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这日成都城内的朋友传来最令杜甫无法接受的消息:好友李白日前过世,让已经渐入暮年的自己感到更是悲哀,当天夜里起床,批着外衣就着烛火写下《梦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一心想只要没有坏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杜甫,面对这一生堪称是少数好友的过世,心情低落可想而知。。。。。
开春正月,围攻宛城的曹仁,推测城内经过两个月已经耗尽存粮、士气也应该到达谷底,下令会同庞德一起发动总攻,果然一举攻破城门,将为首的侯音、魏开等人斩首,对因为他征发过多傜役引发叛乱的百姓也没有放过,下令尽屠,一时城内血流成河,此役后庞德随曹仁驻守樊城。
这时在阳平关对峙一年多的双方,都有风雨欲来的预感。想要打破这种僵局的刘备,知道魏王去年九月到达长安帮阳平关守军助势,派人找来两个军师讨论,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三人摊开汉中地图仔细斟酌,法正指着地图上一地:「不如绕过阳平关,屯兵于此,逼魏军出战。」
法正的意见就是《孙子兵法?军争第七》中:「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其中「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孙子想说的是:战争之所以困难,在于强烈的成功意志,能把曲折的远路,转变为快捷的近路,将不利的条件,扭转为有利的条件。如果从心理上克服消极情绪,从行动上掌握迂直之理,积极战胜困境;也说善战将领要能够「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唯有清楚掌握前进后退的时机,理解有利与不利的条件,才能狗掌握胜利的契机。
刘备与诸葛亮看着他手指之处:定军山,等着他继续说想法。法正接着说:「定军山在阳平关东南约一百八十里远,南郑也在东南方,却仅有不到八十里的路程,等于在咽喉要害位置,如果不想要沦陷,夏侯渊等人就非得回兵救援不可。」
选定定军山后就要决定在那迎击必然会来劫营攻击的夏侯渊,而且要选在魏军必定要救且地形有利防守的地方。法正再次提出渡过沔水后,背倚定军山扎营。
这个也是《孙子兵法?军争》提到:「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其中:「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
法正的用意就是要魏军将领即使明知违反兵法原则,为了要夺回要地,即使知道会牺牲惨重、甚至无功而返,还是得硬着头皮上。
诸葛亮对于法正的计谋完全同意,转头看刘备也是频频点头,决定在曹操没有亲自进入汉中前解决这个僵持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先派人去处理渡过沔水的问题。
次日清晨,下令益州全军拔营,但不要撤除营账,为的是不要被马上看穿大军转移的动静。严令行动中不要惊动魏军,利用先遣部队安排好的渡河地点,快速而安静的南渡沔水。为什么一定要先渡沔水呢?如果从阳平关沿沔水北岸东进,一定会经过沔阳、褒中二城,才能到达南郑。这两地城坚兵精,即使强攻都不一定能够得手,如果绕过不管,万一两城在后追击也会是问题。相反的沔水南岸则是连续一二百里都没有县城,可以放心推进到定军山。
夏侯渊等人原本在阳平关与益州军僵持,突然数日都没有任何动静,觉得事有蹊跷的张合,赶紧向主将要求出关去侦查,一到益州军营地附近悄然无声,走近探查才发现,营账都在大军却消失了,顿时心中大喊不妙,赶紧回去派出探子去查明益州军的行踪。
数日后益州军在定军山下北临沔水之处扎营,等待夏侯渊领军到来的时候,确认行踪的魏军探子也在此时把情形传回阳平关,这时才知道被骗的魏军众将,赶紧点起兵马往定军山而来,不能让南郑有失,否则怎么有脸见魏王!
从关中穿越秦岭山脉有四条南北走向的通路可以进入汉中,最东边是从两百多年前开凿的『子午道』,北起长安,向南穿子午谷,可达西城县之西。子午道西边是『骆谷道』,从长安西边的武功县东南方,向南穿过骆谷,到达成固县之东。骆谷道的西边是『褒斜道』,从武功县以西的郿县,也就是董卓曾筑郿坞的地方,向南穿过斜谷和箕谷,到达褒中县,向南五十里就可以到达南郑。褒斜道西边,也就是四条通路中最西边是『故道』,又名『陈仓道』。北起郿县以西的陈仓县,西南出散关,沿故道的河谷行百余里,折向东南进入箕谷,与褒斜道相会而至褒中。
以上四条通路中,以险阻程度而论,前三条都陡峻崎岖异常,只有故道稍微平缓,如果以便捷程度来说,以褒斜道为上。魏国支持夏侯渊的人马物资都由故道和褒斜道输送。世上总不能尽如人愿,这两条道路不仅『危乎高哉』,可与汉中的古蜀道相比,战前曹军又没有对这两条路做过任何修复,一旦大战期间的需要大量交通运输,就会发生小则堵塞、大则道路不通的情况。魏国对汉中输送的物资虽多,但是速度远不及益州的原因就是在此。
沔水南岸的定军山下,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谷道,名唤『走马谷』。这里的地势特色是西高而东低。如果从阳平关方向向东策马,在西端谷口顺势松缰,则四蹄生风,迅疾如飞。一出东谷口后,距离地势开阔低平的汉中平原就不远了。刘备大军刚刚推进到走马谷的西端,夏侯渊与张合率领不下走沔水北岸,以超出正常的速度的抢在益州军之前抢占东谷口。双方马上安营扎寨,立住脚跟,此时虽然不是如法正预想的,但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双方地形来说,魏军大大吃亏是没有疑问的。
身为魏军中最常担任主帅之一的夏侯渊,战阵经验丰富的他当然对于目前不利情势十分了解,不可能无所为的任由己军处于不利的低下地势,下令在营地之外广设『鹿角』作为屏障。什么是鹿角?就是取粗大树枝,然后把尖端向外安放,就像是雄鹿头角向外刺的感觉一般,以此抵御敌人。在营外足足安置五层鹿角的夏侯渊,自觉大营虽不如『固若金汤』一般,要抵御刘备的突袭应该是绰绰有余才是,更让张合防守重点东角,自己负责南角,作为互相呼应以成犄角之势。
谷道西端的高处,把魏军动态与夏侯渊的盘算看的一清二楚的刘备,可没打算让他的美梦成真,,反而要利用鹿角显而易见的弱点,让魏军上下作一场恶梦。
次日凌晨寅时,由牙门将军魏延率领的两千人部队,悄悄的接近魏军营地。抵达时天色还是黎明前的一片黑暗,相对苦于严寒气候的魏军哨兵皆是困倦异常的状态,连打起精神都很困难了,就别谈要发现敌人的动静这样的任务。他接到的指令就是烧掉夏侯渊设下的的鹿角障碍,抵达后下令沿着百余丈长的鹿角外围散开,在上面放置带来的引火物。寅时末卯时初之时,一声令下两千名兵士同时引火,加上从走马谷内吹出由西向东的劲风助势,顿时本意作为障碍的鹿角,瞬间成为一片火海,堪比赤壁时黄盖放的那把火!
即使再怎么疲倦,火势一起也把困顿的曹营哨兵都给惊醒了,以为现在已经是天亮时分。直到发现光亮来源是来自西边的烈火而非日出东方,哨兵们立刻大声呼叫警告。直至听到呼喊警告的夏侯渊赶紧穿衣下床、披挂上马,点起兵丁赶到大营时,设下五重鹿角障碍都在烈火中化为乌有。天色微明时,还不知是这把火益州军所致的曹军,在鹿角一扫而空的情况下,担忧营账形势通通被掌握的一清二楚的主帅夏侯渊,赶忙命令从没有被火烧及的地方移鹿角到正面应急。
一直在西面高坡上观察情况的法正建议:「此时正是发动攻击的良机!」刘备此时下令全军出击,让准备已久的老将讨虏将军黄忠担任先锋出击。
在魏军忙于重整鹿角防卫之际,突然从西边传来鼓角齐鸣、杀声震天的动静,益州军人马如潮水一般从高处不断倾泻,忙于防务的夏侯渊,眼见为首大将年过六十,须发皆白,目光似电,心想这刘备难道无人可用,竟派出这老头担任先锋,看我不一刀斩他于马下不可!
于是跃马挺戟,率领两千卫队前去接战。刚与交手就大感意外,完全不该是老将应有的身手与气力。就在这一闪神的瞬间,一恍神就遭到乘隙而入,黄忠在他的坐骑后腿上劈开一条血口,顿时战马前颠后跳起来。让马上的夏侯渊立身不稳,急忙想要控制坐骑,一个冷不防手起刀落一个大斜劈,头颅连同右肩臂都遭到砍落于地。
主将落马身亡那瞬间,魏军士气顿时溃败四散逃命,身为副将张合也没办法阻拦这个情势,无奈之下只能带着少数亲兵逃回南郑防守。没有放过这个机会的刘备下令乘胜推进,强渡沔水直指南郑。军中不可一日无帅,督军杜袭和夏侯渊的司马郭淮集合散乱的兵卒、将士发出号令:「张将军是国家的名将,向为刘备所惧怕;如今军情紧迫,惟有在他的指挥下,才能转危为安。」众人推举他担任临时主帅。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出身太原名门,曾祖父郭遵曾任兖州刺史与光禄大夫,奉命巡行天下。祖父郭全曾任大司农,父亲郭缊任雁门郡太守,可说与其他世家相比,一点都不逊色。建安年间,因为出身门阀之族,郡内举他为孝廉,从平原府丞开始仕途。当时还是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征召他担任门下曹,之后转任丞相兵曹议令史,开始在军中任职。
四年前的建安二十年七月,随曹操征讨汉中。回军后留征西将军夏侯渊守护汉中,署命他担任司马作为辅佐,以期抵挡随时可能入侵的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