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与乌桓的乱兵去年遭到公孙瓒征讨之后,退保柳城后已无起兵时威胁,不过在众人眼中屯兵在柳城总是隐患。三月,幽州刺史由声望甚高的刘虞接任,向来在边境对少数民族有很高的威望,幽州经此变乱也已经无力经不起任何变乱,决定从分化乱军内部下手。
刘虞修书一封给当时乌桓首领丘力居,陈述汉朝与乌桓过去良好关系,不应该与张纯起兵作乱,危害两方之间以往建立的友好关系;更以利害关系来劝说他反帜一击,如果想要朝廷既往不究,就要献上张纯等乱军首领作为诚意表示才行。
某日丘力居在柳城和张纯不甚满意的谈完后离开,当晚收到刘虞的来信,归顺的念头开始萌发,考虑到张纯屯兵死守柳城,如果正面攻打,就算成功也会让乌桓元气大伤,就别说归顺,可能灭族就在转眼间。眼尖的丘力居正巧看到张纯的门客王政走出柳城,一脸无奈的向自己帐篷走来,寒暄过后表示张纯预定十日内撤往幽州北边,这下心知不好得赶快行动,就对他说:「怎么如此疲惫?是城中有事?」王政才说张纯因为兵败,近日心情暴躁,左右都受到牵连,丘力居见状,令左右守住门口,拉他入账密谈。数日后柳城内张纯遭到暗杀,乱军自行溃散奔逃。丘力居赶紧率领乌桓全族投降刘虞,带来张纯的首级作为礼物,幽州乱事才得以暂时平定。
幽州乱事平定的同时,雒阳朝廷发生重大事件:灵帝病重。此时并无策立太子,更因何皇后毒杀王美人的原因,一直不愿意立刘辩为太子,面对已经回天乏术的情况,灵帝只得赶紧下诏策立刘辩。按常例皇帝离世前都会指定心腹大臣作为辅政大臣,死前还是不失昏君本色,托孤的对象竟然是最宠爱的小黄门,现任上军校尉的蹇硕。
被策立为太子的刘辩年方十四,唯一的皇弟是现由董太后扶养的刘协,还不满八岁,当然是无可能争夺皇位,只是刘协天性聪颖,被祖母董太后深自呵护,没有被何皇后等有机可趁。灵帝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朝野与后宫内的争权,已经是剑拔弩张,只等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就要爆发。
向来对何进非常忌惮的蹇硕,在西园禁军组成时,曾经同宦官同僚怂恿灵帝派何进攻打率领羌氐叛军的韩遂,幸好在何皇后力阻之下才没有成功。他虽然是灵帝托孤大臣,碍于太子是何皇后的长子,又是何进的外甥,将来朝政势必在何家手上,如果不抢先动手的话,光是自己与他关系恶劣,肯定是日后被动刀的对象。
没有过多久,四月灵帝驾崩,谥号孝灵帝。大丧期间,蹇硕企图暗中与手下司马潘隐密谋,假遗诏宣何进进宫,暗中安排禁军埋伏,准备在刘辩即位前先将他除掉。进宫还未来到灵柩前的何进,本该与蹇硕合谋的潘隐突然使了眼色,他虽然是屠户出身,这些年在宫中打滚,早已学会察言观色,当下查知大事不好,假称府中有事转身离开不待多留,背后传来蹇硕愤恨的阵阵怒吼。
事情过后何进就更加谨慎,除非何皇后派人来请,绝不轻易踏入皇宫。待灵帝下葬之后,没有除掉何进的蹇硕,扶立刘辩即位,是为少帝,改中平六年为光熹元年。晋升为何太后后,藉少帝名义封兄长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与太傅袁槐共同辅政,袁槐是何进心腹袁绍的亲叔叔,此举当然也有拉拢袁氏家族,让本连寒门都沾不上边的何家,具有世家大族加盟的意味,汉朝世家大族对于社会与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何进所拥有的官职。
有个何进亲近的门客,也是袁绍门客的张津,心中怀有匡正扶持时政的志向,袁绍有想除尽宦官的想法,就让他去说服何进:「这群常侍秉持着权势有段时间,联合太后夺取利益。建议大将军您拔用当今的一些优秀人才,整顿天下及屏除祸根。」因为说的正好跟自己想除掉蹇硕的心意相符,大喜采纳之下何进让袁绍参与计划讨论,成为他的心腹。
蹇硕密谋除掉何进不成,深怕他大权在握、抢先对自己下手,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找上同为灵帝宠信的宦官十常侍。两方向来不对盘,凭借是灵帝最宠信的小黄门身分,常常与他们针锋相对,无奈虽然是灵帝的托孤宦官,面对权柄都在何进等外戚手上的情况,自己什么都不是,反观十常侍经过王美人事件,已经算是何太后阵营,不管从甚么方面看自己都是孤掌难鸣,为了保命不得不低头找他们帮忙。即使如此求救对象还是要选择的,提笔写信给向来比较没有冲突的赵忠、郭胜两人,请他们协助帮忙除去何进,事后必有回报。
蹇硕这步棋显然又下错了,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乡里,不论是何太后一门发迹与或是王美人事件出力甚多,正所谓人不亲土亲,更况且利害关系如此密切,一收到这封拉拢自己的信,当下就塞进怀里,赶紧找到赵忠:「赵公公,这蹇硕向来与我们不和,凭借先帝的宠爱多次与我们针对,现在太后与何进掌权,蹇硕怕被先下手,只好求助我们,咱们何不趁此机会邀功太后,说不定在宫中地位可以凌驾张让之上,这白白送上门的好处,可千万别错过了!」赵忠闻言,甚为高兴当下应允,随即把蹇硕的阴谋让何太后等人知道,当然通报跑腿不是白跑的,两人也拿到不少好处。
得知此事的何进,一则以惊、一则以喜,惊的是蹇硕上次暗算自己不成,又想联合十常侍暗算自己,喜的是经过这事情,十常侍已经算是部分已经为己用,暂时不怕出乱子。
刘洪老爷子所编撰的干象历去年被汉朝重视,改为汉朝官方历法,灵帝下诏让这位皇室远亲进宫召见,担任改革汉朝历法制度的官位,才刚从会稽郡赶往雒阳的途中,没想到灵帝驾崩消息传来,为此老爷子在驿站等了几天,终于等到消息,除去会稽郡东部都尉之职,即日改任为山阳郡太守,接到任命的老爷子只得收拾书籍行李赶赴山阳郡赴任。
朝堂一位学者也离开雒阳转任地方官,车骑将军府掾应劭转任泰山郡太守,他可不是一般的幕僚,凡是朝廷要论议对策,都要找这位通达见识、精通经学的人提出建议,每次建言都被接受,像是与前任大将军韩卓议论鲜卑南侵的对策,都得到朝堂的一致支持。
上任泰山郡后,了解黄巾军虽然因为张角三兄弟先后死亡而溃散,余党仍在四处为祸,尤其以青州为烈,邻近青州的兖州不能高枕无忧,自己是只身上任,没有得力的幕佐随行,下令让所属各县太守举才上荐,在举荐名单中提拔梁父县军尉诸葛珪为郡丞。除了诸葛家是书香世家,更因任军尉时有充分的行政经验,能够帮助自己,这一刻起诸葛珪就从梁父县搬入泰山郡府衙所在奉高县,诸葛兄弟与他刚续弦的后妻,一并从琅琊搬到奉高,终于能够一家人团圆。
确定十常侍之中的内应,不怕张让等人窝里反后的何进,心腹袁绍赶紧与他商议:「眼下朝野对于宦官是切齿痛恨到极点,蹇硕向来依靠先帝宠幸,与十常侍不合,这次蹇硕图谋大将军不成,势必还会有其他阴谋。若趁宦官内哄的当下,利用朝野人心所向的风头一举歼灭蹇硕党羽,不仅除去大将军心头之患,更是赚取朝野良好声誉的机会,坐实辅政的位置,不可错过。」这几句话说到他心坎里,立马进宫找妹妹何太后商量,借少帝之名,矫诏包围蹇硕府邸,迅速逮捕下狱;派人告知主掌刑狱的廷尉卿,务必坐实死刑之名。不出数日以骄慢不臣的罪名,顾念侍奉先帝,免斩刑,赐蹇硕自尽,灵帝最宠爱的宦官就此踏入黄泉。
虽然取得与蹇硕斗争的胜利,皇室外戚并非由何氏一门独大,还有少帝的亲祖母、何太后的婆婆董氏一门。刘辩被立少帝之时,按理董太后也该晋位为太皇太后,由于何太后与何进的阻挠,依然还是太后之位,等于婆婆与媳妇同等,对此极为不满的董太后,找来现任近尉修侯、骠骑将军的侄子进宫,董重知道情况后表示如今朝野因为何进诛除蹇硕,声望正隆,正面与他们拼搏并无胜算,只有从大内宦官下手,眼下十常侍虽然被何氏拉拢,也不是铁板一块,是有隙可趁的。董太后思索之后,点头让他去处理。
董重回府迅速联络张让、赵忠等人,十常侍等人虽然先前因为王美人事件中,被何后拢络成为帮手,算不上是同一阵线,仅能算是利益共同而已,今日何氏一门权势煊赫、炙手可热,加上除掉蹇硕,让众人有兔死狐悲之感。这时门外贴身小太监进门禀报,骠骑将军董重有信,张让狐疑一下,他有事找我?打开信一看,顿时眼睛一亮,让小太监准备好笔墨,自己写完回信派人送去给董府后,感觉彷佛回到那个大内都由自己掌握的时候。
张让与董重书信往来的消息,竟然被何进安在宫内的线人查知,马上派人传话回去禀报。投在何进门下的袁绍,一门心思想要重返袁门荣光,最大的绊脚石当然就是宦官,会在这里也是为了哪天可以登上三公宝座;平日不停鼓吹何进将宦官一网成擒,无奈他迟迟无法下定决心,除了本身个性以外,妹妹何太后的态度也是不赞成。某天他进宫商量这事情,被何太后赏了顿喝斥:「是不是袁绍那个混账怂恿你的?你妹妹我在后宫,传达意旨都得靠宦官,你把宦官都杀了,谁要来帮我传旨意?换一群纯男人是要坏了规矩吗?哥哥你也多用点脑筋帮妹妹我想想吧!」被妹妹太后一阵喝斥后,就灰溜溜的回府了。
没多久后宫出事了,导火线是董太后不满何氏一门将朝政掌握于手,凭甚么掌权外戚只有你何氏一门,我董氏也要来分一杯羹。董重既是董太后的亲侄子,论起董氏外戚,他是当仁不让第一人。灵帝在世时,从卫尉修侯迁官至骠骑将军,领有千余禁军,要说谁能对何氏一门掌握朝政有所威胁,大内当然是宦官与董太后,朝堂之上以董重为首,这两派势力暗中通信,自然有极大威胁,宦官内的郭胜偷偷派人通风报信,说张让与董重多有私信往来。何进早有除董氏一门的打算,无奈现在只有这点消息,董氏一门这事情只能等候时机成熟了。
董太后对于何太后这儿媳早就看不惯,屡屡在自己想干预朝政时加以阻挠;这天朝堂之上,董太后想要提拔亲信当禁军将领,何太后就不乐意了,禁军可是何氏一门的禁脔,摆明就是要分割权力;又不好直接面驳董太后,于是用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后,这朝廷官员的任命,自有朝野官员去讨论,我们妇道人家干涉恐怕不好。」这时突然安静下来,宫女没人敢吭声,董太后语带愤怒,眼中似欲喷火:「妳现今如此嚣张,不就是妳哥哥何进撑腰,我若是要董重拿下何进,易如反掌。」
何太后在深宫争权这么多年,早不是吃素的软柿子,现今朝堂上坐着的天子是自己的亲儿子少帝,有恃无恐下对于董太后的挑衅,选择不回应,当面给个软钉子碰;随后就叫人把哥哥传唤进宫,把董太后的原话让他知道。一直苦无把柄来对付董重的何进,这下子总算找到正当理由,退出皇宫后派人请来司空、司徒、太尉等三公,原本三公在汉朝是显贵官职,灵帝卖官鬻爵后,又有何氏一门掌权,如今不过是摆设。
五月,刚过五更的朝堂上,何进同三公上奏折:「董太后派遣前中常侍夏恽等人与州郡互相勾结,到处搜刮财宝存放在住所。依照汉家惯例,藩王后妃不能留在京师;请把她迁回封地。」这一下可打的董太后想还击都没办法,灵帝时期买官都有她的影子,住处的确是充斥多年来搜刮的金银财宝,只是多少数量与这次举发有关,大概只有她心里清楚;按照惯例藩王后妃不得留京,贵为当今天子祖母,竟被追究原先是解犊亭侯刘苌夫人的过去,如果不是联合朝廷官员,也不敢如此出格。少帝只是一孩童,面对母亲与舅舅的指控就准此奏,当下削除董太后的头衔囚禁别宫,禁军将领领命而去。
另一边何进要去收拾董重,率领手下军队杀气腾腾往他的府邸而去,要说何进混在宫中这些年,学会些政治斗争皮毛。到了宅邸外却没有破门而入,只是团团包围,假借少帝与何太后之旨,赐免去所有官职,自杀可免去刑狱以示皇恩。雷厉风行收拾掉董氏一门,董太后的生死当然没有人关心,朝堂上高官们在乎只有自己的乌纱帽而已,这样的朝廷还有多少气节?旋即传出董太后死于软禁中的消息,少帝下令将董太后归葬生地河间,至于是因忧而死,还是何太后等不及派人下手,成为深宫秘闻。
何太后将董氏的势力清洗干净后,在皇宫大内已经无人敢撄其锋,朝堂上有亲哥哥何进把持,说何氏一门权倾一时,绝不为过;一门心思想恢复祖上四世三公的袁绍又不安分,这天又进大将军府找何进攒促来了。
将董氏从朝堂清洗出去,志得意满的何进觉得再也没有谁能威胁何家,虽然说天子姓刘,现今可是我何氏天下,想到此不禁哈哈大笑。门外报袁绍求见,兴头正好就让袁绍进门入座,进门问好后才刚一入座就劈头问:「刚刚属下在门外就听见大将军笑声,想必有什么得意的事情,可否说给属下?」何进本是个市肆屠户,城府浅的多,一股脑的说出来,当下听了深觉这是个好机会:「大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虽说朝堂之上已经没有可威胁您的,大内深宫可就不见得,张让等人每天在太后、皇上身边,要是说了什么对您不利的话,属下深深替您担忧啊!」
本就是个没主见的他赶紧说:「这事情先前跟我妹妹提起,挨了一顿气,这时候再提也难啊!这事情得再琢磨一下。」袁绍接着说:「那是太后没有觉得危险性,属下直言,请大将军下令,召集各路守将进京,兵谏太后诛除宦官,迫于各路守将兵威,加上大将军劝谏,太后想必定会顺从,这样不仅十常侍,为祸我大汉的宦官也一并剪除,您可就立下不世奇功。」原本就是个软弱个性的何进,难得一次下定决心,决定采用建议。
担任大将军主簿的陈琳见状不好赶紧劝说:「将军既具威望,又掌握兵权,只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必可顺天应人,完成大事。如今却弃权柄不用,寻求外援,届时大军群集,强者为王,不但功业难成,反而大乱。」在他看来,陈琳只是自己的主簿,地位哪及既是心腹,又是四世三公大世家之后的袁绍意见来的重要,他的意见就被搁置,转而全心支持袁绍建议。
听到这个烂主意的曹操,不禁感慨:「宦官古今都有,只要皇帝不宠信他们,哪会像今天这样?既要惩治他们,除去元凶张让等十常侍就是了,只需一名狱卒便办得到,何必大动干戈,从外地纷纷召来大军呢?想一网打尽,一定会走漏风声。大事必败啊!」何进隔天就让书吏誊写密函,召各地守将率军进京,实行兵谏太后,尽诛宦官的计划。
密函也到屯军河东的董卓手上,先前皇甫嵩劝灵帝收去他的兵权,转封少府、并州牧,不肯交出兵权的他,除了与皇甫嵩交恶外,预感天下将大乱,率领五千凉州兵屯驻河东观察天下情势。一收到密函就与谋士李儒等人商议,让书吏上书朝廷弹劾张让等十常侍,随即点起五千兵马动身往雒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