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27日,和黄重提嘉宏私有化。收购价每股5.5港元,较停牌前收盘价高出32%,涉及金额58.38亿元。
李嘉诚表示,私有化的目的在于简化机构。对和黄是否供股集资来筹措资金,李嘉诚不作表态。
在7月10日的嘉宏股东大会上,私有化建议以96.7%的赞成票权通过。
这次的收购价,比上一次的出价4.1港元提高了36.62%。但相比较于净值每股6.4~6.5港元的水平仍有折让。
这次收购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大股东在保全自身利益的同时又顾及了小股东的利益,在利己的同时兼顾利人,利益均沾,大家受益。
李嘉诚深知“利益均沾”的法则,他始终坚持:不独利己,更要利人,不能总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别人的之上,而是要学会利人法则。生活中也是如此。顾及对方的利益非常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利益上。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李嘉诚忠告:对自己要节俭,不可以乱花钱,但对朋友则一定不可以吝啬,一定要多花钱于朋友身上。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的世界,因此,我们的生活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别人的生活,反之,别人也影响到我们。懂得生活,懂得为别人着想,人与人之间才会融洽相处,快乐地生活。理解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胸怀。为别人着想的人,处处受尊敬,而一个只为自己打算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让人瞧不起。
李嘉诚先生的立身处世哲学,其中一点就是为他人着想,顾及他人的利益。眼光短浅的人只会见到自己的利益而不会考虑其他人的立场。眼光远大的人才知道互惠互利才是在社会上共存之道。不单是互惠互利,如果每一个人能够考虑其他人的利益,这个社会一定会是一个更加融和、温暖、理想的社会。
在李嘉诚先生所统领的大小企业内,员工的流失率极低,而且从来没有发生过工潮,员工们都以在李嘉诚先生属下的机构工作为荣。为什么呢?就是李嘉诚先生关心他属下企业员工们的利益。他所统领的企业,员工都肯与公司共同进退,大家有一致的利益。公司好,即是员工好。员工们都了解到这一点。李嘉诚先生领导的企业如此成功,并非无因的。公司的负责人对员工们的利益照顾周到。
在对朋友方面,李嘉诚先生认为,对自己要节俭,不可以乱花钱,但对朋友则一定不可以吝啬,一定要多花钱于朋友身上。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在商场之内,我们应该多交朋友,所以花钱于朋友身上,建立交情是应当的。但除此之外,李嘉诚先生所谓应该花钱于朋友身上,不单为建立交情,还包括有机会就应该帮助朋友,而且不要和朋友过于计较,应当以他们的利益作为大家交往的出发点,不可以处处以自利为先。在商场里面,或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如果能够做到处处为朋友着想,我们一定会找到真正的朋友。找到真正的朋友,我们就有机会互相鼓励,互相扶持,有困难之时,也有朋友为我们分忧。遇到生意上的问题需要决策时,也可以多一个智囊。只要你肯为他人着想,其他人是会感受到的。
还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出李嘉诚的品质:
李嘉诚难得清闲,正在家里煮咖啡,准备喝完后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就在这个时候,三个电话打了进来,是三个不错的朋友向他推销保险,名目不同,内容却差不多。李嘉诚同意约见,但每个人只给5分钟时间。
三个人同时来了,李嘉诚看看咖啡还没有开,就坐下来让三个人分别介绍。第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说他的保险如何如何好,说上过险的人都获得了什么好处,说了七八分钟还没有停的意思。李嘉诚坐在那里听,一直微笑,他是很讲礼貌的人,不论对方说的他爱不爱听,都会耐心地听完。
第二个人说的时候,离李嘉诚规定的结束谈话时间只有6分钟了,他简明扼要,说介绍他来的人和李嘉诚关系如何密切,他又和那个人关系如何好,希望李嘉诚能考虑和他签约。李嘉诚仍然微笑,没有表态。
这个时候,咖啡沸腾了,气泡顶得壶盖“当当”直响,第一个人看了一眼,又转过头来看李嘉诚,并把保险合同向前推了推。第二个人也看了一眼,然后继续和李嘉诚拉关系,说他的保险。第三个人却站起来,赶紧跑过去关了火,小心翼翼地把咖啡壶端了下来。
约定谈话的时间到了,李嘉诚看看表,对第一个和第二个人说:“你们先回去吧,你们的保险我会慎重考虑,然后让我的朋友给你们答复。”两个人起身走了。
第三个人也要离开,李嘉诚把他叫住了:“你不是来推销保险吗?为什么要走?”那个人淡淡一笑:“我不走运,您的谈话时间已经到了,我不能再打扰您。”李嘉诚倒了一杯咖啡,说:“我还有10分钟,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听,你说吧。”那个人喜出望外,开始有重点地说他的保险内容。李嘉诚的咖啡喝完了,他也把保险介绍完了。李嘉诚看看表,站起来,说:“好了,我没有时间了,你明天去找公司财务总监,我要买一份你的保险,不,我要给公司高层每人买一份你的保险。”
那个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为什么?”李嘉诚一笑:“因为你帮我端下了咖啡壶,没让沸腾的咖啡浇灭炉火,杜绝了可能发生的危险,这说明,你有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为别人着想的保险才保险,不为别人着想的保险不保险。”那个人说声谢谢,高高兴兴地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去为别人着想,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换句话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李嘉诚先生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他说过的一番话中领略得到:“一生中做很多事,的确是付出金钱、时间和心血。对别人作出贡献令我引以为荣和自傲。”如果我们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社会的治安一定会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更融洽,朋友亲人之间的感情一定会更深厚,商场上的相互信任一定会增加,遭遇不幸的人一定会得到更多温暖,这个世界一定会有更多的温情。
顾及他人利益是一种处世哲学,但未必人人都做得到。从李嘉诚先生成功的经历中我们知道,为他人着想,我们也会因此而得益。我们为何一定要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呢?推己及人,岂不是更好?
以和为贵,化敌为友
李嘉诚忠告:以诚待人,不怕吃亏,事事为他人考虑,为他人着想,就是赢得真正友谊的最佳方法。
有人说,在商场内,大家为了利益争夺,根本没有一个朋友,极端一点的甚至说,商场内个个都是敌人,其他人都是为了和你竞争而存在的。但是从李嘉诚先生的商场经历看,我们发觉李嘉诚先生处处是朋友。商场内人人都是你的敌人的说法不攻自破。
李嘉诚先生的处世哲学就是为他人、为朋友、为员工、为股东、为国家、为民族着想。以这样广阔的胸襟,交上真朋友自然是应该的。当然,你可能说,以李嘉诚先生的地位,想和他结交的人数不胜数,他肯定有无数的朋友。但我所指的并不是想和李嘉诚先生结交的那一类,而是和他身份相似的人。
李嘉诚的商业王国在建立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其一是九龙仓争夺战,其二则是蛇吞象,吃掉和黄。
在九龙仓争夺战中,最能体现李嘉诚成功的地方就是他对于“度”的掌控,也正是由于这个因素,使得他和“船王”包玉刚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1975年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宁波人包玉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已经拥有轮船210艘,2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拥有船只吨位最多的船王。而就在这一时期,考虑到船运的限制以及出于对香港前景的看好,包玉刚打算正式“登陆”。登陆的跳板就是九龙仓。
当时香港经济的发展促使华资势力日渐抬头,“四行”之首的怡和公司(另外三行是和记、会德丰和太古)已无一方独大之势。主要原因是怡和对香港的前途信心不足,在20世纪70年代全力分散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给予华资做大的机会。凯瑟克家族的“九龙仓”本属怡和一系,于1886年由渣打爵士成立,起初业务只限于货仓经营。尖沙咀海运大厦一带即是一百多年前由渣打爵士和政府投资作为货仓码头之用。经过百年的发展,九龙仓的业务亦走向多元化,除收购了海港企业51%的股权外,亦收购了天星小轮和电车,全力发展尖沙咀的地皮作为商业大厦,而此等位于尖沙咀的优质地皮是九龙仓未来发展的王牌,亦是惹来包玉刚收购的主要原因。
1977年秋,香港股市突然传出在港上市的九龙仓利好的消息,香港部分主流媒体的经济评论家甚至放出该股股价有可能连续10年保持20%增长速度的消息。九龙仓被收购之说早在1978年便在市场上流传,当时市场盛传某华资大户打算收购九龙仓,媒体纷纷影射该人就是李嘉诚,但李嘉诚在接受报纸采访时,对此说法断然否认。而事实上到9月份,李嘉诚已掌握了九龙仓18%的股票,与怡和手中的股票数额旗鼓相当。
依旧控制着九龙仓的怡和终于洞察到李嘉诚的野心。在经济状况十分不佳的情况下,怡和财团只好打出最后一张王牌,求助于英资财团的大靠山——汇丰银行。1978年8月,汇丰银行介入九龙仓的争夺战。
李嘉诚真正的关注点却非九龙仓而是当时英资控制的另外一家公司——和黄。在汇丰介入后,李嘉诚决定不冒很大风险公开同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怡和较量,也无意于拿下九龙仓而得罪汇丰银行。于是,1978年7月,在中环文化阁一间幽密的客厅里,李嘉诚悄然约见与英资争夺九龙仓的另一个资金雄厚的华资财团主席,“船王”包玉刚。纵横四海的包玉刚自然不是等闲之辈,在此之前他已经揣摩到李嘉诚的这一步棋,而且这也是包玉刚所渴望的,李嘉诚主动出让九龙仓股票正好与他不谋而合。
这一次会面,两个华人资本世界的绝顶高手,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对包玉刚而言是20%左右的九龙仓股份,作为交换,李嘉诚则除了获利5000多万港元外,还得到了包玉刚手中全部和记黄埔的股权。
关于自己的收购,李嘉诚在事后通过媒体宣布,他本人没有大笔吸纳九龙仓,而长江实业的确有过大规模投资九龙仓的计划,也曾经吸纳过九龙仓的股份,曾经考虑吸纳九龙仓的股份达到30%~50%,但在收购到1000万股的时候,九龙仓的股价已经超出他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长江实业放弃了该计划,并将部分股权出让给他人。
本来李嘉诚也是有意入主当时仍然是英资的九龙仓集团的。但他知道包玉刚爵士已经买入了不少九龙仓股份,如果自己加入战圈,和包玉刚爵士一起争夺九龙仓的控制权,正所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李嘉诚先生处世的态度是处处以他人利益为先。于是他就放弃了争夺九龙仓的机会,还将手中的九龙仓股份转让给包玉刚爵士,成人之美,使包爵士能够顺利夺得九龙仓的控制权。包玉刚爵士之后就和李嘉诚先生成了好朋友。当时,他们两个集团的影响力和实力不相伯仲。两位集团的领导人就因为这一次机会而结识,成了好朋友。之后,他们合作发展了不少项目。
还有一个例子。李嘉诚先生和香港汇丰银行集团的关系极为密切。李嘉诚先生曾经当过汇丰银行的副主席多年。这是继包玉刚爵士之后,香港第二位登上汇丰银行副主席之位的华人。其实,李嘉诚先生在业务发展期间就已经和汇丰银行的关系发展得极为良好。李嘉诚先生的信誉,得到汇丰银行的欣赏,于是早年就在业务上支持李嘉诚先生。李嘉诚先生于业务不断扩张之后,仍然很珍惜和汇丰银行的关系,所以,到今日,汇丰银行仍然是长江实业及其属下机构众多往来银行中重要的一家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