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李秀成自述原文 > 第二节 地官丞相(第1页)

第二节 地官丞相(第1页)

第二节地官丞相

1856年春天,李秀成已是地官副丞相了。地官副丞相原是守武昌的二把手黄再兴。黄再兴因与石凤魁丢失武昌被律斩。1855年11月后,转授予李秀成的。

在太平天国前期,六官丞相是官阶第三级,可是因为第一级的军师、第二级的主将,都是由天父的子婿和其子孙世袭,他人都不得问津,所以被称为“官居极品”。六官丞相设正副又正又副二十四员,是实授,有印信。与所设的平胡丞相、恩赏丞相等荣誉官职大不同,这些乃是凭领袖们心血**而给的称号,无官职,亦无印信,虽大头兵亦可加以“恩赏丞相”虚衔的。

李秀成得授地官副丞相,确实是靠他的勤劳和干练的办事能力。当时六官丞相有一半以上,是出自天王东王和诸王的亲友或充当秘书的亲信。在天京外带兵官和守土官能封上六官丞相的不多,如时任六官丞相的陈玉成、陈仕章即是。陈玉成的冬官正丞相,乃是1855年在九江江面战死的罗大纲所遗留转授的。

杨秀清对实授的六官丞相,凡来自行伍,多是作过考核的。

此时,太平天国精锐部队多分派在西线战场,即天京长江上游的安徽、湖北。天京守备不足,对围城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而两大营,尤其是钦差大臣向荣的江南大营,却是虎视眈眈,瞄准天京,还几次联手城里的间谍、特务,组织暴动,企图里应外合夺城。

江南大营兵多粮足,会同江北大营,对天京采取以守为攻,以逸待劳的战略,使天京城内军民久久惊慌不安。

太平天国日子不好过。

东王杨秀清很有雄心,要拔去这两颗钉子。

1854年9月,杨秀清由西征战场抽调精兵,由国宗石祥桢等四千人远途赶来,但在未进天京城,于七桥瓮,国宗石祥桢有勇无谋,临阵战死。这支精兵也全军覆没了。

11月,天官正丞相杨水潮率领几千人马,杀出天京城,渡江进攻江北大营,只有一个回合,全军覆没。原因之一,这是一支来自天京各馆衙和诸王牌刀手所拼凑的队伍,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所谓的乌合之众。

天京城坚墙厚,守备森严,敌军还是望尘莫及,但与天京互为犄角、位于东边的镇江可就危急了。

镇江地扼长江、运河南北交会处,和江北扬州遥遥相对,东、西、南三面环山,是捍卫天京下游的重要屏藩。

杨秀清懂得镇江的战略定位,他立意决不放弃它。

镇江位置示意图

江南大营主帅向荣屡攻天京不下,开始也认识到要占领天京:一必须是控制长江水面优势。由此,清廷应所请调来了吴全美的红单船,那是装备有葡萄牙铜炮的水师。

二就是要割断天京的周边,它的目标主要就是镇江。

向荣要占领镇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阻止太平军凭镇江为基地,向东南苏常地区扩展。苏常地区乃是江南大营粮饷主要输送地。大清两江总督衙门,也就设在镇江东畔的常州。

1855年2月,上海小刀会失败后,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也调兵遣将,亲自引军前来。同年11月,吉尔杭阿指挥部驻扎城南九华山,吉部总兵虎嵩林部驻扎高资镇,知府刘存厚驻扎摩笄山、黄鹤山、宝盖山、银山,水军安营焦山。

吉尔杭阿各路人马会同江南大营,步步紧逼镇江。

镇江告急文书,不断送进东王府。

此时,罗大纲早已调防,参加西征去了,接替他主持镇江军务的是殿左五检点吴如孝。

吴如孝面对优势的敌人,不屈不挠。在围城里,最大的困难就是粮食不足,他只得带动将士多喝水,用水充饥。

东王杨秀清又从天京派兵来救。

1855年11月,北王韦昌辉挂帅,分军三路前来,一路出尧化门至仙鹤门,两路直趋栖霞寺、东阳镇,以援镇江,但未出天京近郊,都为向荣派遣的张国棵部赶回去了。北王率领的援军是缺乏战斗力临时凑集的乌合之众。

拆东墙,补西墙。杨秀清终于下定决心,从西征战场抽调精兵四支:

一支是从湖北水路调来的陈玉成;

二支是从皖南调来陈仕章;

三支是从庐州前线调来周胜坤;

四支就是驻扎安徽和州的李秀成。

四支人马都先后赶到天京,联手由天京派出的春官正丞相涂正兴所率部,由顶天燕秦日纲挂帅,援救镇江。

五支人马风掣雷动,取道自龙潭、东阳至下蜀,且在下蜀连营三十里与敌相持。疾风不及掩耳,江南大营对突然杀出的太平军不知所措,一时之际还摸不清对方虚实和作战意图。秦日纲等严格执行战术意图,他们接受了过去杨正潮惨败教训。杨正潮就是因为疏忽大意,让送信人唐省三将绝密书信误投已革提督余万清,而暴露行军路线,痛遭夹攻而惨败的。

1856年2月,苏南大地冰雪未溶,太平天国首次拉开了全面攻打江南大营的战役。

这是李秀成作为一路统帅,首先参加的大战役。

江南大营派来了张国棵部,会同吉尔杭阿大军,森严壁垒,积极布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