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静心经原文 > 第三章是一部书(第1页)

第三章是一部书(第1页)

第三章静心是一部书

1.跟自然谈谈,跟自己谈谈

说起中国文化,人们必称“源远流长”,那么,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周易》。尽管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周易》不过是本卜筮之书,是迷信,是糟粕,其实这是无视《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所致。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语,在文字都还没有产生的上古时代,算卦就是一种文化。更何况占测只是《周易》的一大功能,它其实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文学、农学、社会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古往今来,只要能读懂《周易》者,无论从事的是哪一行业,都能从中汲取到智慧的力量。

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主要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哲学是什么?说简单点就是指导人生的学问。而《周易》的核心哲学命题,便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天人合一”思想,说白了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和谐”。

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举《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睽卦为例:

睽卦六十四卦的第38卦,其卦辞是:“此卦占来运气歹,如同太公做买卖,贩猪牛快贩羊迟,猪羊齐贩断了宰。”其中的细节不必深究,但我们都知道,太公也就是姜子牙,未得周文王重用前是个很落魄的人,做什么买卖都赔本,所以总体来说,睽卦表示人生的不顺。不过稍通易理的人都知道,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如同姜子牙的人生一样,并非不可逆转。就拿姜子牙来说吧,他之所以做买卖不顺利,主要还在于他根本就不是做买卖的料,或者说志不在此。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并不适合他的岗位上,他都不可能太顺利。当然,人生的有些不顺是自己造成的,也有一些不顺是命运造成的。还说姜子牙,他之所以去做买卖,在于他的政治才能在荒**的商纣王那里得不到认可。然而命运同样是可逆的,于是,姜子牙去了西周,并顺利地当上了周部落的二把手。所以一个人遭遇不顺时,完全不必自怨自艾,这时候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到底是努力不够,还是定位不准,或者说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还用得着算卦吗?事实上,我有时候认为,周易六十四卦不外乎一个古代版的《人生指导手册》,它把人生可能遭遇的种种具体情况大致一网打尽。当你遇到乾卦的局面时,就按乾卦的指导方法去行事;当你处在坤卦的境地时,你就去查查坤卦的“备注”……可惜的是,很多人遇事尤其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往往心烦意乱,静不下心来,从而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处境究竟如何。

我们接着聊睽卦。前面说过,失意是可以逆转的,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的失意难以逆转呢?是努力不够吗?未必。如睽卦的六三爻辞说:“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这个场景用白话文讲大意就是说:

一个地位卑微的汉子(古时的奴隶或平民)赶着一辆牛车,走上了岔路口,汉子赶紧跳下车,想叫牛朝后退几步,但他不吆喝牛,而是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拖。而牛没听到往后退的命令,仍拼命朝前走。于是,一个向后拖,一个朝前走,就在大路上顶起牛来……

毫无疑问,这不是牛的错误。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爻辞中的汉子是不懂驾车之道,空费了不少蛮力,生活中的很多人则是不懂得驾驭生活,不懂得因势利导,把本来轻而易举的事情搞得越来越费劲,回头还要像那个跟牛较劲、跟牛生气的汉子一样,与世界较劲,骂老天不公,跟生活生气,看自己不顺眼。

六十四卦中的第48卦井卦的一个卦象也颇值得人们深思:村子里有一眼井,井水又清又甜。村民们每天来来往往到井上汲水,却不知道爱护。时间一长,井水中的泉眼被沉淀的泥沙堵塞住了。人们打不了水,围在井边吵吵嚷嚷,却不想办法去淘井,有人反而气急败坏地把汲水用的瓶子都砸了……

很多人经常有意无意地扮演“汲水人”的角色。面对“井里没水了”的问题,他们不是想办法淘井,而是犯起了牛脾气,气急败坏地摔了瓶子!这样做能吓得了井吗?井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时间长了不淘,必然会被泥沙堵塞,这是自然规律,摔再多的瓶子也无济于事。想喝水,及早把井淘清是唯一的办法。

生活中免不了问题,这很正常。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只有当问题解决不了时,解决不好时,才是问题。

遇到问题,首先要冷静地看待它,研究它的来龙去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社会上的一人一事,都有其基本规律、属性和诉求,研究透了,事情多半也就解决了。对于那些遇事冲动的人,首先要研究的不是这些,而是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爱生气?生气是有助于改变状况,还是会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个问题到底有多难?解决不了又对我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我自己到底能不能解决?我要不要请别人帮忙?等等。回答完这些问题,大多数人都能从理智的边缘走回来,即使暂时找不到解决办法,但总不至于人为添乱,让问题恶化。

有些问题处理不好,是智力和经验的问题。有些问题处理不好,比如前面讲到的两个卦象,则是因为当事人缺乏一种处理问题所必须的良好心态。当然,有些问题并不是心态好就能解决的。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是把人类从自然的从属地位提高到了与自然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实际上,我们仅仅是自然的一员。“天若有情天亦老”,很多自然规律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很多既成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这些,人要学会适应,学会妥协;而不妥协,又恰恰是很多人爱犯的最大毛病。

2.于无情处寻大美

如前所述,《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那么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哪一部书呢?答案是《道德经》。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早在唐朝时,玄奘法师就在将梵文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同时,将《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传播到了古印度地区。如今,《道德经》的各种译本不仅刊行世界,而且它还是除《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人喜欢《道德经》且不是因为宗教因素,用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的话说,就在于《道德经》是一门诠释幸福的学问。古今中外,有谁愿意拒绝幸福?

和现在众多阐释幸福的书不同,《道德经》并没有孤立地阐释幸福,或者简单喊几句口号,说这样做就能幸福,那样做就会幸福,而是在讲幸福的同时也讲不幸,是一门充满理性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幸福辩证法。

天地无情,视万物为刍狗——这是《道德经》中的名句。所谓刍狗,就是用稻草扎成的小狗,在古代,它具有特殊功用——祭祀。祭祀是一件很严肃很庄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它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稻草扎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过后,稻草便恢复了它的本质,不再被人顶礼膜拜,而是被人遗弃,遭人践踏,最终和其他普通的稻草一样被焚烧掉。既说“万物为刍狗”,自然也包括我们人类。“天地无情”即天地不是生命,无血无肉无思想,就如同不能指望一块石头理解我们人类的思想感情一样,我们也不应指望天地具有人的感情,尤其是对人类有益的悲悯情怀。换言之,老子是让我们正视自然规律,不要明知“天地无情”却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自伤自艾,自我折磨。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像天地一样,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无爱、亦无恨,以一种平和博大的胸怀容纳别人也容纳自己,就更可能获得老子的认同。事实上,这也是老子讲“天地无情,视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终极意图。而道家学派的另一宗师庄子则直接挑明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固然无情,但天地亦有大美。过于悲观的人,只会抓住无情不放;过于乐观的人,又总是忘情于天地的大美。只有既能正视天地无情又能理智看等天地大美,于无情处寻大美、于大美中见无情的人,才是真正成熟的人,也即老子眼中的“圣人”,庄子心目中的“逍遥的人”。

再比如另一众所周知的名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笔者认为,其中的“人”,泛指整个人类社会,也泛指人间的大事小情,概而言之为生活。“地”,泛指环境,包括地理方面的,也包括社会层面的。“天”,一方面表示一个更大的力量,因为天决定了地的面貌,下雨多的地方就成了江南水乡,下雨少的地方则成为戈壁荒滩;另一方面则是指带有神秘色彩的“天命”,泛指一切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和未知的领域。“道”,简单地说就是世间万事万物运转的规律,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生物的生老病死,等等。而“自然”,就是指规律赖以运行的载体,即物质世界的总和,俗称“大自然”。

这四句话整体来说,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根据自己的条件恰到好处地去生活,去工作,去处理大事小情。对于人力可以改变的事情,应该尽量去做。有些事情,人力无可奈何,那就只能坦然接受。但所谓“人力无可奈何”的事情也不全是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往往会变得可行。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懒惰和无能简单地归结于天命。我们要在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另寻出路。之所以说“在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是因为另寻出路并不表示一定有出路,至少不表示立即就有出路,也就是说要时刻做好被生活打击的心理准备。有了这样的心,成功了、改善了,固然好,不成功,也不会太过于受挫。

又比如已经被格言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现代人提起它,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前半句,同时刻意忽略后半句,即只要“祸”最终能转化为“福”,那么开头或者过程中有些“祸”,人们还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最后的结局是“祸”,那么不管一个人在过程中收获了多少“福”,在人们看来那也是大大的不幸。应该说,这是人性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的。然而老子此言的要旨,也正是让人们破除这一人性的弱点。老子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人们,在幸福中要看到祸端,在灾祸中要看到希望,而是说人的眼睛不应聚焦于一点,而应把一切事物视作一个循环系统,认识到一切事物时刻都在变化之中,且有其变化规律,好与坏,福与祸,都是客观规律使然,要淡定地对待一切好事,也要豁达地看待一切不如意,而不是让它们左右自己的心情。

当然,关于《道德经》与《庄子》,以及我们上一节谈到的《周易》,接下来将要谈到的《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心经》、《金刚经》等佛家经典,以及《圣经》,都不是我们这短短一篇小文所能说明、讲清的,本书中所讲的也难逃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之嫌,其中亦不乏一家之言,想要了解其中的真谛,还需要您切切实实地静下心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好好研读一下原著。

3.尽人事,顺天命

古语有云:“青莲白藕红荷花,三教原本是一家。”那么,其中的“三教”是指哪三教呢?有武侠小说爱好者说,是青帮、洪门、白莲教,其实不然,“三教”真正的对象是儒、释、道三教。

有意思的是,在三教中,除佛教敬奉的释迦牟尼是真正的开山祖师外,其余两教敬奉的宗师都有点儿现代意义上的挂靠性质。比如道教,它的真正的创始人是东汉年间的张道陵,但后世却把先秦诸子之一的老子推上了道祖的宝座。至于儒教,众所周知,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宗教,虽然拉来了孔子做招牌,但一来没有组织,二来没有一般宗教中都有的神化、法力等等,算什么宗教?

如果一定要找点原因的话,只能从孔子的生平入手。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办,地球人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但孔子首先是个政治家,而且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他的失败不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而在于他的“王道”政治主张不适合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及之后的孟子,用现代人的话说都是浪漫主义者。所谓浪漫主义,就是听起来很美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甚至根本就实现不了的主义。正如儒家学派另一代表朱熹所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王道,有的只是帝王之道。然而,孔子孟子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类似于某种宗教情怀,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才把儒学称之为儒教,与佛、道并列,将孔子作为儒教的开山掌门。

现代人常说,“伟大都是委屈撑大的”,这句话用在孔子身上再恰当不过。我们知道,孔子虽然是一个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但这种优越环境没持续多久,便因其父叔梁纥去世而一去不复返。孔子十几岁时,为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出门打工。但孔子从未放弃过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做人做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终于有所成就。可惜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这种思想过于理想化,当时既无人了解它的价值,也无人愿意发自内心地奉行这些价值观。年过五旬才出仕为官,但没几天,就因过于正直,触动了权贵利益被轻松拿下。周游列国十数年,没有一个国君愿意诚心实意地聘用他。某些小人还把他当成危险人物,明枪暗箭,屡次中伤。就连一些隐士也瞧不起他,讽刺他为丧家之犬。然而孔子并不像某些现代人那样,自认为“生得伟大、活得憋屈”,亦不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因。有学生为他抱不平、为自己发牢骚时,他总是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就是:“你们别怕没有官位、不能闻达,只需担心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领。也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值得别人去了解。”单凭这一点,孔子这“万世师表”的名号就当之无愧。

然而我们知道,“万世师表”这个拉风的招牌是后世敬奉给孔子的,而不是在孔子生前,而且还是基于某种需要。换言之,孔子最终没能达到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比较失意的。对此,孔子没有抱怨,但有过感慨,即《论语》中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话译成白话文就是:“我这辈子从不抱怨命运,也不怨尤别人,通过勤奋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悟出了高深的道理,但现在看来,理解我的恐怕只有苍天!”想想看,“身怀绝技”且心怀天下的孔子,举目四望,世上却没有人理解,灵魂上是多么的郁闷?然而这只是我们的猜度。孔子或许一度有过郁闷,但绝不会持久,更不会使其升级、恶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对待财富的态度中找到一些侧面信息。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也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如果财富(或者说是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便是做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当时的观念),我也愿意去做。如果财富(富贵)非要以“放下身段”为代价,那我还是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吧!孔子喜欢的事是什么呢?研究学问,教书育人。

类似的信息,在孔子对待弟子们的态度上也有所体现。孔子一生教授了弟子三千,贤者就有七十二位,但孔子最喜欢的还是颜回。孔子曾经在众弟子面前夸奖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之所以如此,在于颜回在本质上与孔子是一类人,是宁肯饿死也不肯追求不义之财、无道之位的人。相反,孔子的另一弟子冉求,虽然才学和政治、军事才能都很棒,在孔子回国一事上也出力不少,但孔子并没有对他另眼相看。后来,孔子还公开宣称:冉求不是我的徒弟!并号召众弟子敲着鼓臭骂冉求。而原因不外乎冉求帮助鲁国实质一把手季氏进行田赋改革,乘机聚敛财富。

孔子和弟子们受困于陈蔡之间,一连几天吃不上饭时,其得意弟子之一子路也曾愤怒地问孔子:“难道像老师这样的君子要落个穷困饿死的下场吗?”(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就在于他们穷困时也能恪守道义。而小人之所以称为小人,则在于他们穷困时便会放弃原则,胡作非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就是孔子。他从不反对富贵,也不反对发财,相反还是个古代版的励志大师,但他永远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儿,并能一如既往地坚守,且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世道不公、社会黑暗,也不能使他愤世、偏激。这也正是后世儒家子弟在《中庸》中所总结的儒家子弟应具备的“尽人事,顺天命”的人生观: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尽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实现不了,不外乎两方面的因素——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如果是自己的缘故,即自己努力还不够,还不是块金子,至少还不是块纯金,就要静下心来,正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含金量。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如果是外在因素,也要静下心来,别去搞什么“曲中求”,也不必太难过,因为能成为金子,本身就是莫大的成就。埋在土里、发不出光的金子,还是金子。越是埋在土里,我们越是需要保持一颗金子般的心。不然,一个人发光之日,也就是他开始发霉之时。

4.心开了,也就开心了

在中国,说到读书,必然绕不过佛家经典。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各类佛家经典如《金刚经》、《坛经》、《四十二章经》、《百喻经》等,是知名度及刊印量仅次于《道德经》的文化名著。之所以称其为“名著”,而不是“经书”,在于它们首先是一部文化典籍,其次才是一部宗教经典。说到静心,更不能不提佛家经典。因为静心本是佛家的入门课。而且,无论是“人在棘中,不动不刺。心在红尘,不动不伤”等经典格言的广为流传,还是“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等禅门公案的脍炙人口,抑或是民间与之相关的口耳相传的佛教传说,都从侧面说明,静心不仅是佛家的入门课,也是我等凡夫俗子们的重要一课。

在过去特定的时期,佛教一度被视为迷信。应该说,佛教有一定的糟粕,然而世上有绝对没有糟粕的文化吗?没有。有糟粕,扬弃就是了,没必要一棒子打死。尤其是中国人,可以说,认识佛教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所以,在对待佛教经典这方面,我们首先要静下心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