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 > 第十五章(第2页)

第十五章(第2页)

徐州,从去年围攻东海郡的昌豨,已经数个月过去,粮秣也快吃完了,众人觉得都认为应该引军而还。一同领军的张辽找到主帅夏侯渊说:「这些天以来,每当我巡视围城的军情时,昌豨从城墙上两眼盯着我看。近来他的士兵所发射的箭日益稀少,必定是因为心怀犹豫,不知该是否继续抵抗,才没有力战。我希望能试一下他,看能不能对话,倘若可以成功诱使投降,不仅司空交代的任务可以顺利完成、又可以减少士兵、粮秣的损失,这样应该是更好的结果?」夏侯渊当下首肯,让他全权处理这事。

隔日张辽派遣使者向昌豨传话:「曹公有命令,由张辽将军对你传达。」昌豨果然出城对话。张辽说:「曹公神智武勇,正在用他的仁德感化四面八方的势力,先行归附的可以受到封赏。」昌豨思考一会,答应投降。知道他愿意投降后,张辽不带任何随从士兵,单身一人上三公山的家中,拜见问候他的家人。见他如此坦诚相对,昌豨心中欢喜,答应去见曹操。

或许想要试探曹操,荆州牧刘表在官渡战后,有比较积极的动作,派出步骑一万人攻打西鄂。西鄂县长是原本去荆州避难,回乡为曹操所用的杜袭。面对荆州来袭,召集所有担负守城的官吏百姓共五十多人,让原本想自保的人加入行列;其他吏民都因为感谢他的恩德听从指挥。虽然斩杀荆州军数百人,始终寡不敌众,兵力相差实在太悬殊,城池还是遭到攻破,他带领伤兵和吏民突围出城,撤退到摩陂的军营,这段期间吏民没有反叛或是阴结荆州军的行为,可见平日是多么善待军民。

在黄河示威游行,教训袁军收回仓亭后,九月回到许昌的曹操,得知夏侯渊、张辽已经带着降服的昌豨到来,见面之后先命令昌豨回到东海郡镇守,单独留下张辽责备:「独自一人进入敌人本营,这不是大将所为。」知道这是曹操关怀自己安危,张辽拜谢回答:「凭着明公达于四海的威信,我拿着圣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敢去。」曹操听了心情大悦。

回到许都的曹操,不知从何处听来司马家二公子出仕河内郡上计掾,回想起自己第一个官职雒阳北部尉就是司马防老爷子给的,按照官场上的伦理,自已也算是他的门生。既然自己现在已经是司空,应该投桃报李,让老师的儿子委屈当个小吏,说不太过去。当即派人持自己的征辟信到河内,一口气征辟司马朗与司马懿两兄弟。

大哥司马朗,字伯达,父亲对司马兄弟间的管教相当严格,父子之间应对的态度很严肃。司马朗九岁时,有客人直接称呼父亲的表字,在当时算是轻佻的行为,他很严肃的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那位客人听见后赶紧道歉。

十二岁时,通过经文考试而成为童子郎,因为家族好遗传出了问题,祖上戎马数代,身材自然比较高?健壮。当时的监试官觉得他比起同侪显得身材过于高大,质问是否匿报年龄。他说:「我的祖先代代以来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虽然弱小不敢和前人相比,也有志气不会谎报年龄以求得不正当的名声。」监试官觉得他除了身材,应对也是异于常人。

董卓打算将朝廷西迁长安之际,父亲司马防当时担任治书御史,理当随同。为了避免家族在战祸中灭顶,吩咐长子带着家人返回家乡避难。离开雒阳时,遭到董卓手下士兵抓住并绑缚认为想要逃亡的司马朗,董卓对他说:「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为何要背叛我!」他回答:「明公以高世之功德辅助天子,清除宦官的秽乱,举荐了许多贤士,应该要虚心求教,考虑如何复兴治世。现在随着威德的隆重,功业的着大,兵灾战乱日渐严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饱受煎熬,甚至京城的近郊的人民,都无法安居乐业,抛弃财产四处流亡躲窜。固然在四方关口设置禁令,甚至重刑加以杀戮处罚,无法阻止逃亡的风潮,这就是我回故乡的原因。希望明公仔细思考反省往事,那么名声就可像日月一般的荣耀,伊尹和周公无法与你相提并论。」董卓听完说:「我也有这种感悟,你说的很有道理。」

心知董卓必然败亡,害怕遭到强留,赶紧贿赂董卓身边的办事官员,历经种种危险逃回故乡。回到温县后,司马朗向父老长辈们建议,河内郡接近京城,董卓与不满起义诸侯们的战火,势必会波及到这里,应该赶紧趁道路没有遭到破坏前,投靠在黎阳统领兵马的司马家姻亲赵威孙,等待观察时势。乡里父老长辈们除了恋旧,也是不相信年当二十的他判断,加上不愿意离乡背井,只有赵咨带着家属与司马家一起前往。不久关东诸州郡起兵,总数达数十万人,聚集在荥阳及河内郡,内部各有心思难以统一,有些士兵竟然劫掠当地百姓,死伤超过半数都是义军所为,实在荒唐。随着关东义军解散,继而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对抗,司马朗率领家族回到温县时,发生饥荒、人民相食,他召集并安抚宗族,代替父亲教训诸弟,司马家没有因为世道变动发生家道中落的情况。

二弟司马懿相较于聪慧有神童之称的大哥,就像是太阳照耀下的阴影,很少惹人注意,连自己大哥都不怎么觉得这弟弟有什么特出之处。这天司马家门外来了陌生人,表明是曹司空派来的使者,征辟司马家两位公子上京任官。

司马朗已经三十二岁,早就超过汉朝世家大族子弟初次入仕的年龄,考虑了一下就决定接受征辟。二弟司马懿呢?照常人的思维,上许都当官,怎么样都比在河内当个小上计掾好,思维不走常路的他竟然以近来患有风湿、不便行走为由回绝征辟,也顺便把上计掾给辞掉。使者狐疑的看了看他,转头看着没有反应的大哥,无奈之下只好领着司马朗回许都复命。

许都的曹操听完使者的报告后,对于没有来的司马懿更有兴趣,安排司马朗担任司空掾属后,交代先下去休息。曹操想着用生病理由来搪塞自己的司马懿,论装病我可是你的大前辈,如果真要装病,就看你能装到几时?吩咐司空府的属官,隔几日去河内司马家探看司马懿是否装病。

曹操让属官下去之后,想起小时候装病的事情。小时候知道他叔父不喜欢他,经常在他父亲面前打小报告,为了反制叔父,就想了一个办法。一天在叔父面前装做发病,叔父赶紧告诉曹嵩,父亲知道儿子有病当然要看一下,在父亲来了之后,曹操告知自己没有病,叔父说他有病,是因为不喜欢他,自此以后曹嵩就不再相信关于曹操的小报告。想到这里,心想装病这真是年轻才想的到的把戏阿!

送走曹操的使者后,如果以一般人的思维,怕被识破也会装个一天,然后就起床正常生活了。司马懿就不同,要装就要装到底,从那天开始就没有离开床铺,硬生生的躺在**。隔几日,曹操的使者悄然来到他的房间窗户外,不遮掩的情况下就这样盯着床铺瞧,他也不含糊,两人隔着窗户比拼耐心,直到使者觉得够了离开,这一幕除了当事人,还有正房张春华目睹,终于了解自己丈夫的用意。

使者回到许都报告情况,不认为他有病,纯粹是有没有露出破绽问题的曹操,决定派人轮流去河内司马家监视,以我司空府属官来跟你比拼耐心,要装病就要装的彻底,这盘游戏我可以好好陪你玩玩!此后司马家附近总有人走动探听。

曹操既是朝臣,也是父亲,总会关心自己的孩子,曹昂死后将哭闹不止的正房丁夫人送回娘家,扶正出身歌姬的卞氏,与他生下的四个孩子就成为嫡子,嫡长子是一同出征宛城幸运逃回的曹丕,二子是喜欢舞刀弄棍的曹彰,四子是曹熊,最受重视的是三子曹植,最受疼爱的是现年六岁、由环夫人所生、天生聪慧的曹冲。

自小曹植非常聪慧,今年才十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广泛涉猎。思路快捷、谈锋健锐是他的专长,晋见父亲时每次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完全不像是个小孩。派人找来曹植,案上放的是他写的文章就问:「这是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操不相信这文笔是出自儿子手笔,没想到儿子让他再次吃惊:「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他从小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很合父亲喜欢简朴的个性。本该是嫡长子才有的关注,转移到他身上,相对的曹丕遭到冷落。

曹操生性有多简朴呢?除了自己诗作《度关山》提到: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于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曹操在诗中所想无非是见到时代的战乱,亲身感受征战之苦,目睹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希望能通过正确的措施实现太平盛世的理想:

「万物生于天地,人类高贵无比。设立君主管理百姓,成为世上正常规矩。

天子车辙国君马迹,畅通天下纵横各地。决定人才优劣升降,掌握百姓繁衍生息。

我要赞美圣贤君主,他们总管国家疆域。分封诸侯授给官爵,建立井田颁布法律。

宁烧丹书废除刑罚,也不乱开释罪先例。舜时皋陶周时甫侯,作为狱官错在哪里?

可惜可叹后代人们,制度办法统统改易。驱使百姓辛劳奉君,摊派徭役榨取民力。

虞舜下令漆饰餐具,激起众国纷纷叛离。哪如唐尧俭朴实在,用柞做椽且不削齐。

难怪世人赞赏伯夷,盼望搞好社会风气。奢侈本是最大罪恶,节俭美德不容怀疑。

许由不肯接受天下,难道需要辨出道理?只要实行兼爱尚同,再疏也会和睦亲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