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杜甫眼中的三国人物 > 第二十一章(第1页)

第二十一章(第1页)

第二十一章

这天好友蜀州刺史高适寄信来草堂,不明就里的杜甫拆信一看,原来是把共同好友李白的诗作抄来给自己《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好友与自己一样,对于诸葛武侯也是非常向往,虽然是有求于崔氏兄弟而作:「东汉末年,羣雄纷起,龙争虎斗。争王图霸之业未立,各自割据称雄。刘备像汉光武一样一挽汉朝之颓运,得到了孔明这条『卧龙』的辅佐。诸葛亮在南阳之时,亲自躬耕于陇亩之中。刘备三顾诸葛亮于卧龙岗茅庐,如鱼之得水,叱咤风云于天下。诸葛武侯在岷蜀佐助刘备立国,其凌云攻志,直吞咸京。诸葛亮未显达之时,是谁对他最为赞许呢,就是博陵的崔州平。我也是一个布衣之士,胸怀报国忧民之情。在晚年遇到了您二位像崔州平和崔瑗这样的朋友,华发之际同衰共荣。我们都是寄意于经国济民,结成了兄弟般的朋友。让我们的友谊像管仲和乐毅一样在历史上千载传名。」

这时想到了曹操阵营中堪称与诸葛亮同等地位、英年早逝的郭奉孝,感叹竟少人以他入诗歌,唯一可以想起的就是曹操在他死后所作《嘉客》: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倚天在握,唯我横悲。

四顾相觑,谓我何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知我者逝,肠断骨摧,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昔我往矣,与君子遇,我适君择,君惠我依。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今我来思,与君子别,惓言顾之,潸然涕飞。

君之好我,同行十载,昂然一别,余音断绝。

哀哉痛哉,莫知我哀,壮哉惜哉,莫撩我怀。

风沙帷幄,草木如幌,从此何人,共我纵横?」

这时心中突想:若是今日曹操复生,不知我在他眼中是否是朝堂栋梁之材?

新年过完的二月,眼见征伐乌桓最重要的河道工程即将完成,率领部下先行返回邺城。初五,上《封功臣令》封征伐河北有功的官员二十余人:

「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

得到献帝的首肯后,其中包括了建议、监督、完成漕运工程的董昭,封爵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从正四品下的谏议大夫一口气提升到与郭嘉同等的司空府参谋之首,可见对于这个河道有多么重视。夏侯惇也增封邑一千八百户,加上以前所赐共有二千五百户之多。

除了分封将士,当然也要照顾其他人,又下《分租与诸将掾属令》:

「昔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追思窦婴散金之义,今分所受租与诸将掾属及故戍于陈、蔡者,庶以畴答众劳,不擅大惠也。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及之,若年殷用足,租奉毕入,将大与众人悉共飨之。」主要除了封赏功臣外,也把自己封地的租赋收入分给将领、属官、入伍早的士兵以及死难将士的遗孤。

三月,曹操准备郑重封赏某人,这人在他心中地位可不同一般,就是尚书令荀彧,上《请增封荀彧表》:

「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往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侥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绍既破败,臣粮亦尽。将舍河北之规,改就荆南之策。彧覆备陈得失,用移臣议,故得反旆冀土,克平四州。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覆若南征刘表,委弃兖、豫,饥军深入,逾越江沔,利既难要,将失本据。而彧建二策,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是故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力。原其绩效,足享高爵,而海内未喻其状,所受不侔其功,臣诚惜之。乞重平议,增畴户邑。」

为了显示表彰的诚意,在他原来侯国封户的基础上,增加一千户。更准备任命他担任三公。这消息让人在许都的荀彧恐慌了,要知道曹操现在的官职也就是三公之一的司空,万一成真岂不是平起平坐了?!这可不行会乱了规矩,心焦的荀彧在屋内踱步,眼下他不能离开许都去邺城跟曹操拒绝,就是不给他台阶下,到时候场面就会弄僵。

想来想去,还是写信给虽然按辈份是自己的侄子,年龄大了六岁的荀攸,帮自己前往邺城司空府婉拒封官。正常情况来说,荀攸是很乐意跑这趟,尴尬的是,第一批封赏河北有功的官员,包括他《请封荀攸表》: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更说:「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意思是:「荀攸为人忠诚正直而善于密谋,为我安抚内外的人是文若,公达则是第二。」增加食邑四百户,加上之前的共七百户,职务转任中军师。中军师不需要经常随军征战,是留守后方,掌管刑罚之责的官职。

知道荀彧难处之后,勉为其难前往司空府的荀攸,一路上就在思考怎么替他回绝,又不能失了曹操的面子,只好以所建之功不高、部属不能同官阶来回绝。以为这是谦让的曹操,除了再次下令,再写《报荀彧》表示诚意:

「君之策谋,非但所表二事,前后谦冲,欲慕鲁连先生乎?此圣人达节者所不贵也。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密谋安众,光显于孤者以百数乎?以二事相还,而复辞之,何取谦亮之多邪?」

前后达十余次,才顺了荀彧的意思,最累的当属荀攸,在下令与拒绝间,来回十余趟司空府,真的让五十一岁的身体吃不太消,至于心里有没有埋怨年轻叔父,只有本人知道了。

大封群臣就是稳定人心,让所有人知道尽忠职守就会有相对应的奖励,鼓舞臣下这点曹操深得其中奥秘。办完这件事之后,董昭的河道竣工报告也到了,该是上路去处理乌桓问题的时候。宣布亲自领军征讨时,众将却有不同的意见:「袁尚只不过是个逃亡罪犯,乌桓人贪得无厌而不念旧情,岂能受袁尚利用。如果大军深入塞外征乌桓,刘备必然劝说刘表乘虚袭击许都,万一发生变化,事情就后悔不及了。」众将的意见不是没来由的担忧,五年前的建安七年,刘表派刘备进军叶县,击败由夏侯惇领军、于禁与李典为副将的阵容,造成对许都莫大威胁,假使刘备一鼓作气,献帝与朝廷恐怕就要移往襄阳了,这种芒刺在背的状态,实在不适合再度远征,至少曹操留守邺城,派一大将去解决乌桓即可,如此能够应变突发状况。

了解到诸将担忧,当然他自己也知道这个威胁,只是如何打消这个想法?眼光不自觉望向一个身影。这身影彷佛也感觉到,在众人议论中站出来表示:「司空虽然威震天下,乌桓人倚仗从河北发兵,路途遥远,预先防备攻击的可能很低,乘他们没有准备,突然出兵袭击,一定可以击败他们。况且袁绍长久以来对这一地区的百姓以及塞外的异族有恩德,袁尚兄弟逃到这里接受庇护。冀、青、幽、并四州的百姓,仅仅只是畏惧而服从我们,没有受过我们的恩德,对袁家的怀念还是很强。如果我们离开邺城前往荆州讨伐刘表,袁尚必定会利用这个机会,借助乌桓的武力,招集心怀袁家旧恩、愿意为之效死的部属。」

等众人专心倾听,继续说:「等到乌桓一旦应袁家兄弟之请出兵,必定会让河北四州的百姓及异族响应到他们阵营底下,这会使曾经帮助袁绍击败公孙瓒的辽西乌桓王蹋顿动心,会不会有非分之想,就很难说,那个时候青州与冀州就会从您的手中,重回袁家,您应该不会想看到这个情况。相反地,刘表不过是个只会坐在那里发议论的人,自知才干没有办法驾驭刘备,重用他则怕无法控制,轻用则刘备就不会甘心为他卖力。即使之前刘表派刘备进兵叶县,也没有进一步的攻势,不该为这种情况就裹足不前。我认为即使举全军远征,无需担忧许都的状况,尽快拿下乌桓与袁家兄弟才是当务之急。」

这个说话的当然就是司空军祭酒郭嘉,唯有他敢提出这么大胆又不同于众人意见的战略。当然提出意见是一回事情,决定权还是端坐大堂的那个人。斟酌众将与郭嘉意见,最终曹操决定以郭嘉的意见为主,下令众将回营整顿部队,又吩咐负责辎重部队,利用董昭开挖的河道先行出发,以免粮运出状况,再吩咐张绣、完成说服公孙康任务的牵招也随军出征。

预备出征之时,一个曹操意想之中的人答应前来,就是袁绍屡屡征召不到、夏侯惇的好友隐士田畴。北征乌桓从邺城出发之前,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清楚告知他的目标。田畴知道后告诉门客赶快整理行装准备出发。门客对此很好奇:「过去袁公倾慕您,礼物和命令来了多次,您一点也不屈服;现在曹公使者第一次来,您就像恐怕来不及一样,这是为什么?」田畴笑着回答说:「这就不是你所明白的了。」虽然曹操第一次派遣使者来见田畴,对于他的了解可是一点都不少,深知他痛恨残杀当地士大夫的乌桓,常有讨伐他们的想法,只是实力不够而作罢,这次自己出征,正合他的心愿,必能使他前来襄助。

大军抵达邺城正北约一千里的易县时,提出北攻乌桓的郭嘉提议:「兵贵神速,如今大军跋涉千里进行奇袭,辎重太多影响行军速度,难以掌握一瞬即逝的机会。假使乌桓人得到我们大军进攻的消息,当然一定会加强戒备,我们想要一举得手就变得难如登天;在下建议不如留下辎重,只带必要的粮秣,军队轻装加快速度前往乌桓,在他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出其不意进攻,必定能够大获全胜。」再次接受郭嘉计策的曹操,通令全军骑兵、步兵只带自己一个月的粮秣就上路,辎重队随后赶上。这时发生一件令曹操觉得懊悔的事情,将女儿嫁给自己儿子曹均、成为儿女亲家的张绣,因为水土不服,还没来得及参与战事,就病重而死,为了感念他在官渡之战前投靠自己,进而改变局势,下令谥为定侯以示哀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