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同时,他拜太仆,后守尚书令。第二年改任司徒,守尚书令,不久关东诸侯应袁绍邀约,组成讨董联军,让董卓放弃雒阳远走长安,临走前还放了一把火烧了雒阳,身居高官的他提早知道计划,命人将御史台所藏的史书、朝廷的典章制度等抢救出来,随着献帝西迁长安,重建秩序时靠的就是这些典章制度,才不致于全盘落于董卓之手。
前年到长安之后,董卓把管理长安的任务交给他,其实也想测试是否是对自己忠心,他当然也心知肚明,为了保全汉室假意奉承,更为了得到信任后能保全护持朝廷官员。心在汉室的他,不会容忍董卓霸占朝廷大权,秘密地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泰等谋诛董卓,想要成功就必须有军队跟兵权,三人都是无兵权的文官(其实司隶校尉是首都地区的警备司令和民政长官,理应有兵权,但是董卓专权之下就被架空),只好想办法从董卓手上调兵。
尚书郑泰被揭发另一桩与荀攸和何颙合谋,暗杀董卓的行动,事情接近成功时被发觉,何颙和荀攸被董卓拘捕关进监狱,何颙忧虑害怕自杀了,郑泰只好从武关逃离长安投靠南阳,大喜的袁术上表朝廷为扬州刺史,惹得董卓大怒,郑泰在上任扬州路上病殁。
某日,王允上表后将军袁术,盘据南阳横征暴虐,不仅民苦不堪更四处劫掠,骄奢无度,请派尚书杨瓒和仆射士孙瑞从武关出兵攻伐,以振朝廷声威,打的算计其实就是董卓跟袁家的过节。
当初董卓为了拉拢袁家兄弟,让袁绍当了勃海太守,邟乡侯,袁术当后将军,这两个都逃出雒阳不说,还成立反董联盟,袁术支持粮草,不仅脸都快气歪,还被联军逼的一把火烧了雒阳,跑到长安来避难,这时候提出讨伐袁术,而不是袁绍,不仅是南阳近而冀州远,眼下袁术的作为与势力远不及袁绍,暗地谋刺董卓的郑泰也是投奔袁术,前怨后仇,用朝廷大义名分讨伐,相信董卓会心动的。王允下这步棋,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兵权讨伐在长安的董卓,真是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董卓虽然是武人出身,多年在官场打滚,也累积了一些政治嗅觉,这个建议虽然引起兴趣,或许他嗅到危险的讯号,让朝廷官员、且非自己心腹领有兵权,这情况使他提高了警觉,回绝上表:「朝廷新迁长安,尚未稳固,袁术远在南阳,非眼下之患,待日后本太师亲自领兵出关讨伐即可。」无奈之下,为了不使董卓起疑心,只好安抚杨瓒和士孙瑞,将两人安排留在朝廷。
看到董卓更加目中无人,想起《老子》第三十六章的话:「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王允虽然是汉朝儒家,也是博览群书,这句话正适合现在董卓,就让他继续疯狂吧,这样我王允才有机会诛除你。
正当如此想的时候,董卓也正往这条路前进,这天又有官员和董卓意见不合,不待争论,随即被董卓身边吕布出手当场杀死,这一幕可说是怵目惊心,朝野人心惶惶不安也不满,这情势让他更坚定刺杀董卓的计划,只是调兵权的方式已经不可行了,只能想别的办法。
吕布虽与董卓誓如父子,又被任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当时人称『飞将』,他心知董卓凶暴,为人所恶,才时常要自己作担任侍卫及守中阁,也就是说自己只是一名高级亲兵而已。虽然有所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不过他却有一个绝对不能被人知道,尤其是被董卓知道的秘密。
这天吕布趁着董卓在内室休息的时候,偷偷离开到后花园,四下张望确认无人,才放下心,坐下来等着某人到来,不多久一位身着华美衣饰的少女走来,原来是董卓的侍女,见到吕布便急忙走过去……这位侍女就是他不能说的秘密,万一被董卓知道自己私通侍女,依照他好色又暴虐的性格,自己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问题。
不仅如此,心中还有另一个不安,日前他做了一件令董卓不合心意的小事,刚愎自用的性格发作,猛的豹起,顺手就抓了手边一把手戟,往他招呼丢了过去,手戟用于投掷、格斗,可说是一大杀器,董卓可不是文弱之人,扔过去足以致人于死地,幸亏他反应快速闪了过去,还连忙陪笑跟董卓道歉,这才放过。经此事件更感自己在董卓眼中只不过是个随时可舍弃的棋子罢了。
王允和黄琬、杨瓒和士孙瑞三人商议,董卓武勇,除却精于骑射、力气超人的中郎将吕布不能得手。他现在是董卓身边红人,王允平日多所厚待,就是希望某日二人之间出现嫌隙,能够发挥推波助澜、反戈一击,恢复大汉王朝声威。
这天,王允府外来了一个身分不明的人,交给守门一封信,特别提醒务必呈交司徒王允就离开,守门把信交给总管,检查之后就送进书房,王允拆信一看,看完后捻须一笑,吩咐总管备车前往中郎将吕布住处,并通知仆射士孙瑞一同前往。
到了吕布住处,连忙出门迎接王允、士孙瑞二人,笑道:「什么风把两位大人吹来了?」王允下车笑笑,示意进去再说。三人分主客入坐后,王允才缓缓说:「中郎将近来可好?」士孙瑞把他欲言又止情状看在眼里,知道他心中犹疑,故作试探问:「董太师乃中郎将义父,眼下飞黄腾达不可限量,下官在此先祝贺中郎将。他叹了一下:「大人有所不知,日前在下不慎惹怒太师,险遭太师以手戟击杀,飞黄腾达就别提了,生命止在旦夕!」
确认两人有隙的王允说:「今太师横行朝野,不仅中郎将有危,老夫亦同,中郎将可否听老夫一言?」见他不语,王允接着说:「若为中郎将与老夫计划,若除一人则天下安,则这人必当除去,当今这人就是董太师,若除去董太师,不仅你我二人生命得保,朝廷得安、天下亦安,中郎将可说是汉室再造功臣,留名青史啊!」
他犹豫说:「太师与我毕竟名分上是父子,这不太适合吧」士孙瑞知道他有所动摇:「中郎将姓吕,太师姓董,分属两姓,也无血缘关系,何来父子之亲?且太师向中郎将投掷手戟之际,可有顾念父子之情?」听完想到如果除掉董卓,那么别说私通侍女,侍女也当随我,计较已定,下定决心向王允、士孙瑞二人应允合作,二人应允事成之后,高官厚禄自不在话下。其实不要求王允也会给,因为除掉董卓,长安外还有董卓的部将,如果没有他护卫,自己恐怕也没有几天好日子。
王允沉思要除董卓,必须要身边没有卫士保护,这样才好下手。献帝刚大病初愈,数日后会恢复上朝,必须把握这次机会,赶紧告知吕布准备,王允、士孙瑞二人随即告辞。
献帝病愈上朝当日,董卓乘车上朝,身边只有吕布守卫,这天上朝是通过掖门,正当通过之时,突然门旁守卫中冲出一道身影,持戟直刺而来,因多次被刺杀,董卓习惯在朝服内穿甲冑以自保,戟刺数次被甲冑所阻,最后只有刺伤手臂,随即落车直呼:「奉先何不援我?」吕布冷冷的跳下车,提起长矛就往董卓要害直刺,虽有甲冑护身,也挡不住神力无双的吕布,直穿透出体外,一代枭雄就此殒命。
那个闪出来的人影是谁?其实是五原同乡,也是手下的骑都尉李肃,当天率领亲兵十余人,代替原来的掖门守卫,为了怕被认出李肃持戟躲在暗处,等待董卓通过刺杀,之前吕布提醒过,董卓外出都内穿甲冑防身,无奈李肃失手后只好自己来收拾。
董卓身躯肥胖,肚大如牛,生前就树敌无数,人怨不敢言,死后自然不会客气,弃尸大街后陈尸示众,守尸的士兵在董卓肚脐眼中插上灯芯,点燃照明,持续数天。董卓一死,长安大街上彷佛是拨云见日,人人好似年节一般额手称庆,可想长安人民在他暴虐压力之下,生活多么紧张,同时间,董氏宗族无一例外尽皆处死。
王允刺杀董卓,象征从中平六年六月,何进、袁绍想诛除宦官后,引发的汉朝政治社会动**,历经废少帝、杀太后、迁都长安、杀戮大臣、残害百姓、专制朝政、僭越不臣、祸害天下,种种暴行终于在此时初平三年四月,划下暂时句点,不过只象征董卓之乱结束,汉朝与献帝的苦难却未必如此。
董卓死后,朝廷权力真空,计划行刺董卓主心骨又是司徒的王允,成了首要人选,献帝任命他录尚书事,后汉幼帝身边的权臣,无一例外都担任此职位,当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他没忘了出力最多的吕布,任奋威、奋武将军二职,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最特别是与他同掌朝政,心知若无他掌握兵权,王允自己的地位也不稳固。
诛除董卓后,心觉大患已除的王允无需假意奉承,每临事杖正持重,个性中死板固执不愿变通的一面,让他与吕布以及其他官员的关系渐渐变差,尤其是发生诛杀蔡邕一案。他在灵帝时流浪江南,在家乡陈留郡圉地隐居,由于名声实在太大,董卓专权后强令出仕,知道他执意不肯的董卓发话:「我能将你蔡家抄家灭族!」这时他才感到害怕,连忙从家乡坐牛车赶往雒阳出仕,见到他大喜的董卓拜为左中郎将,封高阳乡候,颇受重用。董卓重视他的才学修养,厚加礼遇。王允常与他辩论朝中政事,每每都辩不过,内心不满,或许此时就种下两人不和的种子。
刺杀董卓后,不可一世的王允将自己视为汉朝再造功臣,无处不人人吹捧,想到之前屡屡和自己对头的蔡邕,在董卓遭到刺杀时,两人正在饮酒,听闻董卓被刺身亡,感念知遇不禁感伤,王允当即大怒:「董卓是朝廷大患,如今身亡,天下同庆,你竟然同情他!」下令派人将他投狱。
蔡邕向来在公卿间形象良好,加上又是大儒,不少人代他求情,能否轻轻放过,像是太尉马日磾就说:「蔡邕是当世大杰大儒,当朝掌故无不熟悉,应该让他完成当朝史书,为后世所知晓。况且蔡邕忠孝人尽皆知,此次无名下狱,如果杀了蔡邕恐怕失去天下所望,希望司徒能够再次三思。」不料却得到:「当初汉武帝不杀司马迁,才留下这本流传至今、对汉武帝有谤的史记。今天朝廷衰弱,烽烟四起,天下情势不稳之时,不可让佞幸之臣陪在少帝左右,让吾人受其谤议。」不久蔡邕死在狱中,想以此事杜绝他人对自己非议的王允,却让天下对他气量狭小议论纷纷,想要封住悠悠众口,即使官居司徒也是徒劳无功。
蔡邕死在狱中后,王允却后悔了,不知道是朝野的议论,还是自己反省不得而知。得年六十一,死于狱中消息,没有几日就天下俱知。因为党锢而无法出仕,兼通古文经与今文经,避居北海著述的大儒郑玄,听闻之后流泪不已。家乡陈留、兖州,乡里间见到他的画像,无不叹息而称赞的。王允的声望从刺杀董卓后,霍然而起,不数日却因杀死蔡邕,江河日下,跌宕起伏之大,恐怕任何人都想象不到吧!
蔡邕死后,家中只有蔡琰一女,嫁与名门卫家之子卫仲道,未料成婚不久,丈夫就病死,未育子女的情况下就归宁娘家,与父亲同住。得到父亲教导,博学有才,通音律,蔡邕在音律的造诣颇深,甚至还有焦尾琴等逸事,女儿蔡琰则能凭借听力辨识哪根琴弦断裂,可说是得到父亲真传。或许是王允后悔杀死蔡邕,就没有对蔡琰下重手。
董卓虽死,王允与吕布虽共同掌握朝廷的军政大权,不代表董卓的势力就此消散,刺杀董卓成功有部分原因是大部分的部将都派出去打仗,留守长安的部队不多,现在王允、吕布得面对如何处理这些部队。董卓余部多为凉州人,王允本意为免去凉州将领军职。朝廷中另有意见认为凉州军畏惧袁绍和关东军,一旦解兵就会人人自危,建议请皇甫嵩为将军,统率西凉以安抚军心,日后再与关东诸军商议。王允认为这样会使关东诸军起疑心,驳斥此议同时,也没有决定下诏赦免董卓部曲,长安街坊间传出王允打算尽诛凉州人的流言。
董卓死前女婿牛辅奉命驻守陕,派出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掠陈留、颍川诸郡,在中牟击破河南尹朱儁。如此一来,在陕的他就成为王、吕二人的眼中钉,吕布派李肃带兵前往陕,想以诏命除掉,反而激起他率部与李肃大战,临时领兵的李肃当然敌不过多年征战的牛辅,往西败逃至弘农,知道消息的吕布大怒,派人前往弘农将李肃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