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孔子谈做人 > 朋友使吾道不孤(第2页)

朋友使吾道不孤(第2页)

人不能自己找孤独,树都要与树在一起,人肯定要过群体生活才爽。

耶稣基督因为先知约翰的接引,在旷野大彻大悟,毅然抛弃了犹太教士苦修终生的做法,重新回到人群中,为人们宣讲上帝的爱心与旨意,很快赢得了一大片信徒。

也许有人要反驳我,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那一悟,当时就他一个人,这又当作何解释?

这是因为:

一、佛陀当时已达到圆满境界,天地万物都是他的朋友。用中国道家的话说,佛陀当时“天人合一”,怎么能说是一个人呢?

二、佛陀当时就坐在菩提树下,佛陀的菩提树与鲁迅的枣树一样,都足以让有慧心慧眼的人唤醒慧力,当下就觉悟。

三、就算佛陀当时在一片没天、没地、没万物的空无之境中,他还有自己作朋友,他看自己就像看一道门、一扇窗户,里面外面都是世界,足以觉醒来者。

事实上佛陀觉悟后也像耶稣离开了旷野一样,他离开了菩提树,回到人群中传道。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有幸看到的诸多传世宝典。

孔子与佛陀、耶稣都是伟大人物,在孔子看来,生命太简单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觉悟寻找快乐。

觉悟从哪里来?觉悟从旷野来,从菩提树下来。人人都有自己的旷野,人人都有自己的菩提树。

快乐从哪里来?快乐从人群中来。

在此,快乐是一个成全觉悟、实现觉悟的过程,因此,没有快乐就没有真正的觉悟。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讲与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觉悟,从而大家都快乐。

孔子在此处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另一处还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都在讲快乐并不遥远,它会自动呈现,主动呈现。有的事情看起来好缥缈,其实只要诚心寻求,自然会实现。

从前有个人喜欢一个女孩子,把她当成古典诗赋中的女神来顶礼崇拜。他爱她而她不知,仿佛鸿雁飞过秋水而秋水不知,于是不能不感到苦闷与绝望。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去讨好这个女孩子,终于有一天女神翩然来到了他的身边,鸿雁得以嬉戏秋水,两情相悦。

希腊七贤之一的阿那哈斯曾问过一位种葡萄的人,一棵树上有多少果实?那位种葡萄的人答不出来。

阿那哈斯告诉他说:至少有三种。一种是快乐,一种是痛苦,一种是糊涂。

要想种出快乐的葡萄,我们就要做快乐的园丁。那位种葡萄的人连自己种的是什么葡萄都不知道,肯定品尝不出葡萄真正的滋味。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有句传世名言: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钟”就是钟爱,“我辈”就是朋友。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我的情爱我所爱,这正是我们该做的事,正是我们的人生。

竹林七贤放浪形骸,孔子温柔敦厚,其人生主旨都一样,都是快乐主义者。

我有一联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