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孔子说的关于做人的话 > 成全约束者才能得自由(第1页)

成全约束者才能得自由(第1页)

成全约束者才能得自由

有句古诗写笼中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要做一个快乐的自由人,就要有自由的空间。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就是通过修礼来解放羊。孔子表面上不爱羊,其实是最爱羊的,因为他深知自己也是羊。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

“告朔”,一种祭礼。“饩羊”,祭礼用的羊。这段话是说:子贡想撤掉祭礼用的羊吃掉,孔子说:“子贡啊,你爱吃这只羊,我爱的是这场祭礼。”

看来这师徒二人口味各不相同。子贡胃口小,想吃的不过是一只祭羊;孔子胃口大,要的乃是整场祭礼。

一场完整的祭礼包括:

一、干净的祭品;

二、主祭与参加祭礼的人;

三、受祭的对象,天地神灵或祖先。

子贡吃其一,孔子一二三通吃。这就是圣人气象了,他不是爱某一样东西,而是爱全过程。他不是爱某一个体,而是爱全部。

同样关于“羊”,耶稣也说:

“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它们来,它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

耶稣说的这个统领全部羊群的牧人就是他自己。看来耶稣和孔子一样都胃口奇大,要的都是全部,大有“烤全羊”的味道。

关于“羊”的问题先前我们已经探讨了,在此不妨再深入研究,因为这关乎孔子快乐主义的主旨。

世人都是羔羊,相当盲目脆弱,同时又很倔犟敏感。一头牛发起脾气来火气暴燥,一头羊发起脾气来也好不到哪儿去。

善良的牧人为了使羊群吃到丰美的草,总是放它们出羊圈。但羊是盲目的,不团结的,一会儿就走散了,并且半天还找不到好草。于是牧羊人只好用皮鞭把羊赶在一起,吆喝着、打骂着赶到有好草的地方。

我在青海的时候,常见当地牧民使劲挥鞭打羊,大草原上一阵阵“啪啪”声惊起一阵阵“咩咩”声,此起彼伏。我问为什么要使劲打?牧民说:

“打它才会走。”

牧民又补充道:“打它就知道跑去吃草,长得肥。不打它就变成东游西逛的野羊,太瘦。”

这条牧人的皮鞭就叫“礼法”。

传统礼法包括两部分:

一是“礼”,指风俗力量与道德规范。风俗规定日常生活,道德规定行为与心理。

二是“法”,指采取暴力的统治方式。明为以暴制暴,以暴防暴,其实是以暴制未暴,以强欺弱。牧人因为肩负把羊喂肥的使命,所以他以打羊为天职。如果他没把羊喂肥,那么他打羊就是罪过。如果喂肥了,那就是打得好。

于是羊为了吃草,就不得不忍受来自牧人的皮鞭与狼的偷袭这双重威胁,当然还有天灾。

我离开青海的那年,牧区又逢雪灾。我在车上望去,看见白茫茫的大草原上横七竖八地僵卧着大大小小的牦牛,有的已经冻死了,有的还用泪汪汪的眼睛看着我。

有什么办法呢?牛羊是没有帐篷的,老天爷又喜欢往伤口上撒盐,雪灾年年有,牛羊年年死,牧民们好像已经见惯不惊,而我却不得不震撼。

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等于说:我虽然也爱羊,但更爱鞭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