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李秀成大传实说太平天国 > 第十二章 再次进攻上海(第2页)

第十二章 再次进攻上海(第2页)

在此之际,李秀成派出多人潜入上海周边乡镇和松江等处,张贴这份谆谕。

这次进攻上海,他是志在必得,想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但今非昔比。此际之间中国形势变化万千,且影响到上海一隅之地。

中国已是世界一部分。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通商口岸上海,更是世界一部分。

洪秀全不知道,洪仁玕亦不知道,李秀成更不知道。

当时整个形势大背景,对太平天国越来越是不利。

英、法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在中国取得最大的既得利益,他们原先多年保持的中立画皮,终于撕破了,已完全向清方倾斜。

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的相当久长时间里,英、法等国为资本原始积累和输出,掠夺原料和劳动力,在远东和中国开拓殖民经济。他们打着“中立”幌子,左右逢源,以图夺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当太平天国运动向长江中下游流域延伸,南方中国竟出现一个不同的政权时,外国列强一时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举棋不定。他们派出外交使者、商人、传教士,到太平天国考察、参观,且作联络、拉拢。曾有相当长时间,西方还误认太平天国亦信奉基督教,崇拜上帝耶稣,以为他们可用作代理人,继续开拓中国门户。太平天国对西方列强所表现出来的不妥协,又使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清廷才能给以他们最多的利益。

当时美国正忙于国内南北战争,没有更多精力、时间插足中国,而英、法和沙俄却都跃跃欲试。英国为了二千五百万英镑的在华商业投资,法国为了广泛地传播天主教,沙俄为了继续侵占黑龙江流域的领土,都与清政府搞得热火朝天,又打又拉,以便获得最大利益。

外国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谋求清政府稳定,正如美国所称:“中国的稳定是美国的最大利益所在。”《北京条约》的签订,各国公使长驻北京,长江中上游开放,增设通商口岸,鸦片贸易合法化,沙俄利用调停侵占中国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这使他们取得暂时满足。英国首相巴麦尊爵士在《北京条约》签订后,非常兴奋地说:“从前中英为仇敌,今则我们与中国政府已有极友善的关系”,表示英国政府将全力“援助而能令中国内部全局得入正规”。他就是要帮助大清王朝稳定局势,对付不稳定的制造者太平天国。法国官方代表葛罗也说:“愿为中国助剿发逆。”

由此英法等国强化了对太平天国的敌视。1860年,英、法的兵舰相当频繁航行于天京上游的新开辟通商口岸,其中就有南京(天京)、九江和汉口。英国公使馆参赞巴夏礼和美国领事金寨尔都曾分别以访问为由,阻止太平天国进军武汉,以致陈玉成大军和李秀成大军千里远涉,功败垂成。

外国列强和清王朝终于取得一致,坚决支持武力干涉太平天国。

此时清王朝也已更换主子。

1861年8月,执持排外宗旨的咸丰帝死了,新皇帝载淳母叶赫那拉氏(西太后)与签订《北京条约》、主张“借兵助剿”的恭亲王奕诉联手发动宫廷政变,捕杀了对外国人持怀疑、抵触的载垣、肃顺等辅政大臣。叶赫那拉氏接受奕诉等建议,“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

英法资本主义当局对北京宫廷政变的成功,大喜欲狂,积极支持。他们与清政府联手以武力对付太平天国的图谋昭然若揭。

当时已有外国传教士向李秀成透露:“我只能说他们应该保持严格的中立,但指出问题已发展到紧要关头,等到联军与清军的纠纷在北京解决时,额尔金勋爵大概会对此作出决定,不是联军今后更严格地遵守中立,便是外国军队对革命的进攻。”(1861年11月12日卜鲁斯给英国外交大臣罗素的信,转引自严中平《1861年北京政变前后中英反革命的勾结》)

李秀成没有听懂。他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不可能认识到国际大环境的变幻万千。

太平天国缺乏知识分子,李秀成被俘受审时也说,“官兵多用读书人,贼中无读书人”。忠王幕府就没有通达识时务的读书人,遑论熟谙外务、能通外语的人才。其实当时很多极其重要且必须知的情报乃可见自上海地区的中外报纸。著名的英国《北华捷报》从1861年伊始,就陆续刊登英法当局人士对太平天国的政治态度和敌对姿势。

1861年1月12日《北华捷报》就抨击太平天国的拜上帝:“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宗教在教义、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非常讨厌;他们的宗教和我们自己的宗教发生关系,即使只是名义上的关系,殊属遗憾。”(第546期)该期报纸还谩骂洪仁玕“是个无能的梦想者”,而李秀成“则是荒**无度的残暴的盗匪”。

李秀成被挨骂,漠然不知。

他亲率大军北上,军至中途,收到了苏州殿后军大佐将悦天安黄章桂送来的密札,苏州有发生叛乱事件迹象。苏州是李秀成的根本,他只得离开大部队赶回去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