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黄河岸边得知郑和楚讲和后,想要退兵回师,将领之间却发生意见分歧,中军副将先縠擅自率所部渡河,不得已下令全军尽皆渡河,驻军于邲。楚军方面由楚庄王亲自统领,起初无意与晋决战,之后采纳伍参意见,认为荀林父刚刚统率中军,难以施行号令,加上副手先彀个性刚愎不肯听从命令,三个统帅之间各有主张,认真打起仗晋军必败。庄王命孙叔敖挥军北上,与晋军对抗。
见晋军来挑战的孙叔敖决定先发制人,命三军及楚王亲兵布好阵式掩袭晋军。荀林父没想到楚大军迫近惊慌失措,下令晋军渡河后退,击鼓宣布说:「先渡河者有赏。」中军、下军争相上船,先上船的用力乱砍攀登船舷的人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晋上军因主帅士会早有准备,在敖山设伏应敌,得以不败。楚庄王由此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被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战后逃过死罪的荀林父接受教训,留心使全军贯彻一个明确的军事目标。日后指挥示威性的伐郑行动,目的是为了让郑国脱离与楚国的同盟,与晋国重修旧好,这次就出色地完成任务。
孟明视,即百里孟明视,春秋虞人。秦国名相百百里奚之子。
秦穆公三十二年冬天,与西乞术、白乙丙奉命率军袭击郑国,途中遇到前往洛邑的郑国商人弦高,假托国军命令以牛犒赏秦军,孟明视等人以为郑国已有防备,改为灭滑国,途中遭晋国攻击,在殽之战中遭受伏击,三人都遭到俘虏,在晋太后文嬴的协助下,晋襄公将三位将领释放。
孟明视向秦穆公请示亲征晋国,秦军浩浩****东渡黄河后,渡过黄河下令将船烧掉的他,宣示不胜则不班师回国的决心。秦军随后击败晋军,夺得王官与郊,示威后的秦军回到殽山战场,埋葬并祭祀战死将士的尸骨,下令班师回秦。之后秦国转向西方发展,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周襄王派大臣召公赏给秦穆公十二只铜鼓,承认他为西方的霸主。
表面上以此二人勉励他,并重新任命为安远将军,派他担任出使东吴的任务。
临行之前文帝让他前去拜谒曹操陵墓,阴损的他先派人在陵墓房间内将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画在壁上!看到那些画像后,深觉得实在太丢脸的于禁,当夜羞惭发病而死。知道此事的大臣都觉得文帝这作法实在太过头,要就杀掉于禁,这样羞辱旧臣令人感到不安。
不知是为了表示自己是爱护兄弟,还是有意拉拢亲族,文帝为了早逝、也曾是他登上嗣子最大敌手的曹冲为文《赠谥邓哀侯策》:
「惟黄初二年八月丙午,皇帝曰:「咨尔邓哀侯冲!昔皇天钟美于尔躬,俾聪哲之才成于弱年,当永享显祚,克成厥终,如何不禄,早世夭昏?朕承天序,享有四海,并建亲亲,以藩王室,惟尔不逮斯荣。且葬礼未备,追悼之怀,怆然攸伤。今迁葬于高陵,使使持节兼谒者仆射郎中陈承追赐号曰邓公,祠以大牢。魂而有灵,休兹宠荣,呜呼哀哉!」
「夫先王制几杖之赐,所以宾礼黄,褒崇元老也。昔孔光、卓茂,皆以淑德高年受兹嘉赐。公故汉宰臣,乃祖已来,世著名节,年过七十,行不逾矩,可谓老成人矣,所宜宠异,以章旧德。其赐公延年杖及冯几,谒请之日,便使杖入,又可使着鹿皮冠。」
赐杨彪延年杖及冯几,允许戴鹿皮冠,杨彪辞让只穿着布单衣和皮弁入见。光禄大夫,品级为中二千石;朝见时,班位仅次于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特许在门前施用『行马』,设置吏员和士卒,以示优待和尊崇。行马就是拦阻人马通行的木架。一木横中,两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于官署前,以为路障,俗称鹿角。
得知桓阶卧病在床,文帝亲自去看望:「我刚刚把我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和国家的命运寄托给你,你可要保重和努力啊!」又封桓阶为安乐乡侯,食邑六百户,把他的三个儿子都赐封为关内侯。桓佑因为是桓阶的嗣子,所以没有封侯。
没过几天,桓阶病情日趋严重,文帝派使者传诏拜他为太常,希望以冲喜来挽救,还是无力回天。他死后文帝伤心欲绝,谥封为贞侯。儿子桓嘉继承爵位,桓阶的弟弟桓纂任命为散骑常侍,同样赐封关内侯。
年初试图恢复使用的五铢钱,因为复用的情况太糟,不得已之下宣布弃用。
十一月,既然于禁死了,改派太常邢贞带策命,封孙权为吴王,为表示拉拢的诚意,又加赐九锡,刘晔赶紧出言阻止:「不可以封孙权。先皇帝征伐天下,已经拥有全国领土的十分之八,威德震动海内,陛下接受汉朝皇帝的禅让,才真正登上皇帝,德行符合天地,声名远播四方。孙权虽有雄才大略,只不过是汉朝的骠骑将军、南昌侯而已,官品很低,权势卑下,江东百姓都有畏惧我中原朝廷之心,很难强迫他们合谋共事。我们可以接受江东归降,也可以晋封将军称号,甚至封十万户侯都可以,但是不能封他为王。王和皇帝相比,仅相差一步,使用的礼乐、服饰、车马的等级几乎难以辨识。现在孙权仅有侯的封号,江南的士人、百姓和他没有君臣的名分。假使相信假意投降,大大晋封甚至尊崇地位,给他王的称号,会让江东百姓与他确立君臣关系,这就是帮猛虎加上双翼的危险!」
接着再说:「假使孙权取得王的地位,日后迫使蜀军退走,外表遵守礼节、服从朝廷,使人们都知道这件事;另一方面对朝廷无理,用以激怒陛下;如果发怒动火,出动大军征伐,就能不慌不忙地对百姓表示:『我们委身于中原朝廷,按时贡献礼物,没有违背臣下对皇帝的礼节;朝廷却无缘无故前来征讨,想要消灭我们,俘虏我们去作奴仆和婢妾。』江东民众就会相信他的谎言,甚至感慨、愤怒,进而君臣同心,战斗力就会大大增强。」话说到这里,文帝依然固持己见,派使者前往宣达命令,持他下的诏令《策命孙权九锡文》:
持文帝诏书的邢贞抵达江东,江东众人认为应该自称上将军、九州岛伯,不接受曹魏的封号。孙权说:「从古至今,尚未听说过九州岛伯这一称号。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项羽封给的汉王,这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又有什么损害!」决定接受封号。
孙权至都城的亭舍等侯,邢贞进门却不下车。张昭对他说:「没有不恭敬的礼节,也没有不被实行的法令。客下胆敢妄自尊大,是不是心想江南人少力弱,连一寸兵刃都没有呢?」听完邢贞赶紧下车。中郎将徐盛愤怒地看着其他将领说:「我们不能拼出性命为国家兼并许昌、洛阳,吞并巴蜀,让主上与邢贞结盟,难道我们都不感到羞辱吗?」说着泪流满面。听到这些话的邢贞对随从说:「江东有这样的将相,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
接受册封正式成为吴王的孙权,派中大夫赵咨随邢贞前往洛阳入朝致谢。文帝问他:「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他回答:「是个聪明、仁厚、智慧、有雄才谋略的君主。」又问何以见得,回答:「从平民百姓中选拔鲁肃,委以重任,可说是聪;从行伍中提升吕蒙,任为统帅,可说是明;俘获于禁而不加害,是他的仁厚;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他的智慧;仅占据荆、扬、交三州之地,对天下虎视耽耽,是他的雄才;屈尊而向陛下称臣,这是他的谋略。」文帝再问:「吴王很有学问吗?」赵咨回答:「吴王有战船万艘,军队百万,任用贤能,志在治理天下,闲暇时则博览经典,披阅史籍,吸收书中的精华奇纱这处,不仿效愚腐书生的作法,只在书中寻章摘句做文章。」文帝不死心:「吴可以征服吗?」「大国有征讨小国的军队,小国则有充分的防备。」「吴把魏看成是祸难吗?」「吴有大军百万,有长江和汉水护城,还有什么祸难!」最后问:「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几人?」「特别聪明通达的人,有八、九十位;像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数不胜数。」
当然,成为吴王就要选立太子,依照惯例立长子孙登为太子,精心选择师、友:任命南郡太守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绥远将军张昭的儿子张休、大理吴郡人顾雍的儿子顾谭、已故偏将军陈武的儿子陈表四人都担任太子中庶子,进宫替孙登讲解诗书,出外则教导骑射,这四个人被称为四友。孙登接待属下时,只依照平民之间的交往礼仪,没有过多繁文褥节。
十二月,文帝东巡途中,下诏《册孙权太子登为东中郎封侯文》:
「盖河、洛写天意,符谶述圣心,昭晰着明,与天谈也。故《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孙将军归心国朝,忠亮之节,同功佐命;而其子当为魏将军,着在图谶,由汉光武受命,李氏为辅,王梁孙咸,并见符纬也。斯乃皇天启佑大魏,永令孙氏仍世为佐。其以登为东中郎将,封县侯万户。昔周嘉公旦,祚流七胤;汉礼萧何,一门十侯。今孙将军亦当如斯。若夫长平之荣,安丰之宠,方斯蔑如。」
为什么要特意再封孙权长子孙登为东中郎将、万户侯呢?文帝想让他送孙登来洛阳任官,同时作为人质日后好要挟东吴,但是能否如愿呢?
吴王以儿子年幼为由,上书推辞;派西曹掾吴兴人沈珩入朝道谢,献上江南的特产。文帝问沈珩:「吴是否怀疑我们会向东发动进攻?」沈珩回答:「不怀疑。」「为什么?」「相信凭借我们以前的盟誓,两国言归于好,所以不怀疑;即使魏破坏盟约,我们也早有准备。」文帝又问:「据说吴的太子将要来,这消息是否属实?」「我在吴国时,是个既不上朝、也不参加宴会的人,未曾听到这种议论。」文帝觉得他答对得体。
没几天文帝下达《诏征南将军夏侯尚》:
「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意思是:「你是我非常信任的重要将领,特别委以重任,随你作威作福,有杀人和赦免人的特权。」得到诏书的夏侯尚把诏书拿给蒋济看。
随后朝廷征召他担任散骑常侍。抵达京城后,文帝问他有什么见闻,他回答:「哪有什么可称道之处,只听到了亡国之音。」听完文帝马上脸色很难看,责问为何如此说。他回答说:「『作威作福』,《尚书》中清楚地将它写作戒律。天子无戏言,古人对这一点非常慎重,还请陛下明察!」文帝立即下令追回诏书。
虽然曹植已经在文帝手中失去政治能量,对于这个弟弟丝毫不敢马虎。不久前遭到监国谒者灌均上报他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的罪行,因为母亲卞太后求情,下令移居洛阳监视。还没有定罪时,文帝下令让他回到临淄。抵达延津时,下《改封曹植为安乡侯诏》:
「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
知道又被改封的曹植,为了不引起文帝反感,赶紧上表谢恩《谢初封安乡侯表》:
「臣抱罪即道,忧惶恐怖,不知刑罪当所限齐。陛下哀愍臣身,不听有司所执,待之过厚。即日于延津受安乡侯印绶。奉诏之日,且惧且悲,惧于不修,始违宪法,悲于不慎,速此贬退。上增陛下垂念,下遗太后见忧。臣自知罪深责重,受恩无量,精魂飞散,亡躯殒命云云。」
从前曹操攻杀蹋顿后,乌桓族逐渐衰落。鲜卑酋长步度根、轲比能、素利、弥加、厥机等人通过阎柔向朝廷纳贡,请求进行贸易,曹操向献帝上表将封他们为王以示尊崇。轲比能出身于小种鲜卑部落,因为作战勇敢健壮廉洁公正,被本族人信服,加上很有威望能够节制各部落,势力在诸人中最为强大。从云中、五原往东,一直至辽水边,都是鲜卑人居住地,轲比能和素利、弥加等人争夺统治权力,各有边界。轲比能统辖的地区比较靠近汉朝边塞,很多中原人逃到这里;素利等人的势力范围在辽西、右北平和渔阳的边塞之外,距离汉朝边境较远,没有对边境造成危害。了解边境问题的文帝,任命袁谭灭亡后投靠的平虏校尉牵招担任护鲜卑校尉,曹彰前国相、南阳太守田豫改任护乌桓校尉,由两人前往镇抚鲜卑和乌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