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静心诀 > 第三章是一部书(第2页)

第三章是一部书(第2页)

有人说,念经、抄经能让人静心,我并不这么认为。什么叫佛?说白了就是觉悟者。如果不能通过读经了解、掌握相应的智慧,即便能静心,也是表面的静,难以持久的静。至于抄经,它仍然只是一种形式,那些通过抄经而得到了心灵滋养的人,练习一下书法,写写其他的字,多半也能取得宁静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读经,本质上还是读书,与读其他任何书没什么区别,关键还在于了解其内容,汲取其思想。

有鉴于佛教经典众多,其内容更是博大精深,一一探讨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我们不如从下面这个有针对性的禅门公案(汉传佛教禅宗的小故事)入手,挖掘一些现代人亟须的正能量:

佛教史上的著名禅僧云门文偃,有一次问诸弟子:“大家参禅已经很久了,相信心里都有所领悟,只是深浅不同,不过没什么关系,参禅就是一种修炼,修炼到一定程度,才有顿悟入佛的那一天。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测试一下大家的修为。你们开悟前的情况我不管,我只问开悟之后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你们谁能告诉我?”

众弟子默不做声,很久都没有人出来回答问题。禅师心知大家悟性还浅,都回答不了,便自问自答:“开悟之后的日子,每天都是好日子。”

众弟子听后都点头称是,其中不少人因此大大精进了一步。

什么叫参禅?这个概念很难把握。甚至于单是“禅”之一字,我们就没法解释清楚。禅,玄之又玄,但绝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无论禅有多玄,它都必须建立在“好好生活”的基础上。同样,如果有一种信仰让人与快乐、幸福、好好生活等概念背道而驰,那么它就是毫无疑问的邪教。

我们之所以从禅宗入手,在于禅宗在中国,早已超出了佛教的范畴。参禅,绝不仅是佛门子弟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包括唐代大诗人王维、白居易、孟浩然,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内的很多士大夫,或者叫知识分子,都是禅道中人,亦有大量上佳的禅诗禅作传于后世。在普通百姓中间,人们不也常有“口头禅”的说法吗?禅宗的影响可见一斑。

当今世界,伴随着禅宗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尤其是在某些禅宗人士有意无意地创造或“改造”下,禅早已脱出宗教哲学的范畴,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哲学,更适合大众口味。在欧美国家,参禅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又哪里有什么僧俗之分?

另外,选择禅宗入手,还在于它尤其讲究“顿悟”。所谓顿悟,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在刹那间领悟。这固然需要一定的根器,但很多时候,它并非不可捉摸。比如上面故事中的禅师所说的,“开悟之后的日子,每天都是好日子”,就很容易理解——幸福跟着快乐走,快乐跟着心态走。只要心态好,日子便不愁好不起来。

当然,人生并非只有好日子。有些日子的确糟糕,有些糟糕甚至无法改变。但生活越是糟糕,我们便越是需要好心态。佛教讲究静心,而禅宗不仅讲究静心,还讲究“转心”,认为“境随心转”。所谓“转心”,无非就是让人调整心态,在不如意中尽量保持乐观、保护高昂的斗志。

说得再简单些,“转心”就是让人学会把坏事看成好事,在不好中寻找好。只要找到那个点,心情就会好,心情好了,事情往往也会改观。退一步讲,就算事情未出现改观,但生活绝对会向着快乐的方向前进。

“顿悟”,首重一个“悟”字。而悟的前提,则是打开心胸。人世间的事情,只要往开处看,再倒霉的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若是悲观沮丧,平平常常的小事也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换言之,人们之所以不快乐,不开心,不幸福,未必是生活本身有多不幸,而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封闭。心开了,也就开心了,这是个大多数人觉得简单但却不明白的道理。

关于禅宗,关于禅,这里只需记得:“开心”一词,是形容词,也是动词——想开心,先打开自己的心!

5.能创造者即上帝

前者说过,《道德经》是除《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圣经》的发行量究竟有多大呢?据相关机构统计,《圣经》自出版至今,发行量累积已超过40亿册,且每年销售3000万本以上。不过中国人不必眼红,因为《圣经》的巨额销量背后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世界对世界范围内的侵略和殖民史息息相关,而几乎每一次侵略都是以文化侵略即传教为先导的。另外,《圣经》也不像普通读者头脑中所想象的那样,是一本书,而是一系列书籍,犹太教信奉的《塔纳赫经》叫“圣经”,基督教信奉的《旧约》和《新约》也叫“圣经”,《圣经》至少有三个分册。

当然,《圣经》的畅销与佛教经典的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有其一致性,既它不仅被宗教信众奉为经典,更是一种精神食粮。研究中国文化,绕不开佛经。而了解西方文明,就不得不读《圣经》。

如果说佛教是一门出世的宗教的话,那么基督教和犹太教则明显是入世的。尽管无论是在《圣经》记载中,还是在西方文明主导世界的过程中,这种入世精神屡屡失控,导致了太多的战争与血腥,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为“侵略本质”。凡事皆有两面性,下面我们就从一些众所周知的《圣经》故事入手,试论一下西方文明积极的一面。

按照《圣经》的说法,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本是生活在伊甸园里。传说中,那里到处都是黄金、珍珠、红玛瑙,长着各种树木,开满奇花异卉,结满各种美味且无农药残留的果子。亚当和夏娃每天什么都不用干,吃饱喝足之余,只需赏赏花、散散步,或者顺便信口给园里的动植物们取个名字什么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幸福的生活。但我们知道,这种幸福没持续多久,便被上帝强行剥夺了。《圣经》上说,那是因为夏娃受魔鬼撒旦之**,与亚当一起偷吃了禁果,因而受到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伊甸园。

从此,偷食禁果被认为是人类的原罪及一切其他罪恶的开端——如果你是上帝的忠实信徒,这句话绝对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如果你不是,我们不妨一起跳出《圣经》故事,站在现实生活中戏说一下:

当上帝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时,他们为什么必须要离开?他们能不能不离开呢?不能,因为他们没有产权。园子是上帝造的,想让你住你就住,不想让你住你就得走人。上帝跟生活中某些人没什么区别。上帝与中国人信奉的老天爷也差不多——天若有情天亦老嘛!

事实上,我们知道,就连亚当和夏娃都是上帝一手创造出来的。仅仅把他们赶出伊甸园,上帝还算是仁慈的,因为他完全可以选择毁灭他们。事实上,上帝后来还真干过这事儿(大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

多年前,我还在书中看过一个相关的小故事:

一个无神论者与一个基督徒是好友,二人经常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一事辩得面红耳赤。有一次,无神论者故意问基督徒:“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伊甸园呢?”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她违抗了上帝的命令。”

“请问上帝是全知全能、先知先觉的吗?”

“当然。”

“好。那么全知全能、先知先觉的上帝,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吗?”

“嗯……这个……”基督徒终于为之语塞。

是啊,为什么上帝明知人类会犯错,还要种下一棵邪恶的苹果?

不过,正如我们不能全面否定西方文明一样,我们也不能就此全盘否定上帝。我不相信上帝,但我非常认可《圣经》中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有它不容忽视的内在涵义。比如,《圣经》中说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和万物,其潜台词再明显不过——能创造者即上帝!

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上帝。自己创造的房子,才是永远的伊甸园;自己创造的生活,才能自己说了算。

西方人往往嘲笑中国人没有信仰,不过西方人自己也清楚,他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信仰他们的上帝。有句西方谚语说:“只有坐在飞机上,你才会知道上帝并不存在。”西方人,尤其是那些入世精神过重,进取心接近变态的西方政客尤其清楚,很多时候,他们不过是打着上帝的旗号,以爱的名义去行侵略那些弱小的国家、掠夺利益而已。然而我们在讽刺、批判对方的同时,也应静下心来想想,想想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在侵略别的国家,而没有别的国家去侵略他们,难道是上帝在保佑他们?显然不是,当年的我们不是也有佛祖和太上老君保佑吗?现在的利比亚和叙利亚不是也有真主保佑吗?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那句平实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要被欺!如果你足够强大,无论他打什么旗号,以什么名义,都不过是自取其辱。没办法,世界就是强者的世界,真理往往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丛林法则,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认定的死理,想让对手敬畏,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提高自己。

具体到个人层面,落后虽不至于挨打,但积极进取仍旧是必要的。我的朋友小张曾经讲过一个亲身经历:

几个月前,我(小张)下决心离开北京,结束北漂的生活。由于这个决定有点突兀,因此临走时除了电脑,我在北京所有的一切都没要,包括自行车在内的很多东西都被我扔到了垃圾站儿。做完这一切,已是凌晨一点多。将近五点,我去赶火车时,最后一次经过那个垃圾站,老远就发现那儿有个捡破烂的。走近一看,我扔的东西一件件都到了他的板车上。正在我后悔没把它们当废品卖掉、好歹换包烟钱时,不远处又来了一位捡破烂的。但他顶多只能拣点儿矿泉水瓶了。通过这件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即便是捡破烂,你也得敬业,你也不能落后。落在后面的人是没饭吃的。

的确。能创造者即上帝,但做上帝不是简单地坐在理想的天堂里喊喊口号那么简单。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晚起的上帝也得饿肚皮。销售界的朋友不是说嘛:顾客就是上帝!而有些商家之所以总是能够赢得“上帝”的青睐,则在于他们本身就是上帝。上帝,不过是做好了自己本分的人。上帝,永远站在优秀的人那一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