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下属的失礼之处,管理者应该怎么办?以下是一些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注意的事项:
一是尊重下属的人格。下属具有独立的人格,领导不能因为在工作中与其具有领导与服从的关系而损害下属的人格,这是领导最基本的修养和对下属最基本的礼仪。面对下属的失礼之处,管理者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基本修养。
二是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管理者应当采取公开的、私下的、集体的、个别的等多种方式听取下属的意见,了解下属的愿望,这样既可提高自己的威信,又可防止和员工关系的紧张。面对下属的失礼之处,管理者要耐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因为很多失礼的情况是因为下属急于向管理者提意见而出现的。
三是宽待下属。管理者应心胸开阔,对下属的失礼之处应用宽容的胸怀对待,尽力帮助下属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打击之处,更不能记恨在心,挟私报复。
四是培养领导的人格魅力。作为管理者,除权力外,还应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如良好的形象、丰富的知识、优秀的口才、平易近人的作风等,这些都是与管理者的权力没有必须联系的非权力影响力。
五是尊崇有才干的下属。管理者不可能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出类拔萃,而下属在某些方面也必然会有某些过人之处。作为管理者,对下属的长处应及时地给以肯定和赞扬。如接待客人时,将本单位的业务骨干介绍给客人;节日期间到为单位做出重大贡献的下属家里走访慰问;有意地突出一下某位有才能的下属的地位等,都是尊重下属的表现。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干。相反,如果管理者嫉贤妒能,压制人才,就会造成管理者和下属的关系紧张,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要助长告密的风气
管理者在处理冲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爱打小报告的员工,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让打小报告成为一种文化。
“打小报告”在道德上是难以被人接受的,因为它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打小报告”的人或告密者之所以遭人唾弃和孤立,是因为他们使周围的人感到不安全。如果企业里总有人“打小报告”,企业气氛一定是紧张不安的,员工关系、上下级关系也一定是疏远的、戒备的。这样容易根植不信任在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使他很难坦诚、轻松地面对他人。为了处理人际关系,他不仅会损耗大量的心理能量,而且还会因各种误解而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痛苦。
“打小报告”虽然不等同于“告密”,但在人们心中,“打小报告”、告密是一个连续的链条。这些行为会造成群体和个人内心的激烈冲突。
告密还往往与不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连在一起。在法西斯统治的德国,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告密行为受到鼓励,它使很多忠诚正直的人受到残酷迫害,并成为一些人向上爬、实现自己个人野心的手段。一个被告密行为侵害过的社会,要重建社会成员间的信任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千万不要助长告密的风气,这种风气一旦助长,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管理者要保证整个团队的有效运转,使每个员工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并迅速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纪律和约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何维护纪律却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优秀的管理者要有能力在企业里创造一种氛围:鼓励员工在犯错误时勇于承认,担当责任,自我教育,而不是依靠“打小报告”。
要领导,而不仅仅是管理
只要管理方式正确、工作氛围良好,员工就会全力以赴地工作。优秀的企业需要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管理者是成功企业发展的基础。管理者要注意领导,注意在企业组织内部培养和灌输一种清晰的目标,创造一种激动人心的工作氛围。
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与员工打成一片,绝不能搞个人崇拜。这是因为,许多员工对企业组织内一手遮天的管理者十分反感。谷歌公司是这样定义管理者的:管理者=业务经营者+运营管理者+能力开发者。
该公司认为管理者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中坚作用。管理者必须关注并倾情于业务工作,必须投入从计划、执行、回顾到改进的管理循环之中,不断开发下属及本人的能力。同时管理者也必须着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团队气氛,以提高组织的有效性。为防止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管理断层和管理层缺位,管理者必须进行管理规划,通过员工能力评估系统选拔出管理者的候选队伍,并有组织地进行培训与开发,对确认合格的人员大胆加以任命,使其在管理工作中得到足够的锻炼与培养。
其次,在更多的时候,管理者的作用还在于启发下属。在松下公司,把事情交给部属处理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但该公司的领导者认为,如果指示太过详尽,就可能使部属养成不动脑筋的依赖心理,一个命令一个动作地机械工作,不但谈不上提升效率,更谈不上培养人才。
总之,埋头苦干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作为管理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成功的管理者应当是一个“领头羊”的角色,他们的价值就是把一群人带动起来。
批评永远要对事不对人
作为管理者,如果你知道你的员工犯了错误,必须对他进行批评,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美国著名的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采取了“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的做法,并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她认为: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在批评前,先设法表扬一番;在批评后,再设法表扬一番。总之,应力争用一种友好的气氛开始和结束谈话。如果你能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就不会把对方臭骂一顿,从而把对方激怒。
她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些管理者,他们对某件事情大为恼火时,必将当事人臭骂一顿。主张这样做的人认为,管理者应当把怒气发泄出来,让对方吃不了兜着走,绝不可手软。但是试想一下,管理者要是把人臭骂一顿,其人必定吓得浑身哆嗦,绝不会听到你显然在骂够这些之后才补充的那句带点鼓励的话。这是毁灭性的批评,而不是建设性的批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脆弱的自尊心,都希望受到表扬而不希望受到批评。
作为管理者,批评下属能使其虚心地反省,但方法不当则往往适得其反。在实际的管理中,必须采取高明的批评方法。批评要有针对性,不能无缘无故地批评下属,更不能把自己的不悦转嫁给下属。同时管理者必须选择对方心情冷静的时候进行批评,最好不让第三者在场。需要强调的是,你不能经常批评,要通过鼓励,启发对方改过从善。
批评是一种管理艺术,要想通过批评使被批评的人改过,往往需要开动脑筋。简单粗暴只会增加部属的忌恨,对改善工作无济于事。人是感情的动物,随意批评很容易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引起各种不满情绪,难免会起到反作用或造成阳奉阴违的情形。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
下属之间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因此管理者需要有解决冲突的计策。正如《孙子兵法》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策。对于管理者来说,将冲突控制在发生之前也是上上策。因为如果下属之间发生了矛盾,无论解决得如何好,都会在下属双方的心里烙下印记,这就像写错了字,再好的橡皮和再高明的涂改技术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痕迹,不如最初不发生。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与其天天忙碌着解决下属之间的矛盾,提高解决矛盾的技巧,不如千方百计地提高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从根本上防止矛盾的发生。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最高呢?”扁鹊答道:“我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到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人们都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下属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但是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因为对待下属之间的矛盾,从管理学控制论的角度看,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现实中许多管理者因忙于各种事务,在对待下属之间的矛盾时往往只是事后控制,结果矛盾越处理越多,越多越忙,越忙越乱,最后企业管理乱作一团,甚至根本无法正常运转。
因此管理者必须做好的是防火工作,而不是救火工作。
真正的管理者不拒绝认错
管理者要有豁达和宽容的胸襟,要对员工的错误比较宽容,不要太过苛刻,给员工过多的责难。同时,如果管理者本人犯了错误,就应该有敢于认错的勇气。勇于认错不仅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素质,也是一种难得的品德。其实,许多大公司的管理者都具备这样的优良品德。日本“企业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敢于认错的优秀管理者。
一次,一位下属因经验欠缺而使一笔货款难以收回,松下幸之助勃然大怒,在大会上狠狠地批评了这位下属。
等到自己气消之后,他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深感不安。因为那笔货款发放单上自己也签了字,下属只是没把好审核关而已,自己也应负一定的责任,确实不应该那么严厉地批评下属。
他想通之后,马上打电话给那位下属,诚恳地道歉。恰巧那天下属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便登门祝贺,还亲自为下属搬家具,忙得满头大汗,令下属深受感动。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一年后的这一天,这位下属又收到了松下幸之助的一张明信片,上面留下了一行亲笔字:让我们忘掉这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看了松下幸之助的亲笔信,该下属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错,对公司也忠心耿耿。松下幸之助向下属真诚认错成为整个日本企业界的一段佳话。
许多开明的管理者都坚持认为:上司承认错误是勇敢的表现、诚实的表现,不但能融洽人际关系、创造平和氛围,而且能提高上司的威望、增进下属的信任。只有那些自尊心特别脆弱的管理者,才不敢在犯了错误以后向员工认错。这种管理者是很难得到员工信服的。员工信服的管理者都是敢做敢当、决不推卸责任的管理者。
不怕失败,敢作敢为,才是真丈夫
不怕失败,敢作敢为,这是一个管理者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果管理者缩手缩脚,缺乏风险意识,不能开拓进取,那么,他所领导的整个团队肯定是一潭死水。
很多人都抱怨制度限制了他们的行为,而美国康柏电脑公司总裁谢克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大公司的条条框框不会束缚一个管理者的手脚。规章制度只规定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而已,还留有很多空间供个人发挥、个人创意。很多人没有创意,没有把东西做出来,就归咎于规章制度对自己的束缚。实际情况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