都在他的计划之中。

一开始假装并不乐意前去,表现出辞让,甚至是不得已只好前往态度的法正,顺利骗过并没有察觉密谋的刘璋。知道他是益州来的使者,刘备尽力接待,『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让他觉得自己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宾主尽欢分别后,回到益州的法正,把对刘备印象与好友张松讨论,觉得是比曹操更可以信任的对象,暗中决定迎奉他进入益州取代刘璋。

眼见在濡须口不能取胜孙权,加上曹仁从江陵败走,曹操于是撤军回谯县,留下臧霸与夏侯惇等人屯兵居巢,再命张辽与乐进、李典等人合作,率七千余人屯兵刚刚整治好田地的前线合肥。孙权在濡须口不听孙瑜持重的建议,出兵攻打但是没有任何战果就撤回,就升任孙瑜为奋威将军,继续担任丹阳太守,可见在丹阳双方都抱有不想落入对方手中的想法。

得知周瑜打败堂弟曹仁取得江陵,担当南郡太守的曹操,对于他的才能很欣赏,同时也有想要收回南郡的想法,不想再次出动大军的前提下,想到一个不需动兵的计策,赶紧命人传唤。曹操要找的是何人?

蒋干,字子翼,九江人。仪表堂堂,以辩才著称,在长江,淮河一带出类拔萃,没有人能与他论辩。曹操的目的就是要他去见周瑜,希望能劝说离开孙权投奔自己,顺便把南郡一并献上。蒋干布衣葛巾,风度翩翩绝不逊于诸葛亮,以私人拜访的名义前往南郡。亲自出迎的周瑜立刻对他说:「子翼你辛苦了,千里迢迢为曹操作说客来吗?」蒋干说:「我跟你是乡里老朋友,这么久没见面了,听到你的消息所以才赶来江陵探望,看看过的好不好,说到帮曹操当说客,这玩笑就太过头了?」周瑜说:「我虽然不像夔、旷,那样闻弦就知道音律,但是弦外之音我还是了解的。」说完就和他一起用饭。周瑜话中的夔、旷是何人?

夔,尧、舜时的乐官。书经.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冑子。』」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大儒郑玄也曾作注:「夔,舜时典乐者也。」

旷,就是师旷,字子野,又称晋野,冀州南和人,封于晋国羊舌食邑,春秋时著名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他是盲人,常自称『暝臣』、『盲臣』。在晋悼公初年进入宫廷担任主乐大师,凭借他的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辫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时为太宰。

师旷在艺术上取得极高造诣,为世人所共仰。有一次他听到晋平公铸造的大钟音调不准,直言相告,晋平公不以为然,认为他是胡说,后来经卫国乐师师涓证实,真的如他所说。他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个性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的曲调,曾听师涓演奏新曲,当场攻击这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卫灵公原本是来给晋平公祝贺的,听师旷掌乐太师这么一说,吃惊地愣住了。师涓更是吓得不知所措。十分尴尬地望着卫灵公。他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

他的政治成就并不输给艺术成就,几乎参与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常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请教于他,都能『因问尽言』,引出一番严肃的治国宏论。他虽只是乐官,一生都在宫中生活,地位却不同于寻常乐工,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向晋王担建议许多治国主张。

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他说天下有五种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甚至曾用琴撞击晋平公,规劝晋平公勿沈湎于个人享受。

卫献公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时,晋悼公认为民众太过分,他反驳:「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使人民绝望,为何不能赶他走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简言之为『仁义』二字。

三天后周瑜邀请蒋干参观军营,宴饮时让自己的侍从展示服饰珍玩,更对他说:「大丈夫立生处世在这个世上,遇到能够了解自己的君王,谨守君臣间的本分,怀着骨肉般的恩情,对自己言听计从,无论好事坏事都一起承担,假使苏秦张仪重新活过来,郦食其重现人间,只能拍背而折服他们的言论,难道是你能够左右的吗?」苏秦、张仪、郦食其又是谁呢?

苏秦,字季子,东周雒邑乘轩里人,相传为鬼谷子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以后外出游历多年,穷困潦倒,狼狈而回。家人私下讥笑他不治生产而逞口舌之利,舍本逐末。甚感惭愧的他闭门不出,遍观所藏之书,感叹说:「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找到《周书阴符》,伏案钻研。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认为凭此可以游说当世君王。

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到赵国后,他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更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给秦国下了《纵约书》,让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

为了破解合纵,秦国派使臣犀首欺骗齐国和魏国,和他们联合攻打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齐、魏攻打赵国,赵王责备苏秦。他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便瓦解。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服齐归还燕国城池。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更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他死前献策诛杀刺客。

张仪,魏国安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是魏国公族支庶子弟,和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学成之后游说诸侯,任楚国相国昭阳的门下客。曾经与楚国的相国共饮。楚相事后发现丢了一块璧玉,仆人认为他「仪贫无行」,必是他偷的,打了他数百下。他依然不服,楚相最后将他释放。妻子悲愤说:「你要是不读书、不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他竟然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笑道:「还在。」他就说:「这样就够了。」

秦大良造公孙衍攻拔魏上郡雕阴,俘虏魏主将龙贾,斩首八万。苏秦担心秦国乘胜攻击辅佐的赵国,决定用计让张仪前往秦国,促成自己合纵成功。苏秦先邀请不得志的他前来,抵达后却故意冷淡对待。受到刺激的他转往秦国,不过他并不知道暗中派人打点一切是苏秦,更帮助他晋见秦王。得知真相后,他发誓在苏秦一日还是赵国宰相,绝不策划攻赵以报恩情。秦国后来派公孙衍联合齐魏一起征伐赵国,被赵王责备的苏秦自请前往燕国说服后者攻齐,最终合纵还是瓦解。秦国重用他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史称「连横」。遭到他逼走的公孙衍前往魏国,原本帮助秦国「连横」转为向魏王鼓吹「合纵」。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秦惠王卒,儿子秦武王即位。武王向来与张仪关系很差。武王元年,他离开秦国回到家乡魏国,当年五月就在魏国老家过世。他纵横于战国中期的外交舞台二十余年,声名显赫,孟子的弟子景春称:「公孙衍、张仪,就是大丈夫的楷模!只要一生气连诸侯都要感到恐惧,如果安居其室天下就会安宁。」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性嗜酒,自称「高阳酒徒」。家境贫寒,喜读书,担任里监门吏。虽然他担任的里监门吏地位低贱,县里豪强不敢欺负他,都叫他狂生。陈胜、项梁起义后,经过高阳的义军将领有几十人,发现这些人都是平庸之辈,因为不想与他们有所来往,决定隐居不出。

有一个邻居的儿子,当时在刘邦部下当骑士,他得知刘邦抱负大,胸襟广阔,希望透过引荐,加入刘邦阵营。没想到得知刘邦不仅不喜欢儒、更时常羞辱儒生,还会在儒生的帽子中尿尿,表示羞辱。不敌他的坚持,还是向刘邦推荐。

刘邦来到高阳后,住在旅舍,他求见刘邦,当时刘邦正踞坐在**,令两个女子同时帮他洗脚。刘邦问通报的使者:「要见我的人是谁啊?」使者回答:「看上去像大儒。」刘邦说:「我哪有空见什么大儒!」使者请他回去。当下大怒:「你再进去跟刘邦说!是高阳酒徒,不是儒者!」

郦其食最终进来,不向正在洗脚的刘邦跪拜,作揖说:「您是想要协助秦朝攻打起义的诸侯呢,还是想要率领诸侯打败秦朝呢?」刘邦大骂:「混蛋儒生!天下人受秦朝暴政之累已经很久了,所以各诸侯国相继起义,怎么说我是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他就说:「如果您是要率领诸侯打败秦朝,接见长者的时候,不应该这么不礼貌地踞坐。」吃惊的刘邦赶紧穿好衣服,爬起来向他道歉不说,还任用为谋士。后来更劝降陈留秦军,为了感谢刘邦封他为广野君。

汉三年,刘邦不仅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又被切断粮道和救援的兵马,渐渐抵挡不住。郦食其对刘邦说:「你现在最好的办法,是学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那样。你现在赶紧刻制玺印,前往各地寻找六国的后人,封他们为王,让他们聚兵打项羽,这样就可以解除围困了。」刘邦觉得说得对,赶紧派人去刻制玺印。

秋天,刘邦打算攻打齐国,郦食其请求派自己去游说与齐王,让齐国投降成为属国。原本已经成功,这时攻齐的韩信率兵东进,对刘邦的安排毫不知情。渡黄河前才知道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投降,只好准备班师回营。手下蒯通认为如果停止攻打齐国,是不遵守刘邦的命令;认为他能够说服齐王,也是因为慑于韩信的威名,如果韩信离开,强大的齐国不会真心归顺汉室的。于是以没有得到刘邦的停战命令为由,下令发动对齐国攻击,攻破多座城池,齐王田广与田横大怒,指名他去让韩信退兵,他却回说:「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成大德的人不需辞让,老子不会帮你们游说的!」当场就被烹杀。

知道周瑜意思的蒋干,始终笑着没有说话。回去后向曹操称赞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辞所能离间的,言下之意就是周瑜不是自己能够说服的,要曹操放弃招降他的想法。了解蒋干意思后,不再坚持己见,赏赐一番后就让他下去了。

去年接受荆州投降的曹操,征辟不想为刘表所用的和洽,担任丞相掾属。担任东西曹掾的崔琰与毛玠都以忠正清廉受到重用,选拔官吏以节俭为主要条件。和洽建议:「国家大政,首重在权位与人才,不能单凭一个标准选用官员。过于注重俭约朴素,作为个人的处世原则当然没有问题,假如只以此作为衡量人物的标准,错失的人才一定很多。如今朝廷议论,官员穿件新衣,乘坐好的车子,会被认为不清廉;长官在官府中,面容不加修饰,衣服破旧的才能称廉洁。这会变相让士大夫有意弄脏自己的衣服,把车马服饰收藏起来;朝廷各官府的长官,有的提壶携饭入官署办公。设立教令,观察风俗,应该要合度适宜,才能够推广。如今推崇难以长久实行的作法来检核官吏,即使勉强做到,必然会产生很多弊端。古代推行大政教化,务必使通达人情。过于偏激的作法,容易使人隐瞒真情。」听完后曹操大赞,认为他的建议很好,派人去和崔琰与毛玠那边,让他们参考和洽的方法。

「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惟从太仆君宅尚在。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舍焉,乃种诸蔗于中庭。涉夏历秋,先盛后衰。悟兴废之无常,慨然永叹,乃作斯赋:

伊阳春之散节,悟乾坤之交灵。瞻玄云之蓊郁,仰沈阴之杳冥。降甘雨之丰霈,垂长溜之泠泠。堀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凛秋而将衰。岂在斯之独然?信人物其有之。」

他观察种植于庭院中的甘蔗由旺盛而凋零,感慨自然宇宙的先盛后衰和兴废无常:「自从动乱以来,天下的城郭都变成了废墟。只有前太仆的住宅还完好无损。南征荆州,还归乡里时,曾临时住在这里。于是在院中栽种甘蔗。经过夏天到了秋天,开始时茂盛,后来就衰萎了,从中感悟兴盛和废败都是无常的。感慨叹息的同时,写作了这篇赋。

正逢阳春节气的降临,感悟天地自然的通灵。眼看乌云阵阵密集,瞬时天空完全阴沈。及时的大雨自天而降,长长的雨线带着冷清。挖掘院落成为园圃,种植甘蔗就在前庭。炎热的夏天它们茂密旺盛,到凛冽的秋天却已飘零。难道只有甘蔗才是如此?确实是人和物都有相同的命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