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穿越重生封神 > 破屋往事(第3页)

破屋往事(第3页)

她说话时,目光始终锁定李玥寰的双眼,似要从中辨出这位巫女与眼前“神迹”的关联。

“听闻此地显圣颇为灵验。”邓婵玉迈步向破屋走去,战靴踏过及膝的荒草,“求医得愈,求财得金。这般神迹,纵是金仙临凡,也未必能信手施为。”

“将军以为,这是祥瑞之兆?”李玥寰轻声相询。

邓婵玉冷笑一声:“我随父亲镇守三山关多年,见过真正的祥瑞。当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她瞥了眼屋内堆积的供品,“而非这般急功近利的奇迹。”

她转身直面李玥寰,夕阳将她的身影拉得修长:“巫女在此数日,可曾亲眼得见所谓神迹?”

两道目光在空中交汇。李玥寰在邓婵玉眼底看见一丝疑虑——这位年轻将领并非不信鬼神,但她更信自己的判断。

远处传来嘈杂人声,又一批信众正朝此地涌来。邓婵玉眉头微蹙,显然不愿与民众正面相遇。

“此地不宜久谈。”她翻身上马,缰绳轻抖,白马人立而起,“巫女若有所见,可来三山关军营寻我。”

话音未落,已调转马头绝尘而去。身影渐隐于暮色,唯余马蹄扬起的尘埃在夕照中流转着细碎的金光。

神庙到底还是建成了。

青瓦覆顶,朱漆描檐,虽算不得宏伟,却到底将那破败屋舍的原貌彻底抹去。香炉终日烟气缭绕,将这一小片天空熏得朦胧。最初几日,倒也安生。前来上香的百姓规规矩矩,祈愿,叩首,奉上供品,然后安静离去。

但某种变化,如同地底渗出的湿气,悄然但迅速弥漫开来。

起初只是停留的时间变长了。有人跪在蒲团上,一遍遍重复着相同的祷词,直至嗓音沙哑。接着,是叩首的力度。额角触及冰冷石砖的闷响,开始此起彼伏,有人离去时,眉心已是一片青紫。

李玥寰站在庙外一株老槐树的荫蔽下,冷静地观察着。她看见一个老妇人,将自己仅有的、准备换盐的几枚贝币,全部投入了功德箱,嘴里念念有词,是为她远在征人队伍里的儿子祈求平安。她看见一个面色蜡黄的男人,每日天不亮就来排队,一定要抢在第一个上香,仿佛晚上片刻,那冥冥中的福祉就会被旁人夺走。

狂热在无声中滋长。

庙宇前的空地上,开始有人自发地长时间静坐,不饮不食,称之为“守虔”。有人声称自己在缭绕的烟气中,看见了“大仙”模糊的光影,得到了一句含混的启示。这话语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很快,看见“神启”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描述的细节都不尽相同,却又都坚信不疑。

一种微妙的竞争意识也开始浮现。谁供奉的祭品更丰厚,谁叩首的次数更频繁,谁静坐的时间更长久……似乎都与诚心画上了等号。邻里间偶尔的龃龉,也开始与是否“虔信”联系起来。

“他家前日只上了三炷香,难怪孩子会生病。”

“她昨日在庙里停留不足一刻,心不诚啊。”

类似这样的话语,几乎每时每刻,每处每地都能听到。

在殷商这片土地上,祭祀与巫鬼之风盛行不衰。人们骨子里畏惧着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未知,尤其是在这个神魔与人混居的世道。天灾、病痛、战乱、死亡……太多无法掌控的事物悬在头顶。对那些挣扎求生的普通人而言,命运往往显得格外残酷。

说得直白些,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弱势的人们总是在承受各种各样的苦楚。

而各种各样的祭祀和巫鬼文化,则是给予了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解释,给出某个希望,或者将某个无法承受的苦难赋予特殊意义,从而帮助人们继续生存下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创造共享的体验,提供共同的答案,建立统一的行为规范,仅用很小的代价,就能将一个个分散的个体凝聚为有力量、有认同感的群体。

李玥寰并不反对这些。至少在这个时代,她理解其存在的必要。

现实摆在眼前,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严酷的环境里,人们必须学会抱团取暖,不惜一切代价地活下去。

当然,她也清楚地看到群体的另一面:容易被煽动,难以冷静思考,常常做出鲁莽而极端的决定。

此刻的她,仿佛站在一架天平前。一端是群体凝聚带来的生存力量,另一端是失控可能引发的悲剧。她所能做的,便是小心维持平衡,尽力引导这股力量,不要让它滑向深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