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自己生前的行为做出检讨,指出在军中执行的法度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不要学自己发怒后做出过失的决断行为。
其次就自己的丧葬做出指示:杜绝汉朝奢侈的丧葬礼仪。当时『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道德观念下,出现『废事生,荣终亡,替所养而为厚葬』的不道德做法。不仅经济拮据的人家会更加贫苦,富贵人家也产生『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怪异现象。厚葬之风的盛行,使治丧费用越来越大,作为厚葬的物质来源之一的赙赠,无可避免的随着泛滥起来。赙赠对于治丧困难的贫穷之家来说有助丧的功用;但敛财性赙赠,会直接破坏社会道德风尚。对于奢侈极为厌恶的曹操本人,扬弃这种风俗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首先指示他死的时候穿的是什么,下葬就穿那件,不要浪费特别制作丧服。下葬时不要有陪葬的金银珠宝,薄葬即可,地点就像之前《终令》指示的,葬在邺城西边和西门豹祠为邻。
其次现在国家还没有安定,朝廷官员前来哭丧只允许哭十五声,边防将士不要离开驻地,丧礼完成就脱掉丧服,开始执行公务,以免影响政务。
对于妻妾也做出指示,安置在生前建造的铜雀台,至于祭拜自己的任务,由她们来执行就可。如果想念我可以登上楼台,眺望陵墓即可。曹操生前也和荀彧一样喜爱熏香,指示剩下的就由夫人们分掉,各房夫人可以编织缎带与鞋子作为生活费来源,最后从官所得的绶带与衣物,如果没办法收藏就你们兄弟分掉。
总的来说,曹操对于自己身后之事,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都是国家大事,相反是家人与妻妾着墨更多,或许是想到人死了管那么多也没有用,曹丕想作什么自己也管不着的心态吧!
二十三日,魏王薨。从汉灵帝以来,对这个时代影响最大、或许也是唯一的主宰的曹操,没有留下什么政治密谋,就这样撒手西归。
这时邺城中开始怀念曹操生前:
「魏王知人善任,善于洞察别人,难以被假像迷惑;总能发掘和提拔有特殊才能的人,不论地位多么低下,按照才能加以任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敌人对阵仪态安详,似乎不愿打仗;一旦制定好策略,发动攻击时便气势充沛、斗志昂扬。有功的将士和官吏,赏赐时不吝千金;对没有功却希望受到赏赐的人分文不给。执法时严峻急切,违法的一定加以惩罚,有时对犯罪的人伤心落泪,也不加赦免。生活俭朴,不崇尚富丽奢华。」
曹操逝世时,随他驻守雒阳的军队顿时**不安。此时城中官职最高的是主簿兼谏议大夫贾逵。现在有能力主持大局的就是他,担任助手是司马懿。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发丧?城中大臣们商议,众人意见是先保守秘密,暂时不公布去世的消息,以免造成动乱。他们的理由是魏王死亡过于突然,如果发丧恐怕会引起天下**,这样会将内部的不安定因素爆发,知道消息的孙权、刘备恐怕会趁势进攻,后果不堪设想。
头脑清楚的司马懿了解,纸是包不住火的,接班人曹丕远在邺城。身处这样的敏感之地,容易引来外界不友好的猜测。假使一旦秘不发丧,更是把自己置于嫌疑,即使知道也不对人说,想看看贾逵怎么处理这个棘手情况。他果然有两把刷子,立即对外公布魏王死讯,着手安排护送曹操的灵柩入邺城的事情,他很清楚秘不发丧的坏处是把矛盾隐蔽化,公开死讯的坏处是使矛盾公开化,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作法。
又有提议把各个城池的守将都换上曹操家乡的谯县人和沛国人,遭到魏郡太守徐宣站出来反对,大声说:「如今各地都归于一统,每个人都怀有效忠之心,何必专用谯县人和沛国人,以伤害那些守卫将士的感情!」撤换意见就此遭到搁置。
过去的历史都警告:每当政权交接之际是最容易出变乱的时候,不管怎么小心,变乱是不可能避免的。这时雒阳城中一支军队知道魏王死讯后,竟然公开敲锣打鼓擅自撤出,企图返回故乡。这支部队可不是一般常规魏军,是徐州刺史臧霸为了表示忠心特别派来跟随的。如今魏王已死,自然嚷嚷着分行李散伙,你去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
雒阳城中许多大臣主张派人堵截这支擅离职守的军队,如果有不从者杀无赦!
听见这句话的司马懿心中冷哼:这是什么个馊主意!打狗也得看主人。这支军队的实际主人是臧霸,可是手握青、徐二州实际上的主人,占据着魏国小半壁江山。假使莽撞的出动军队镇压这支乱军,会引发魏国政权内讧,甚至会引发内部分裂,如果要找死没有比这更快的了。
但是听任这支军队擅自离开,后果也不会好到哪去。这时就得看贾逵怎么处理!
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下令:「不可阻止这支军队返乡,沿途各州县要保障他们返乡途中的食宿,积极稳妥地协助返回故乡。」这般处置简直有如魏王的风范!这样一来就把擅离职守的这支军队,变成政府安排有组织、有纪律的常规军事调动。一个命令就把冲突、危机等都消弭于无形,司马懿在心中赞叹:果然是个人物。就对贾逵另眼相待。
解决臧霸部队的问题后,紧接着就是如何送魏王灵柩回邺城的问题。贾逵找到司马懿,诚恳地说:「仲达,你河内司马氏一向儒学传家、深通礼仪,魏王的丧事恐怕还要劳驾你亲自办理。」司马懿点点头:没有问题。
办这样一个丧礼对于他来说,可比牛刀杀鸡般的简单,比游刃有余更有余地。即使如此简单他也没有丝毫懈怠。作为丧礼的总指挥,拿出百分之百的精力与心思,认认真真地把整个丧礼办得井井有条、得体合礼。
他做人做事秉持一个原则:别人交给我什么事,我就办什么事,办精,办细,办妥。不要去争与地位不符的权力,有权就有责,责任与能力不符,就是一切政治灾难的源头。
麻烦就只有这样吗?当然不可能,这时有个人率兵从西边长安赶来,就是之前收到曹操生前传唤、也是太子的弟弟鄢陵侯曹彰。一到之后马上询问魏王的印玺在何处,贾逵严肃的回答:「国家已经确定先王的继承人,先王的印玺不是君侯您应当询问的。」曹彰这才悻悻然的离去,事情却没有就这样结束。转身就找到弟弟曹植,想要立他继承魏王大位:「父亲临终前召我前来,应该就是有让你继承的意思。」向来不喜欢大哥诡诈作风,直来直往的武人性格,让他更偏弟弟这边。没想到遭到严词拒绝,认为废长立幼就会重蹈袁绍死后,袁氏兄弟内哄的下场,这才让曹彰罢手。
雒阳派出的快马没有几天就把魏王逝世的噩耗传到邺城,即使是惯于权谋的太子曹丕,面对自己父亲的死讯也是恸哭不已。中庶子司马孚这时严肃的劝谏:「先王去世,举国上下都仰仗殿下您的号令。您应上为祖宗的基业着想,下为全国的百姓考虑,怎么能效法普通人尽孝的方式,哭的像个匹夫一般?」很久以后才止住哭声的曹丕对他说:「你说得对。」
当大臣们得知魏王去世的消息,相聚痛哭,场面可说是一片混乱。司马孚站出来在朝堂上大声怒喝:「如今君王去世,全国震动,当务之急是赶紧立新君镇抚天下,难道你们这些大臣只会哭泣吗?」命令群臣退出朝堂,安排宫廷警卫以防有变,派人处理魏王灵柩回邺城后丧事事宜。
大臣们认为应该要有献帝的诏令,太子曹丕才能顺理成章继承魏王大位。尚书陈矫建议:「魏王在外去世,全国惊惶恐惧。太子应该赶紧节哀即位,以安定全国上下的人心。况且魏王钟爱的儿子曹彰正守在灵柩旁边,若在此时有不智之举,生出变故,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召集百官安排礼议,一天之内全部办理完毕。第二天清晨,以母亲魏王后的命令,拜太子曹丕继承魏王之位,仿效汉朝规制下令大赦天下罪犯。不久献帝派御史大夫华歆携带诏书,授与曹丕丞相印绶和魏王玺绶,依然兼任冀州牧,等于曹操留下的政治遗产全部由他继承,继位之后尊奉母亲卞氏为王太后。
曹丕写信给去年辞职的相国《与钟繇书》:「袁、王国士,更为唇齿,荀闳劲悍,往来锐师,真君侯之勍敌,左右之深忧也。」信中特别提到了荀闳,是过去袁绍的谋士荀谌之子、荀彧的侄子,这时担任太子文学掾,是曹丕的属官之一。
献帝对曹丕接位也有所表示:改元延康,象征用了二十五年的建安时代走入历史。这个延康寓意难道没有延续汉朝命脉的期望?或者只是汉朝臣对曹丕的一个小小挑衅?如果是,那么应该不被魏国君臣看在眼里吧!
魏王曹丕写信给当初太子四友《又与吴质书》:
「南皮之游,存者三人,烈祖龙飞,或将或侯。今惟吾子,栖迟下仕,从我游处,独不及门。缶罄罍耻,能无怀愧。路不云远,今复相闻。」
十六日,成为魏王的曹丕第一个人事命令就是命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及夏侯惇为大将军。相国之位是因为钟繇因魏讽事件辞职后就空下来,等于是将华歆、王朗这两个人往上一阶的提拔,夏侯惇是父亲生前最信任的亲族,得到此位也不意外,但贾诩可就不同了。
贾诩在曹丕夺嫡过程中贡献不少,不仅提供如何在父亲前面得到最佳印象的方式,又隐然的战在自己一方,甚至在最后曹操问他意见的时候,又帮了自己一把,可以说如果有比太子四友贡献更大的,只能是他了,这样的提拔无疑是借机报恩的举动。
其实本来太尉位置是要给杨彪的,恐怕是为了补偿父亲杀杨修吧!遭到婉拒后就把这位置给了贾诩。
另外封曹操死后痛哭吐血的许褚为万岁亭侯,升任武卫将军,总管中军禁兵。深得曹氏家族的信任的许褚,继续负责曹丕的警卫工作。下属的警卫部队中,很多都是剑客,也有数十人官封将军,数百人封都尉校尉,可见有多受到重视。
受提升当然不只这些人,对于曹丕打赢夺嫡有功的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任丞相长史。这时江东方面有率军西进的动静。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草,没有办法抵御,最好让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赶紧反对:「孙权刚刚打败关羽,现在正是他想和我们结好的时候,绝对不敢轻启战端。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没听进建议的曹丕,还是命堂叔曹仁放火烧毁二城。结果江东果然没敢入侵,令曹丕后悔都来不及。
魏王曹操过世,益州方面也失去一位重要大臣,重要性堪比诸葛亮的法正,享年四十五过世。他的过世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为之哭泣数日,除追谥翼侯外,让儿子法邈继承关内侯爵位。
法正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同为汉中王左右手,虽然两人性格和兴趣彼此不同,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足兵足食;法正总是随军征讨,出谋划策。总是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法正的逝世也意味着诸葛亮的担子会越来越重。
二十一日,按照曹操的遗嘱没有任何陪葬品,安葬在邺城西面,与西门豹作伴,堪称是汉朝史上丧葬最从简的王侯。
即王位的曹丕,下令曹彰与诸侯回去自己的封国,颁布诏书:「古代帝王之道,用功勋来使亲人和睦,并分封母弟,建立邦国以继承家业,所以能保卫大宗,抵御侵略,防止灾难。曹彰以前奉命北伐,平定朔方的土地,功勋盛大,给他增加食邑五千户,连同以前的共一万户。」对于这个封赏曹彰并不领情,原以为会有将军的封号,结果只是侯位加封邑,当然这是曹丕的打算,绝不能让兄弟掌握兵权。
至于始终是他最大对手的三弟曹植,当然也是目标。配属曹植封国的监国谒者灌均,知道曹丕的想法,于是上奏:「临侯曹植酗酒,言辞轻狂,动辄胁迫魏王的使者。」就曹丕角度来看的确是善尽职务,只不过是无中生有还是加油添醋,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在曹植也不想生事的情况下,曹丕下贬尽快让他回去封地,派人严密监视。
当然赏有功后,曹丕这么记仇的个性,当然也要抱负当初对自己夺嫡不利的人,既然杨修已经死了,剩下就是丁仪兄弟。其实确立太子之后,他就惶惶不可终日,曹操在世的时候,父亲的余荫还在,尚无性命之忧,现在曹丕即位了,就感觉到大祸即将临头。
为了要治他的罪,曹丕还特地让他转任右刺奸掾,其实是要让他自我了断,免得脏了自己的手,没想到他却不敢,迟迟不能动手了断。还有求生想法的丁仪找到向来与曹丕要好的中领军夏侯尚,叩头哀求拜托为他求情,看到这情形也心有不忍,帮他们兄弟二人涕泣求情,可惜没有效果。在曹植遭贬后,下令将丁仪兄弟二人及两家男子全部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