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李嘉诚的嘴脸 > 上篇 正面做人诚信为金(第1页)

上篇 正面做人诚信为金(第1页)

上篇:正面做人——诚信为金

Chapter1 志向远大,少时理想终非梦

一个只读完初中的人,一个茶楼里小小的跑堂者,一个五金厂普通的推销员,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竟然成为香港商界的风云人物,乃至风光无限的香港首富。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这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创造这一商业神话的人便是被誉为香港超人的李嘉诚。从刚开始的跑堂者,到最后的华人首富,这其中的艰辛,对命运的不屈,对机会的把握,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少年磨砺,一生财富

李嘉诚忠告: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的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以这些,是我花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谁如意,富贵从来入凡尘。

李嘉诚13岁丧父,从此,他不得不告别心爱的学业,过早挑起家庭的重担。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茶楼当跑堂的。每天,他起早摸黑,侍候客人——倒茶、扫地、擦桌,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如此,他于每天工作间隙,还细心观察学习别人如何做生意,如何接待主顾,如何成交。

而且从茶楼下班之后,他还要秉烛夜读。往往他想睡觉的时候,已经到了第二天他要上班的时间。就是这样,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工作的同时又充实了自己的大脑。

一直到到中南公司做学徒后,白天工作晚上的时间全都由自己支配。这时,李嘉诚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利用空闲的时间自学完成自己的中学课程。虽然李嘉诚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常常因为缺少教材发愁。因为他的报酬不高,既要供养父母还要维持弟弟和妹妹的学业,几乎没有多少多余的钱用来买教材。但李嘉诚有自己的办法,他决定买旧教材。当李嘉诚回忆这段往事时这样感慨:“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是那样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

这段艰辛的打工经历,使他变得勤快能干,而且又丰富了自己的头脑,也使他具备了察言观色的高超本领,所有这一切对他日后从事的推销工作大有裨益。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做不好推销工作的。刚开始做推销工作,李嘉诚因没有经验而屡屡碰壁。为了做得比别人更出色,他只能“以勤补拙”。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商品的大包,长途跋涉,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在茶楼打工时,他就善于揣摩陌生人的心理,现在做推销,他的这一特长便有了用武之地。

正是凭着自己的勤劳、机敏以及对用户心理的准确把握,李嘉诚做推销的第一年就业绩骄人——年终统计,他的销售额是公司第二名的7倍。

而家庭的重担,使李嘉诚又不得不放弃了这样一份工作。对于频繁的跳槽经历,完全是因为家里的重担迫使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频繁地换工作,使他变得缺乏安全感,他感受到的只有家中沉甸甸的担子和对于生活的无奈。一贫如洗的他于是产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他觉得,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具备一定的实力,才能对自己的命运做到很好地把握,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一种自立精神,为他日后创建自己的雄图大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和很多创业者一样,李嘉诚的决定首先是因为家中生活的压力。因为家庭的贫寒,所以对于财富就有一种极强的渴望;因为一贫如洗,所以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单纯的想法,让他从起步的时候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只想着靠着别人成功。

有了自己创业的目标,李嘉诚就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充实自己,积累创业的经验。不管是接人待物,还是学习理论知识,李嘉诚都是下定决心,把自己心中远大的理想一步一步地变得具体化,透明化,从而慢慢地接近成功。

后来,李嘉诚回忆自己创业的经历,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创业之初,你是否有资金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有梦想,并且不会轻易改变这种创业的信念,它是你迎战艰难、屡败屡战的精神动力。而后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总结经验,并把这种热情持续下去,离成功就不远了。”

每一位伟大的名人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每一条通往成功的路上都是布满荆棘的。不要灰心。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能经得起生活的磨炼,能敢于面对困难,这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目标,但最后成功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呢?他们没有坚持。只有勇于坚持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只有不甘于现实的人才能接受命运的挑战。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劳而获的人,不经历风雨,是不可能看得到彩虹的。

逆境之中,一往无前

李嘉诚忠告: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身处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常听到人们这样感叹:如今只有有钱人才能赚钱,没钱的人就像没有士卒的将军,只有徒唤奈何。言外之意是:白手起家成大事,天底下没有那么简单的事!

我们不能否认用作投资的“第一桶金”的重要性,问题仅仅在于,如果上天没有给我们准备好“第一桶金”,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第一桶金”?

李嘉诚奉行的人生准则是“勤能补拙”。当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勤”更是决定输赢的那个砝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在筲箕湾创立。由于当时数十万“大陆难民”涌来香港,香港闹房荒,所以厂房是租借的。李嘉诚资金紧张,只允许他租廉价的厂房。从港岛到九龙,李嘉诚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厂址就更偏僻,邻靠山谷的小溪。这里山清水秀,是读书的理想地方,但办工厂,还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区边沿好。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经过讨价还价,再加上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就按房主要的价租下厂房。

厂房破旧得不能再破旧了,窗户难得找出一扇完整无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哗哗漏泻,李嘉诚不得不花一笔钱修缮。

厂房里的压塑机亦是破旧不堪,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香港增加了许多塑胶厂,业主多是小本经营,就有人专做旧机器买卖。当时谁都不曾料到,扯欧美塑胶商衫尾的香港人,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大哥大”,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说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景象的话,就是挂在门口的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业主李嘉诚,正踌躇满志,开创他崭新的事业。

谁敢相信,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香港塑胶业的泰斗?这正如仅仅看到长江源头的人,无法想象长江的万里奔腾之势。李嘉诚为他的山寨厂取“长江”之名,已经显示出万里长江的远大抱负。

草创阶段,李嘉诚依旧是初做“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

每天一大清早,李嘉诚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在香港,李嘉诚也许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至今日,年过70的李嘉诚依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他。而他的手表,亦永远比别人调前了15分钟,李嘉诚能有今日的成就,绝非偶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