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杜甫眼中的三国人物 > 第四十三章02(第3页)

第四十三章02(第3页)

不仅有人怀疑杨洪想担任长史,更有人怀疑杨洪以两人有怨,阻止张裔担任要职。张裔又与司盐校尉岑述从关系不睦演变为互相仇视。诸葛亮知道后写信给他:「你过去在陌下的时候,所守军营受到敌人攻破,我心中为你担忧,以至食不知味;后来你被流放南海,我也为你悲叹,以至睡不安宁;从东吴回归后,委大任于你,共同为王室尽力,我自认为与你是交谊坚固的朋友,相互之间就应帮助对方除掉仇敌,割下自己骨肉来表明自己的诚心,即使这样也无相谢的必要。今天我有意委托岑述,你就无法忍受了吗?」议论者从丞相的批评才知杨洪没有私心。

十一月,知道曹魏大司马曹休兵败身死,内部有所动摇,加上魏兵东下、关中空虚,认为是可乘之机的诸葛亮,再度上书《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勿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失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巨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伯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宾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虚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在表中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蜀汉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产生非议。为此才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茍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也不犹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时候,睡不安稳,食无滋味。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两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爱惜自己啊,而是看到帝王之业不可能局处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着危险,来执行先帝的遗愿,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而敌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对付边县的叛乱,东面又要竭力去应付孙吴的进攻,兵法要求趁敌方劳困时发动进攻,当前正是赶快进军的时机呵!现在谨将这些事陈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要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然后才得安定。现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谋臣也不如张良、陈平,而想用长期相持的战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古代圣贤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去伐战,明年不去征讨,让孙策安然强大,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别人,他用兵像孙武、吴起那样,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上危险,在祁山遭到厄难,在黎阳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艰险来平定天下,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么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局势已定。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联合,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的失策。看来覆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改变立场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凡事都是这样,难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出现在诸葛亮表文的曹魏重臣王朗,大约此时病逝。明帝下谥号成侯。子王肃袭爵兰陵侯。

洛阳朝廷内历经三代的老臣,想起往事:

曹操曾宴请王朗,席上嘲讽说:「不能学你当年在会稽丢了好饭碗。」他仰头叹息:「言行举止要表现得恰如其分真是太难了。」曹操好奇问:「为什么这么说?」他回答:「像我那样,当年既为汉吏,不能保境安民,所以『未可折而折』,您在这个场合,原本当尽地主之谊,体现恭敬好客、折节求贤的气度,却如此对待新来的客人。这就是『可折而不折』了。

十二月,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散关出发,包围陈仓,陈仓早已有准备。为什么会有准备呢?原来年初蜀汉遭逢街亭大败撤退后,大将军曹真认为诸葛亮如果还要出征的话,必然会取道陈仓,留下郝昭、王生等与千余士卒驻守陈仓,修建城池。

出征前本来知道陈仓坚固,到了之后除了证实已有准备外,确认素闻河西威名远扬的郝昭在此镇守,没能马上攻下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诸葛亮不想出征开始就损兵折将,让同乡人靳详在城外远远地劝说,他在城楼上大声说:「魏国的法律,您是熟悉的,我的为人,您是了解的。我深受国恩而且门第崇高,您不必多说,只有一死而已。回去告诉诸葛亮就来攻打吧。」靳详把他的话如实告知,不死心的诸葛亮再让靳详前去劝告:「兵众悬殊,抵挡不住,何必白白自取毁灭。」他说:「之前就已经说了,我认识您,箭可不认识您。」随即发箭恐吓,靳详抱头鼠窜而回。

曹真当然不会让郝昭孤军作战,得知诸葛亮来攻后随即让将军费曜等人前往援救。洛阳的明帝召见张合,命他前去攻击蜀汉军,亲自到河南城摆下酒席为他送行,席间问:「等将军赶到,诸葛亮是不是已经取得陈仓呢?」了解诸葛亮深入作战必然缺乏粮食补给,盘算过后说:「等到我到了那里,诸葛亮已撤走了。」果不其然在日夜兼程赶路途中,得知诸葛亮的粮食已尽,领兵退去;眼见蜀汉撤退,一心想要立功的将军王双从城中领兵追赶,被诸葛亮设下的埋伏击杀。

曹植趁陈仓战胜、明帝心情好的时候,再上一次《求自试表》,还是遭侄子轻巧的回绝,只是夸赞叔父几句。接到回信的雍丘王想到自己刚做的《当墙欲高行》,不禁感伤:

「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

愦愦俗间,不辨伪真。

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

说的是:「龙要飞天双脚得踏云,人要当官得有人指引。众人动嘴能把金熔化,坏话说三遍慈母疑心。挑拨离间昏乱又庸俗,足以使人不辨假和真。我想敞心扉表表真意,可惜呀,君门九重相隔太遥远,且横一条河渡口难寻。」自此曹植对曹魏政局失去关注的意愿。

久未出现在曹魏君臣眼中的辽东年初发生变动,公孙渊发动政变,威胁叔父交出权力并将他下狱。

公孙渊,字文懿。辽东襄平人,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父亲死的时候,儿子都年纪尚小无法担任重任,辽东众人推举公孙恭继任辽东太守。后来生病不能生育后,性格变得懦弱,不能治理辽东,只是一味讨好曹魏,曹丕给他大司马位置当做安抚。

洛阳方面得到公孙渊自立为辽东太守的消息,已经是年底的事情,刘晔向明帝建议: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着海和山的阻隔,如同胡族难以制约,有发动叛乱的可能。应该趁公孙渊初登位、权力还不稳的时候讨伐,出重金悬赏擒获公孙渊之人,大军未发之前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可惜这个建议还是没有被接纳,继续父亲的羁縻方针,封公孙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等职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