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李嘉诚的正面和侧面照片 > Chapter5 敏锐的观察力洞悉一切(第1页)

Chapter5 敏锐的观察力洞悉一切(第1页)

Chapter5 敏锐的观察力,洞悉一切

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自己的**与低谷。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产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是不是还会有**来临的那一天。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家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在这个方面,李嘉诚是当之无愧的智者。

冒险之前,谨小慎微

李嘉诚忠告: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

人人都有冒险精神,可是很少有人成功。因为那些人忽略了一个前提:精确的分析判断。

提起李嘉诚,海内外无人不知。特别是他在地产业的卓越贡献,更是让前后左右赞叹不已。有人说:李嘉诚横扫香港地产业。也有人说:香港地产业自愿让李嘉诚自由行走。那么,李嘉诚是怎样驰骋于香港地产业的呢?

20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已进入繁荣时期,但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李嘉诚果断地指出,投身房地产业的时机到了!于是,从1958年开始,他就步步为营,有计划有选择地购买房产、地皮。首先,他在香港北角购买了一块土地,建筑了一座12层大厦,从此拉开了房地产生意的序幕。接着,他又在柴湾购买地皮建楼。两座大厦总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不久即顺利出手,陡赢一笔。

李嘉诚有个卓越的智囊团。50年代末,他的智囊团提供的各类信息表明:香港将步入工业化时代,而为了促进这个时代早日到来,“港英政府”将实行高地价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嘉诚看准势头,当机立断,买下了新界电门乡的一块地皮建造工厂。60年代初,李嘉诚属下长江公司起家的塑胶花生产走向低谷。面对这种形势,李嘉诚下决心将工厂部分转产,迅速大规模进军地产业,在地皮上大做文章,短短几年内便买下了上百万平方米的地皮和旧楼。不久,香港地价房价暴涨,李嘉诚由原来的千万富翁一跃跨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成为香港地产业的大亨。

李嘉诚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则体现在60年代中后期。当时,大陆史无前例的“**”搞得香港人心浮动,投资骤减,房地产价猛跌。于是,一些商人纷纷抛售地皮,以防万一。此时的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把几乎全部资产转入地产业,光买不卖。在别人眼中,他简直是疯了。而李嘉诚独具慧眼:“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干脆别干。”可以说,这么一干,李嘉诚的地产事业进入第二个**时期。

与之相比,当时一些目光短浅的商人,却日夜担心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回香港。于是,纷纷贱价出售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工厂、商号、酒楼、住宅等,携款迁居国外。李嘉诚却始终持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观点,认为大陆的动乱只是暂时的现象,中国也决不会对港英当局动武。李嘉诚公开宣称:“你们大拍卖!我来大收买!以后,你们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于是,他廉价一座接一座地买进大楼!还趁建筑材料疲软之时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到了70年代初期,香港地价再度回升,房价上长。而此时的李嘉诚已经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大楼和厂房,不久即全部出售,利润成倍增长。

李嘉诚频频成为股市和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有什么秘诀呢?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或许只有李嘉诚自己心里清楚,他的惊人之举含有多少赌博成分。

客观地说,李嘉诚的行为是带着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但是,李嘉诚的赌博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的分析之上的,绝非盲目冒险。

那么,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李嘉诚认为,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自己的**与低谷。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一下,是不是这个产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是不是还会有**来临的那一天。

如果这个产业仍处在向前发展的阶段,只是由于其他一些原因才暂时处于低潮,就应选择在这个“别人放弃的时候出手”了。这个时候出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而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

俗话说:“无风险不成生意。”因此,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十拿十稳,多少有一点冒险成分。风险有多大,利益有多大?这就需要根据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些胆子大的商人,只要有五成胜算就敢冒险;胆子小的,非有八成以上胜算便不敢采取行动。一般来说,风险与利益成正比。前者敢于冒险,很容易倒大霉,也很容易暴发;后者比较稳妥,却难求快速成长。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当别人算到不足五成胜算,而自己却算到有六七成甚至更高把握时,便意味着发大财的机会来了。李嘉诚正是靠着这种机会快速发展的。当然,这取决于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看准时机,大赚一笔

李嘉诚忠告:做生意必须要有大手笔、大投资,才能赢得大收益。

最成功的商人都有自己的“大手笔”,他们靠“大手笔”指点江山,把该集的资金集在手中,从而为下一个“大手笔”做好铺垫工作。李嘉诚从股市集资方面的例子,最精彩的要属1987年那次“百亿大集资”。这是香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股市集资活动,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1987年3月,香港电灯宣布该集团进行重组,一分为二,原来集团之电力业务仍归香港电灯集团持有,而其余非电力集团业务分拆交给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嘉宏国际将于当年6月独立上市,市值达港币100亿元。消息传来,市场轰动。

根据重组协议,嘉宏未来的总发行股数约为24.61亿余股,嘉宏将以每10股港灯股份换2股嘉宏股份的方式向和黄购入其持港灯的23.5%的股权。而和黄在完成这次分拆建议后共持嘉宏约13亿余股,相当于嘉宏53.8%的股权。连同其以一股换一股方式获配嘉宏股份,和黄未来将控制嘉宏股权的52.9%~53.8%之间。余下嘉宏的46.2%的股权则由原来港灯股东(不包括和黄在内)持有。分拆后,和黄将从原来直接控制港灯53.5%的股权改变为不再直接控制港灯,而只是通过持嘉宏控制性股权持港灯同等股数。嘉宏则变为港灯集团之最大股东。

这次港灯集团趁股市大旺时机进行分拆,是个扩展业务、增强公司新的活力的好办法。一方面给予投资者选择不同业务投资的机会,港灯股东如不愿投资地产风险的便可出售嘉宏的股票,保留或转向港灯的投资;另一方面将业务分拆后各自进行独立经营,组织更为科学,管理更为有效,发展更具弹性。

这样,无论是原来的港灯还是新成立的嘉宏将给股民以新的形象,分拆出的业务更具专业性,便于集资,可获注入新资金,新活力,提高集团股票市值,增强社会吸引力。正如该集团主席马世民在记者会上宣布该项建议时指出的:由于电力及非电力业务各自所涉风险不同,将其业务分由两家上市公司经营,将可使股东按各自需要改变对公用事业及投资业务之投资组合,而分拆后亦令股东更易评估两类业务之优点。他否认这次重组建议跟日前立法局议员许贤发对港灯提出的咨询有关。

较早前当港灯宣布与和黄合资27亿投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时,曾引起立法局议员许贤发在立法局公共事务小组上质疑。许氏认为港灯不应参与海外有巨大风险的投资计划,以免因一旦投资失败而影响港灯集团的专利发电业务。李嘉诚亦强调,整个重组建议是由港灯主动提出,并于不久前通知港府并取得支持,因此这次港灯分拆绝非受港府压力所致。他还说:“分拆以后,港灯的业务赢利将受到利润管制计划所保障,而拥有非电力业务的嘉宏国际在将来之赢利潜力得以无尽发挥,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