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 > 第三十八章(第2页)

第三十八章(第2页)

把江陵包围像铁桶一般的曹真,命令士兵堆土山、挖地道,在城外立起无顶高台楼橹,对城中施放如暴雨般的箭矢攻击,让守城将士大惊失色,纷纷躲进掩蔽物不敢出来,唯独守将朱然泰然自若,不仅没有丝豪恐惧,激励将士之余,留意寻找魏军防守薄弱的地方,突然开门率军出击,攻破魏军两座营垒。

另一方面在濡须战场,率领步、骑兵数万人的大司马曹仁,在发动攻击前放出风声谎称要向东进攻羡溪,让濡须守将朱桓赶紧分派部队增援。趁吴国的援军刚出发之际,曹仁亲率大军直扑濡须,知道消息的吴军赶紧急忙派人追回增援羡溪的部队,曹仁趁这支部队尚未返回、战力薄弱之际突然杀到。

此时濡须守军仅有五千人,将领心中惶惶不安,多有畏惧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了解情况的朱桓分析:「两军交战,胜负的关键在于将领如何,不在人数多寡。诸位认为曹仁指挥作战的能力,会比我朱桓高明吗?兵法所说『远来进攻的军队要超过当地防守军队的一倍』,这是平原旷野、没有城池坚守,而且双方战斗力相同的立场来说。今日智勇不足的曹仁,率领胆怯畏惧、千里跋涉的兵士来此,已经是人困马乏的情况;相反地我和诸位高据坚城,南临长江、北靠山岭,以逸待劳的在此作好准备,对于制伏远来的敌人可说是轻松惬意,这种百战百胜的形势,即便是曹丕亲自来,我们都没有什么好怕的,就不用说区区曹仁。」

朱桓说完后下令偃旗息鼓,故意显示防守虚弱来引诱魏军将领上当。见猎心喜的曹仁派出儿子曹泰率兵进攻濡须城,再派将军常雕、王双等人乘牛皮油船袭击濡须附近的中洲,这里是朱桓的亲兵部队及家人儿女所在地。

得知配置的的蒋济赶紧劝说:「敌人据守长江西岸,船只停泊在上游地方,我军却选择进攻中洲,这就像是自己前往地狱、自取灭亡一般,愿将军三思。」自认战阵经验丰富的曹仁,不愿接受眼中只是一个书生的建议,依然亲率一万人留驻橐,作为曹泰的后援部队。双方开打后,朱桓派将领进攻常雕,自己率兵抗击曹泰,交手之下曹泰不是对手,赶紧烧毁营盘退走。

击败曹泰后朱桓随即派大将严圭阻截魏军的牛皮油船,不仅大破魏军,更临阵斩杀将军常雕、副将诸葛虔,俘虏部将王双,溺毙魏军千余人之多。当夜率军夜袭曹泰火烧其营,更斩敌数千,乘势反攻之中,曹仁这一路攻势遭受挫败。

魏军这时在江陵城外面临长江水浅、江面狭窄的状况,夏侯尚企图率领步、骑兵利用船只运输进入江陵中洲驻扎后,在江面架设浮桥,建立与北岸的联系,藉以稳固攻势,参与计议的魏军将领都觉得一定能靠此攻克江陵城。

得知夏侯尚计划的董昭赶紧上书文帝:「武皇帝即使智勇过人,用兵方面却很谨慎,从不会像今天这样轻视敌人。兵法说打仗时进兵容易退兵难,这是最平常的道理。平原地带虽然没有险阻,一旦遭到追击退兵都会很困难,即使要深入进军,还是要考虑撤退的便利才是。军队前进与后退,不能只按自己的想象意图来行事。如今想要在中洲驻扎军队,这是最深入的进军方式;在江上架设浮桥往来,又是最危险的事;仅有一条狭隘的道路可以通行,这三者都是军事行动的大忌,现在我方大将却正在执行。假使敌人集中力量攻击浮桥,我军只要稍有疏漏,中洲的精税部队将不再属于魏,变成吴国所有。我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忧虑,甚至寝食不安,谋划此事的夏侯尚将军不仅坦然,更毫不担忧于此,真令人感到困惑不解!为臣观察长江水位正在不断上升,一旦暴涨我军以什么来防御吴军攻击?如果无法击败敌人,应该选择保全自己,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不感到恐惧呢?希望陛下认真考虑。」

听完董昭建议的文帝立即下诏,令夏侯尚等人迅速退出中洲,可惜为时已晚,吴军已经两面并进,魏军大队人马只能由浮桥退却,兵士们都挤在一起,一时之间很难全部退出,勉强撤回北岸时,吴将潘璋早已准备好用来烧魏军的浮桥芦苇筏子,幸好夏侯尚率兵退回,让潘璋的计划化为空谈。

十天过后,长江水面暴涨,文帝对董昭说:「你的预料,竟如此准确!」此时长江沿岸又开始瘟疫横行,赶紧命令各军全线撤退回北方。

三月初八,文帝车驾由宛入洛阳,随即发布《敕还师诏》:

「孙权残害民物,朕以寇不可长,故分命猛将三道并征。今征东诸军与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据守濡须,其所禽获亦以万数。中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合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又为地道攻城,城中外雀鼠不得出入,此几上肉耳。而贼中疠气疾病,夹江涂地,恐相染污。昔周武伐殷,旋师孟津,汉祖征隗嚣,还军高平,皆知天时而度贼情也。且成汤解三面之纲,天下归仁。今开江陵之围,以缓成死之禽。且休力役,罢省繇戍,畜养士民,咸使安息。」召回之前对吴移防的部队与将领

十九日,濡须前线传来消息,先前攻打无功而返的大司马曹仁薨,享年五十六,他可说是曹家基业的奠基人之一,下诏谥忠侯的文帝,虽然对这个堂叔的过世非常难过,不过前线不能一日无主帅,下《以蒋济为东中郎将代领曹仁兵诏》:

「卿兼资文武,志节忼忾,常有超越江湖吞吴会之志,故复授将率之任。」显示此战后,蒋济在文帝心中的地位大幅上升的事实。

曹魏失去太祖起兵以来的臂膀,蜀汉这边却是将失去奠基者。在永安的刘备病情日益沉重,自知来日无多,派人唤来丞相诸葛亮,将太子刘禅托付于他,命尚书令李严作为副手辅佐。更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吾儿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到这边流涕答:「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趁还有一口气赶紧嘱咐太子刘禅《遗诏》: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这时刘备只是个病危的父亲,想要交代这个儿子一些做人的道理、多读书充实自己,完全没有一生征战戎马的枭雄姿态:

「我最初只是得了一点痢疾而已,后来转而得了其他的病,恐怕难以挽救。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六十多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所以不再为自己感伤,只是惦念你们兄弟。射援先生来了,说丞相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的进步,远比他所期望的要好,要真是这样,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努力啊,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听说丞相已经为你抄写完一遍《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还没给你,就在路上丢失了,你自己可以再找有学问的人学习这些东西。」

随后又想起再下《又诏》: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命令他与兄弟诸人对待诸葛亮要如同对自己一般的尊敬,不得有逾矩的行为。

四月,辅国将军陆逊和丞相孙邵率领群臣上表,劝吴王登基帝位,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孙权谦让没有答应。

二十四日,永安宫内,与曹操纠缠一生,从常败之军到横跨荆益两州,最后称皇,就一个自称皇室末裔的人来说,这样的人生也该满足,在这时刘备永远的闭上眼睛,享年六十三,谥昭烈,庙号烈祖。

自然刘备的后事由谁操办就不用多说,以丞相身分下令《上言请宣奉遗诏》:

「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太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这时跟随刘备最久的赵云想起一件往事:

刘备寓居荆州时,与许汜一起在荆州牧刘表处,三人一起品论天下之人。许汜说:「陈登是个江湖之士,豪横之气不加检点。」刘备问刘表:「许汜君说的对不对啊?」刘表说:「要说不对,许汜君是个善士,不会说虚假的话;要说他对,陈元龙可是名重天下。」

刘备问许汜:「你说他豪横,难道有什么事例吗?」许汜说:「我曾经遭遇战乱路过下邳,我去见他。他既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也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自顾自地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

刘备说:「您有国士的名声,现在天下大乱,帝主不能执政,希望您忧国忘家,有一点救世的念头。可是您整天忙着求购土地,到处询问房产价格,说的话没有能采为良言的,这是元龙所忌讳的做派,他凭什么跟您说话呢?如果是当时是在下,我会自己睡在百尺楼上,让您睡地板,怎么会只是上下床之间呢?」

不管如何,现在是刘禅即位,只是明眼人都知道,所有的担子都将这个由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是四十三岁的中年人诸葛亮一肩扛起三个势力中,最为力量薄弱的蜀汉的一片天。

五月,护送昭烈帝灵柩回到成都,完成所有下葬礼仪后,十七岁的太子刘禅即位蜀汉皇帝,尊奉皇后吴氏为皇太后,下令大赦罪犯,改年号为建兴。除此之外,最重要就是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国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他。

第一步就是精简官职,修订法制。向百官发下文告《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足乔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茍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任重才轻,固多阙漏。前参军董幼宰,每言辄尽,数有谏止。虽姿性鄙薄,不能悉纳。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未有忠于国如幼宰者,亮可以少过矣。」

为什么第一步就要精简官职?诸葛亮知道蜀汉地小,不能像曹魏、吴国那般,可以赐封许多荣誉职给皇亲贵冑等人,如果有冗官冗员,必定造成财政负担,对于正要从夷陵中恢复元气的国家来说,绝对要避免这个情形,每个人都要能够发挥能力才能挽救危局。

热门小说推荐

纵目
黄石翁纵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