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孔子做人做事的经典语录 > 真正的学习是唤醒潜能(第1页)

真正的学习是唤醒潜能(第1页)

真正的学习是唤醒潜能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让我们要不断唤醒潜能,这样才会轻松快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说”通“悦”,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学习不就高兴了吗?

《论语》开篇就是一个问句,这在古今书籍文章里非常少见,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屈原的(饫问》是一开头就问,看来屈子与孔子有诸多同好。

屈原《天问》的开篇是:“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意思是上古的时候没有人,是谁把大道传下来的?屈原这个问题非常有水平,非常高深,屈原在《天问》中只管提问,自己没有回答。如果屈原问我,我就会告诉他:“遂古之初,道自传之。”道自己把道传给自己,原本就与人无关。道为什么要自己传自己,这与孔子在《论语》一开篇就说的“学而时习之”有很深关系。

“学而时习之”就是经常练习、经常学习,包含“自己熟”、“自己会”的意思。而这种通过反复练习“自己熟”、“自己会”就是自知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并不是谁把道传下来,而是道自己传下来,遇到自我觉悟之人,二者一结合,就会把道发扬光大。看来孔子比屈原要高一层,孔子这句“学而时习之”已经圆满解答了屈原的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论语》的开篇解答了《天问》的开篇,这是一件非常巧合的趣事。说巧也不巧,这原是必然。屈原晚年热衷于探讨天道,所以有时陷入不可知的迷茫,而孔子越到晚年越入世,基本上不谈天道,专谈为人处世、穿衣吃饭的俗世道,所以孔子是个高得不得了的高人,有点像个大禅师。

孔子用人道破解天道,每发必中,这当然缘于孔子已对天道有深入研究,对人道有刻骨铭心的体验。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和尚之一赵州和尚有段著名的公案:

有人问:“什么是道?”

赵州和尚说:“吃茶去。”

这人以为赵州和尚没听清,又说了一篇,赵州和尚还是说“吃茶去。”不但如此,无论这人问什么,赵州和尚都说“吃茶去。”

这人烦了渴了,就去找水,不知不觉茶到嘴边,一愣,猛地醒悟了赵州和尚的禅机,心里痛快得不得了,大叫一声,把茶吃了。

北方的朋友可能不习惯“吃茶”这个说法,现在南方人还说“吃茶”,保留了古风。“吃茶”就是喝茶,而不是把茶叶渣吃了。“吃茶去”在当时就是“喝茶去”。

赵州和尚说“吃茶去”是什么意思呢?一是让人该干嘛干嘛;二是告诉人生活即生命,生命即大道;三是一切皆道,不分茶与非茶。

那个问道的人悟的是第一层意思,进而悟出了第二层意思,第三层可能没有悟出。

赵州和尚这段“吃茶去”的公案与孔子在此处讲“学而时习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人以为啊呀呀不得了,孔子既然是大圣人,那么他的话一定高深得不得了,谁知打开《论语》一看,第一句话就是句大白话,不由大跌眼镜,惊呼上当,连声失望。

这种人是弱智儿童,比我家8个月大的小婴儿还笨。孔子何曾骗人,他说“学而时习之”自有道理,不懂的人以为是杯白水,懂的人才知道这是一杯生命之源。让我来告诉你。

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妙义如下:

“学”就是学习,“习”则是反复练习。“习”字本作“留”,从羽从白,会意字也,意思是一只白羽毛的鸟儿。鸟儿与反复练习有什么关联呢?笨!这不是一般的鸟儿,而是一只白鸟儿,白鸟儿就是雏鸟,很多鸟生下来都是白的,正如很多人生下来都是白白胖胖的小孩一样,我家8个月大的婴儿就是一只白鸟儿。雏鸟天生爱学习,生下来就扑腾翅膀,所以古圣人造字用“習”这只白鸟儿来表示“天生学习”、“天生就会”、“自己学习”、“反复练习”这四层“学习”的含义,你看多自然、多奇妙。

《礼记·月令》中说:“鹰乃学习。”这个“习”也就是反复练习的意思。也许有人要问:“鹰是白鸟儿吗?”我对此无话可说,只能避而不谈,说“吃茶去”。

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的“习”就是这么来的,意思从雏鸟天生爱扑腾翅膀引申为“天生学习”、“自己学习”、“反复练习”这三层“学习”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的妙处在于“习”,妙处在于反复练习。反复练习,鸟儿就能悟出翅膀驭风之道飞起来。

“学而时习之”的妙处也在于“学”。“学而时习之”就是“生而时习之”,讲学习是所有动物所有人的天生本能。生就是学,学就是生,这是一个无需解释的婴儿级别的问题,我家8个月大的婴儿吃奶从来不问为什么,只管吃,只管摇头摆尾地咂嘴。

我们明白了“学而时习之”的妙义,就可以谈“不亦说乎”了。

“说”通悦,为了好懂些,下面都用“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包括以下五层意思:

一、生下来就学习,真好玩。

二、让我自己学吧。

热门小说推荐

枪炮领主
萝卜上秤枪炮领主
...
撼天
一叶青天撼天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