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不能平庸的意思 > 第七章 摆脱平庸需成熟成熟从反省开始(第2页)

第七章 摆脱平庸需成熟成熟从反省开始(第2页)

大殿前,没有一只动物懂得反省自己,全都在互相批评与指责对方,更没有一个动物肯承认自己的不足。

天神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好挥手叫它们离开。

这些动物们口沫横飞地指责别人的缺点,失去了完善自己的一个绝佳机会。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谁都难免有不足的一面。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省精神,懂得反省自己。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对其做人很重要。只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里,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因此,及时的自省和进行自我批评是纠正自身错误、实现快速成长的关键所在。

然而,实际情况是,批评他人容易,自我反省却难得多。对许多人来说,缺点永远在别人的身上,自己永远是完美无瑕的。即便是有些过错,也会千方百计地找出各种理由来为自己开脱。面对别人的指责,不仅不自省,反而恶语相向。试问:这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呢?

哲人苏格拉底曾指出,一个没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自我反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更进一步说,反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反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我反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的结合。

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那些不愿意反省自己,不愿意及时察觉自身缺点,或者不愿意及时改正错误的人,落伍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只有懂得自省的人才能不断成长。我们需要经常在反省中扪心自问:自已是怎样的一个人?哪些东西对自己最为重要?自己能否把每一件事做得更好?自己有哪些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

重视反思,检讨自己

中国哲学一向强调自省。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就是说,看到别人的优点,就要设法使自己也具有同样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反思自己,看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缺点。在《论语?学而》中曾子亦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说,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警惕自己,并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

人非先天就是圣人,心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暗淡、罪恶、虚伪等念头。存有这些念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纵、任性和宽恕自己,从而造成恶性循环,永远生活在黑暗中,最后被毁灭。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洗涤自己的心灵,摆脱自己思想上的桎梏和精神上的烟雾,才能不断地实现超越,告别平庸。

夏朝时期,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伯启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此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一年后,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春秋时期,宋国一度内政不修,引起动乱。当时的国君宋昭公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被迫逃出。在路上,宋昭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对车夫说:“我知道这次被迫出逃的原因了。”车夫问:“是什么呢?”昭公说:“以前,无论我穿什么衣裳,侍从都说我漂亮,无论我有什么过失,大臣都说我英明。这样,内外两方面我都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从此,宋昭公改弦易辙,注重品德修养,不到两年,美名传回宋国,宋人又将他迎回国内,让他重登王位。他死后,谥为“昭”,就含有称赞他知过必改的意思。

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能像伯启和宋昭公这样,肯虚心地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维克多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他于192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当然,这一切与他自身的努力分不开,而一位姑娘对他的“激励”更是功不可没。

维克多生活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他年轻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他见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就上前纠缠。这位姑娘说:“请你站得离我远点,我是最讨厌你们这种花花公子了!”

维克多第一次碰上有人对他如此冷漠,他虽然怒不可遏,但是并没有失去理智,而是开始反省自己,最终决定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他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悔恨和羞愧,在给家人的信中他写道:“我要刻苦地努力学习,相信我将来一定会创造一些成绩出来。”维克多的这种改变就如同一个昏睡不醒的人,被人猛击后突然醒来。后来,他果然成功了。

一位姑娘的话语给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维克多重重一棒,让维克多开始自我反省,改正错误,成为一名化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自省的力量有时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在遭遇嘲弄或打击后,却不肯反省自己,而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嘲弄或打击他的人。殊不知,很多时候,自我反省往往是人生迈向成功的开始。

以责人之心责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喜欢指责别人而原谅自己。比如,说别人闯红灯是没素质,而一旦自己为之便总是心安理得,迅速地原谅自己。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常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极力辩解。所以,定期花一些时间挖掘一下自身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在某些情况中,“以责人之心责己”会显得尤其必要。

有一位太太多年来不断指责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虽很有钱,可她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的不知道,她怎么连衣服都洗成那样子……”直到有一天,有个细心的朋友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干净。这位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这个太太窗户玻璃上的灰渍抹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太太自己家的窗户玻璃太脏了。

上述故事启示我们:我们不能把一切的错误都归结到别人的身上,而认为自己做的无懈可击。霍贝斯说:“眼睛善于观察别人的人,一定疏于观察自己。”一个人不能够整天就知道责备别人,整天在那里观察别人的毛病。遇到事情,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陷,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才是正确地观察自己、反省自己的方法。一味责怪别人真的不应该,因为我们也没有资格,我们既非凌驾于任何人之上的神,也不是谁的主宰者。

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每个人都潜藏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在等待被挖掘和被发现。我们若是只顾把时间用在观察别人的过失上,只是把精力用在追究别人的错误上,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自我,去成就自己的事业呢?一味地指责他人,寻找借口来推卸责任,掩盖自身的错误,其实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责人应先责己,这是一个人应有的品格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认真看待和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责己,不护己短,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总结教训,扬长避短,提高做事效能。卓越的人便经常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改变,完善自我。相反,那些总是狂妄自大、极力贬低别人的人,则大多是平淡无奇之辈。

自满者平庸,自谦者卓越

李开复指出,自省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提升,是追求进步。所以,自满是自省的最大敌人。如果凡事都感觉“我做得已经很好了”,那么,这样的人不但不会懂得自省的价值,也不会拥有任何继续前进的动力,终将固步自封,或者在原地踏步,优秀和成就也会离他而去。

要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做到最好,只能是做得更好。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所学知识只有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才能不被淘汰。学无止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如大海一般放低自己的位置,吸收新的知识,广纳不同的观点,去劣存优,清醒地保持自谦上进的态度,就算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应沾沾自喜。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

然后,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假若骄傲自满,把自己沉浸在荣誉和功勋中,不思进取,或麻痹大意,那么,他距离失败就只有一步之遥。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魏、蜀、吴三国各占一方地盘,但每一家又都想吞并对方。北伐中原、复兴汉室是蜀汉的既定战略,刘备、诸葛亮无时无刻不在为此操心。关羽受命据守荆州,伺机北进。关羽出师北进,俘虏了魏国将军于禁,并将魏国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了樊城,取得了显赫的胜利。当时镇守陆口的吴国大将是吕蒙,他回到建业,称病要休养,其实是想谋划对付关羽。部将陆逊来看望他,两人自然而然谈论起了军机大事。

陆逊说:“关羽平时经常欺凌别人。现在节节胜利,又立下大功,就会更加自负自满。又听说您生了病,对我们的防范就有可能要松懈下来。他一心只想讨伐魏国,如果此时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肯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