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重生封神云霄 > 朝歌来的道人(第1页)

朝歌来的道人(第1页)

神庙落成后不久,一场小规模的献祭仪式在暮色中展开。

李玥寰站在人群外围,静静观察。虽说史书常将殷商与人祭紧密相连,但以她这一路的见闻,大规模、制度性的人祭多集中于王都与重要城邦。在这偏远乡野,祭祀更常以牲畜、谷物或玉帛进行。

她曾深思过这个问题。同为人类,对同类相残的抵触如同本能,深植于血脉之中。即便在这个神灵与妖魔并存的年代,屠戮同族带来的生理性不适,依旧难以完全抹除。

更重要的是现实的考量。这个时代,人口即是根本。无论是耕种、征战还是营造,都依赖着充足的劳力。任何理智的统治者,都不会轻易将大批青壮送上祭坛,那无异于自毁根基。他们或许残暴,却绝不愚蠢。人祭更像是一种彰显权力与信仰的威慑,一种在特定时刻、针对特定人群的仪式性表演,而非日常。

此刻场中的祭祀,便印证着她的观察。主祭者高声吟唱着古老的祷文,牺牲是一头精心挑选的黑羊。它被洗净装扮,安静地站立着,尚未感知到自己的命运。信众们匍匐在地,眼神中混杂着敬畏、期盼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烟气仍在缭绕,混杂着血腥与香料的浓烈气味,在暮色中经久不散。就在这原始而蛮荒的祭祀氛围尚未褪去时,一列车驾驶入了城邑。

那车队算不得多么浩荡,却足够引人注目。护卫的甲胄在夕阳余晖中泛着冷硬的光,车辕上的纹饰带着王畿之地特有的规制与威仪。它们没有停留,径直驶入了国君的宫殿。

翌日,百姓被召集至神庙前。

高台之上,立着一位道人。他身着玉色道袍,手持拂尘,面容清癯,眼神却锐利如鹰。左右侍立着朝歌带来的卫兵,甲胄鲜明,肃杀之气与周遭的虔信氛围格格不入。

“贫道自朝歌而来。”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奉大王之命,特来此地,教化尔等,以正祀典。”

他宣称,此间显圣的,乃是庇佑大商的英灵。然则,过往的祭祀过于粗疏,“心意浅薄,难动神听”。随即,他颁布了一套新的、更为繁复严苛的仪轨。对祭品的种类、数量、献祭的时辰、叩拜的礼节,乃至祷词的音调,都做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

李玥寰站在人群边缘,目光落在道人那看似平和,实则隐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与算计的脸上。一个名字,伴随着《封神演义》中那些充满机心与争斗的篇章,浮现在她的脑海——

申公豹。

她忆起书中对此人的描绘,那个惯于搬弄是非、神通不小却心术不正的阐教叛徒。此刻,他出现在这里,以国师之尊,对一处乡野“神迹”予以“官方认证”……

一种冰冷的异常感,如同滑腻的蛇,沿着她的脊椎缓缓爬升。李玥寰凝视着高台上的申公豹,心中的疑虑如藤蔓般悄然蔓延。

他的出现本身固然可疑,但真正令她不安的,是某种更深层的东西。她忆起《封神演义》中关于此人的记载——一个看似只是四处搬弄是非、串联反周的跳梁小丑,一个阐教的弃徒。

可若细究其行,处处透着诡异。一个区区弃徒,何以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截教诸多法力高强之辈前赴后继地踏入死地?最终竟导致号称“万仙来朝”的截教道统近乎断绝?这背后需要何等精密的算计,何等庞大的情报网络,又需要何等深刻地洞悉每一位截教仙人的性格与执念?

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叛徒”所能做到。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一切发生得如此“顺理成章”,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而整个事件的轮廓,却被一层无形的薄雾所笼罩,让人难以窥其全貌。

是阐教圣人的阴谋吗?李玥寰下意识地否定了这个念头。她与杨戬相处日久,虽未能完全理解玉鼎真人那般存在的思虑,却能直觉地感受到,阐教的作风,其实是一种更为……“堂正”或者说更为“超然”的格局,或许在某些地方会让人觉得不适,但绝非这般精于算计、充满恶意的作风。

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前些时日,在那间破败屋舍(如今的神庙)中失败的占卜。那种感知被遮蔽、真相被扭曲的无力感,与眼前申公豹所带来的异常感,竟隐隐有着某种相似的气息。

仿佛有一张更大的网,正在无声地编织。申公豹在此地的现身,他对此处“神迹”的刻意引导与规范,恐怕绝非孤立的事件。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后续的日子,仿佛在无声地印证她心底那份模糊却顽固的预感。

若要具体言说,却又难以捕捉确切的证据。申公豹并未公然扩大祭祀的规模,祭品也依旧是那些牲畜谷物,不见任何格外血腥之物。表面的一切,似乎仍在“规制”之内。

然而,某种变化确实发生了。它并非源于外在的仪轨,反而更像是……源自人内心深处的阴暗恶意,在悄然蔓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