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李嘉诚的眼光有多准 > 上篇 正面做人诚信为金(第3页)

上篇 正面做人诚信为金(第3页)

“好,我们现在就可以签合同。”外商性急而爽快地说。

外商办完了自己应办的事情之后要回去了,李嘉诚又亲自驾车送他去希尔顿酒店。当李嘉诚要告辞离开时,又诚恳地对美商说:“明天我再来接您,带您去参观一下别的塑胶公司,您说怎么样?”

外商笑着说:“不必去了,我倒想请你做我的向导,去参观中国寺庙。我知道你的内心,其实并不希望我参观其他厂,这样你好做我们的独家供应商。”

“不,不。”李嘉诚连忙说道,“我有这个自信。”

这家北美公司从那天起就成了长江工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香港长江工业公司的订单数都以百万美元来计算。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家大公司,李嘉诚获得了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并且发展成为合作好伙伴的关系,进而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李嘉诚成立跨国公司打下了基础。

由于李嘉诚对市场趋势了如指掌,塑胶花的销售行情愈来愈好。他建立了香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工厂。到1958年,他的资产已经突破了港元100万亓。开始进入“百万富翁”的行列。

有胆有识,敢于拼搏是成功的法宝。一个人若想要成功,就必须敢字当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就算你在人生路上身处逆境,遭遇挫折,只要你有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的拼搏精神,你就一定能够把握时机,扭转乾坤。

人人都明白,时光不会倒流。“时间就是金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已成为老生常谈,却是铁的原则。每一个商战机会,都伴随着一定的时效性,所以精明的经营者一旦发现这样的机会,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它、利用它。因为,机会对任何人都是均等的,差异只在于快慢。谁快,谁就先得益,反之,就会两手空空。

独具慧眼,一鸣惊人

李嘉诚忠告:眼睛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

今天,商人的足迹遍四海,经营范围、经营领域也涉及全球,他们视野开阔,善捕商机。在商者无域的背景下,成功经营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整合力量,长袖善舞。利用全球资源做生意,对今天的商人来说并不陌生。便捷的通信和交通手段,让商人如虎添翼,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整合全球资源,做的是名副其实的大买卖。

李嘉诚在这一点极其睿智,他知道不能放开眼界,必然会钻入“牛角尖”中,在小打小闹方面做点小文章。因此他主张“经商不能在‘窝里’钻来钻去,而是要敢于打出投资的‘外国牌’。”李嘉诚毫无疑问是一个世界级大商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他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系列投资就是明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拿大经济面临挑战。但加拿大最大的收获,是“逮住”了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仅他一人,就为经济面临衰退的加拿大带来100多亿港元巨资。香港众多华商,唯李嘉诚马首是瞻,他的好友、同样是世界级华人富豪郑裕彤、李兆基、何鸿檗等,竞相进军加拿大。

一位加拿大商务官对李嘉诚简直是着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杂志封面),挂在办事处内,此人提到李嘉诚便赞不绝口,说道:“那是我的英雄人物!”

这位商务官很想让李嘉诚投资魁北克省,哪怕是买下皇家山一座房子、一家纸厂还是一些餐厅连锁店,都十分欢迎。只要李氏肯投资,魁北克便可列入李的商业帝国版图,而且还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李嘉诚、马世民以及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穿梭于太平洋上空。1986年11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通过合营公司V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

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国的港资,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

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其中李嘉诚个人拥有46%,和黄与嘉宏共拥有49%,总投资为80亿港元。

香港舆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本埠华商最大的“走资派”;有人说他大肆收购欧美企业,是隐形迁册;还有人说他食言,准备大淡出。李嘉诚说:“因投资关系,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1988年,兼任加拿大赫斯基公司主席的马世民,会见美国《财富》杂志记者时说:“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太小,这的确有点狂妄。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马世民还谈到收购赫斯基公司的波折。按照加拿大商务法例,外国人是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的。赫斯基在加拿大西部拥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一家大型炼油厂及343家加油站。除石油降价因素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外,并未出现债务危机。幸得李嘉诚已经安排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籍,收购计划才得以顺利通过。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国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赢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权。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在美国最有“招数”(合算)的一笔交易,是他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了友谊。李察明陷入财务危机,急需一位“叠水”(粤语水即钱,意为很富有)的大亨为他解危,并结为长期合作伙伴。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的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缩水”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在新加坡方面,万邦航运主席曹文锦邀请香港巨富李嘉诚、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轩等赴新加坡发展地产,成立新达城市公司,李嘉诚占10%的股权。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小小震动,李嘉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有的商人是海外资源的利用者,利用国外资源在中国进行竞争;有些商人通过海外并购来强化其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有些商人则是全球市场的经营者,利用中国在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进军国外市场,利用全球资源在全球展开竞争。

总之,商人有国籍,但生意无疆界。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善用全球资源的人,才能取得比较优势,获取超级利润。中国商人已经到了需要放眼全球的时候了,已经到了需要创立世界名牌的时候了。谁能成为先觉者,高瞻远瞩,先行一步,谁才能成就最终的成功。

自己命运,自己把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