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打算提军南下,蜀汉这边也打算南征,不过目标是益州南部,俗称南中的地区。
秦统一天下后,曾短暂深入南中宣示统治,秦末天下大乱后,得益于地形阻隔,南中未受波及,一直到汉初仍保持独立状态。「虽王有巴,蜀,南中不宾」,可知直到汉初,南中不是实际管辖领土之内。
正式成为汉朝领土是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平定南越,以『假途灭虢』之计利诱夜郎国王借道,顺势将该国设为犍为郡,汉武帝派兵灭掉叛乱的且兰国,以其都城作为设牂牁郡的治所,不久邛都王叛乱,「汉兵自越巂水伐之,以为越巂郡」。直到两年后滇王纳土归降,汉武帝将滇国设为益州郡后,南中地区才正式成为汉朝的管辖区域。汉武帝将天下设为十三监察区,南中归益州管辖。明帝时从益州郡分出一部分设永昌郡,安帝时又将犍为郡的南部改为犍为属国,南中形成四郡一属国的格局。
南中虽然于武帝后纳入汉朝疆域、受到直接管理,受限复杂地理与政治原因,使得实际统治情况其实是三股势力并存:汉朝廷所派遣的州郡长官「长吏」,土著少数民族首领「夷帅」,外来汉族地主豪强「大姓」。
「长吏」是中央朝廷代表、南中地区官方权威,因为南中位于少数民族复杂的边疆蛮夷地区,相比中原地区,任职于此的州郡长官有更大的自主权,甚至是拥有兵权,因为同样原因,南中的长吏不插手少数民族内部事务,就是所谓「统而不管」。
「夷帅」在南中的数量很多,「君长以什数」,他们对内负责统辖部群,对外代表部落发言,夷帅的态度是决定南中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夷帅对汉朝廷的臣服不全然是心甘情愿,这就成为南中稳定中的不安因素,假使长吏无法妥善处理与夷帅之间的关系,这些不安因素就会引发动乱。
在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一些汉族移民进入南中,时间久了在这些移民的中上阶层形成以宗法血缘为关系的利益群体,就是「大姓」的起源,不仅垄断文化资源,更进入官府充当属吏,也招募私人武装,成为举足轻重的的政治势力。
这就存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官府与土著蛮夷之间,汉族移民与土著蛮夷,蛮夷部落内部,以及官府与豪强大姓之间都有不同利益冲突。尤其汉朝政治混乱后,官府对蛮夷的残酷剥削越演越烈,引发数十次的蛮夷叛乱,虽然都遭到暂时镇压,也使汉王朝对此地的统治岌岌可危。天下大乱后彻底陷入混乱,其中最获益最大当属大姓,长吏与夷帅们交相混战,大姓们俟机而动,从两边都可受益,南中混乱情况与大姓们底下的推波助澜脱不了关系。
占据益州的刘备为了政权稳定,根据诸葛亮在隆中提出与西南少数民族和谐共处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安抚措施。南中的豪强地主和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为了割据一方,利用两方矛盾掀起武装叛乱。去年益州郡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把继任太守张裔绑送到东吴,以换取东吴对自己的支持。孙权任命他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更诱使永昌郡人孟获,煽动各族群众叛离蜀汉。
诸葛亮派遣越嶲太守龚禄到南中边界安上县做准备,从事蜀郡常颀行则直接南行,查清叛乱事件。他到达牂柯后立刻收押郡中主簿,准备查明事实。朱褒乘机杀害他起事加入叛军,龚禄也被高定杀害。当时有夷人不服从雍闿,就派当地人信服的孟获游说各夷部酋长叟:「官府想要黑狗三百头,胸前都要是黑色,更要螨脑三千斤、三丈长的断木三千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黑狗、螨脑本来便难找,断木(斲木)十分坚硬、弯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长,夷人就这样相信孟获的话,对蜀汉感到气愤、愤而加入叛军。
紧接着,越嶲郡叟族首领高定、牂牁郡太守朱褒响应相继叛乱。南中叛乱是蜀汉继夷陵之战后面临最严峻局面,此时刘备刚死,后主刘禅即位,政权称不上稳定,又有孙吴、曹魏威胁在外,形势可说十分危急。辅佐后主的诸葛亮临事不慌,听从王连的建议没有仓促起兵,暂时以『抚而不讨』的方针,命令各地闭关严守,息民殖谷。接着采取整顿政治、改革官职、修订法制等方针。
诸葛亮还写信给雍闿,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双方歧见,不过惨遭拒绝。派能言善辩的邓芝,两次赴吴,以刘孙联盟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说服孙权重建联盟,不仅减轻来自外部压力,更孤立南中叛乱分子。透过努力蜀汉争取到喘息空间,趁此时整顿内政,形势终于趋于稳定。终于能让诸葛亮在此时规划平定南中计划。
之前王连就劝谏过不要亲身南征,派一大将即可,两人思考的分歧点是他把南征与北伐分开来思考,诸葛亮认为如果南方未定,就无法倾尽全力北伐,甚至可以说南征是北伐的基础,南中安定后,才能给势力弱小的蜀汉提供更多北伐资源,否则以目前所有,是很难对于曹魏造成有效打击的。
为什么选择这时候出征?因为南中入夏后,溽暑蒸腾,即使益州人都不一定受得了,更何况蜀汉军队多有北方人、荆州人,对于此种气候更是难以忍受,诸葛亮的想法就是想要速战速决,在真正入夏前赶紧胜利回军,以免造成水土不服问题。
终于蜀军在诸葛亮亲自率领下,由成都开始南征之路,出发前虽然王连劝阻,忧虑其他将领才能不够,无法顺利完成任务,还是坚持自己亲力亲为。参军马谡送行数十里路后在即将分别之际,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
马谡回答:「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他们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对付强贼曹魏,叛匪知道蜀汉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南中真心归服。」诸葛亮很高兴有人能够知道自己的深意,高兴的接纳此言。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已逝侍中马良之弟。一共兄弟五人,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
他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担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他的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刘备临终时曾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却认为并不是这样,让他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至于他所说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来是:「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说的是:「最好的战争是谋略战,其次是外交战,再次之是派兵出征会战,最下策就是攻城。最好的战争是不用作战就使人屈服,将国家经营好,武备完善,运用良好的情报及政治作战敌人不敢来打;其次是用外交手段跟邻国结盟或是在会盟时化干戈为王帛;再差一点就是两军约时间地点会战,此时牺牲生命及损失财产在所难免;而最下策的作战则是攻城。」可见马谡并非只是单纯的书呆子,也能融会贯通,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因为南中道路崎岖难行,无法容纳大军一次通过,诸葛亮思考后决定兵分三路:
左路是由自己率军一万五千,带领参军杨仪、越隽太守龚禄等人,走水路由安上到离成都略偏西南一千两百余里的越巂,目标击败高定的主力军,由此进入南中后进击益州郡,消灭雍闿、孟获军。
右路则授任门下督马忠为牂牁郡太守,派他率领两千五百人的兵力一路进攻离成都东南一千七百余里的牂柯郡,目的是消灭朱褒的叛军。
中路由李恢率两千军力由驻地平夷方向攻向成都正南方一千九百里的建宁郡,沿小路迂回益州郡,除了占领孟获根据地外,更要切断孟获援助高定军的退路。
这样配置让蜀汉大将如魏延、赵云、吴懿等人都没有出征,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备曹魏、甚至东吴突然来袭的准备。
马忠,本名狐笃,字德信,巴西阆中人。小时候寄养在外祖父家,后来才恢复马姓,改名为忠。出仕时在巴西郡担任郡吏,后来被推举为孝廉,担任巴西郡下汉昌县县长。
三年前的章武二年,刘备在东征孙吴的战争中兵败猇亭,巴西郡太守阎芝征发各县士兵来补充军队的损失,派遣他统领士兵前往送达。此时蜀汉军队已经撤退回到永安,与他交谈一番后的刘备对尚书令刘巴说:「我虽然失去了黄权,又得到狐笃,这是世上不缺乏贤才啊!」太子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后,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任命他担任门下督。
刘备称帝后不久庲降都督邓方逝世,刘备问先前劝服马超归降的李恢:「谁可以接替邓方呢?」他回答:「人的才能各有长短,所以孔子说『使用人时要衡量他的才能』。而且圣明的君主在上,那么臣子就会竭尽心力,所以在攻打先零羌人的时候,赵充国说『没有人能比得上老臣我』,臣不自量力主动申请,还望陛下明察。」表明毛遂自荐的态度。刘备笑:「我的本意也已经是你了。」就命他接任庲降都督,授予节符,领交州刺史,驻牂牁郡平夷县,出镇南中。
赵充国,字翁孙。天汉二年,以假司马的身份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遭到重重包围,断粮数日中死伤众多,他与一百多名壮士突破包围、攻陷敌阵,李广利带领士兵跟随其后,才得以突围脱困。此战中他全身有二十多处大小不等的伤势,李广利将情况上奏后,汉武帝下令征召他前往皇帝出行所在,亲自接见并探视伤情,感叹称赞他后授官为中郎,担任车骑将军长史。
汉昭帝时武都郡氏族人反叛,他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带兵平定叛乱,转任中郎将,带兵屯守上谷郡,之后调回朝廷担任水衡都尉。日后又带兵攻打匈奴,俘获西祁王,因功升任后将军,照旧兼任水衡都尉。
神爵元年时他已经年逾七十,依旧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回朝后三次上书,详细分析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以兵屯田』的主张,这个建议得到宣帝赞赏后,因他年老问:「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很痛快的回答:「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皇帝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
随即领不满万人的骑兵部队,迅速出兵巧渡黄河,立稳阵脚后作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时,遭到羌人多次挑战,下令坚守不出,实行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作为长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榖』,『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对于减轻人民频频支持战争支出的负担起有着巨大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也就是日后枣祗提出屯田制的原型。
因为李恢是南中当地人,这次率领蜀汉军队南征故乡,自知这一路将会在故乡面临最大的挑战与威胁。
五月,率领正式出征东吴的曹魏船队的文帝,又来到不管是父亲或是自己都会来到的故乡谯县。
这时东吴发生一件大事,丞相孙邵去世。
孙邵,字长绪,北海人,吴首任丞相。汉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在北海太守手下担任功曹,孔融称赞他有「廊庙才」,当孔融投靠曹操时,他就离开随振武将军刘繇南下江南,孙权接任后封他为庐江太守,迁任车骑长史。
孙权策封吴王时任命他担任丞相兼任威远将军,封阳羡侯。与张昭、滕胤、郑礼等人参考周、汉二朝,撰定朝仪。期间曾遭到诋毁,上书辞位请罪,孙权将他释放后复职丞相。去世时享年六十三岁,吴王下令谥肃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