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侧面做事——取财有道,用财有方
Chapter1 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高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之路不是一条坦途,而是充满各种挑战和困难,因此成大业者必须自强不息,要有战胜一切的雄心,只有敢于向一切艰难挑战,并做到永不言弃,方才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李嘉诚具有一种坚忍不拔之力,这使得他总是自强不息,勤奋做事,在面对困难时敢于迎难而上,并永不放弃,最终成就了他的伟业。
茶楼小舞台,人生大智慧
李嘉诚忠告:深信事在人为,人生之路在于不断探索,而不是乞灵于迷信。
人情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人的心理很难用法则来规范,但是人心是有着某些共通的,因此追求成功也有大致的法则可以遵循,能够体会出这些法则的人,便是能洞悉人情世故的奥妙的人。
人的眼睛的作用在于发现、洞察世事人性,从中找到为己所用的知识、机会,以便让自己在更高的起点上、宝贵的经验上起步。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要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这八个字,对于有志于经商的人来说尤其是这样。
我们常见这样一种对比:一个大学毕业生来到社会上,往往踌躇满志,自以为满腹经纶,可以大有作为。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却往往士气锐减,甚至变得消沉起来,因为事实上他的实际能力比不上那些小混混。小混混虽然缺少文化,却富于社会知识,懂得世态人情,而大学生虽然不乏书本知识,却不懂得社会,在人际关系上处于弱势。
李嘉诚由于家庭生活所迫,不仅走向社会很早,而且十分早熟,在还只是个14岁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体察世事人情了。这可以说是他远远聪明于一般后生之处,也是他一生作为的重要准备。
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这里了解了社会和世界上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许多说法,都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纷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渐渐地,他发现茶楼里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
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揣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然后找机会验证。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发现自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他高兴极了,觉得观察人太有趣了。
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甚至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李嘉诚也能把他的身份、地位、喜好和性情猜出来。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
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能获得老板的欢心。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事,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堂倌,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命运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想要什么,命运便会给你提供得到它的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晦的,需要你去识别。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你将大有收获。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人。
成功不来,自己过去
李嘉诚忠告:没有命中注定的大富大贵,成功要靠自己去创造。
没有人生来就是成功的,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许多故事。
李嘉诚是位传奇式人物,他的名字享誉海内外。他是香港最大的土地拥有者,他的地产、金融、酒店、电力、石油等业务遍布世界各地。《华盛顿邮报》称之为“最富的华人”。他并非继承祖业,也非出身显赫的家业。清贫的家境、苦难的童年、一贫如洗的“打工仔”、“拥有亿元资产的巨富”构成了李嘉诚成长、发展的轨迹。他是如何实现这奇迹般的飞跃的呢?
李嘉诚曾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李嘉诚是一个立下决心要打造自己的事业王国的人,他不希望自己人生计划落空。面对人生坎坷,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靠自己的打拼,定会成为一个强者。在他看来,成大业者必须自强不息,要有战胜一切的雄心,只有敢于向一切艰难挑战,才可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李嘉诚,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广东潮安县府城(现潮州市湘桥区)北门街面线巷一座古宅的书香世家,父亲李云经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曾任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汕头沦陷后,年仅10岁的李嘉诚随父母背井离乡过了两年的流浪生活。1941年,李嘉诚一家辗转来到香港,投奔李嘉诚在香港的舅舅庄静庵。
到达香港后,为了入乡随俗,尽快适应香港的生活,同时也为日后作准备,李云经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要尽快攻克广州话和英语这两个语言关。
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即使后来因父亲早逝,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之后,他也从不间断坚持业余学习广州话和英语。工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李嘉诚熟练地掌握了这两门语言,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一家到香港不久,香港也被日本占领了,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更不幸的是,李嘉诚14岁那年,他的父亲因病去世。
怀着对父亲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身为长子的李嘉诚谢绝了舅父继续供他读书的好意,毅然决然地辍学求职。他要挣钱,要挣好多好多的钱。此时,这个14岁的少年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养活母亲和弟妹,他必须挣钱。从此,李嘉诚稚嫩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走上了一条需要不断挣扎、奋斗的人生道路。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李嘉诚开始到一家茶楼去当跑堂,他每天天不亮就要到茶楼去烧水。白天不停地招呼客人,晚上11点多才能回家,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累了。但是,为了生存他只能默默承受。就这样,李嘉诚一天的收入也才勉强可以糊口。当时,正值战乱,物资奇缺,物价飞涨,这使李嘉诚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