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奉行的人生准则是“勤能补拙”。当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勤”更是决定输赢的那颗砝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在筲箕湾创立。由于当时数十万“大陆难民”拥来香港,香港闹房荒,所以厂房是租借的。李嘉诚资金紧张,只允许他租廉价的厂房。从港岛到九龙,李嘉诚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厂址就更偏僻,邻靠山谷的小溪。这里山清水秀,是读书的理想地方,但办工厂,还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区边沿好。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经过讨价还价,再加上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就按房主要的价租下厂房。
厂房破旧得不能再破旧了,窗户难得找出一扇完整无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哗哗漏泻,李嘉诚不得不花一笔钱修缮。
厂房里的压塑机亦是破旧不堪,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香港增加许多塑胶厂,业主多是小本经营,就有人专做旧机器买卖。当时谁都不曾料到,扯欧美塑胶商衫尾的香港人,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大哥大”,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说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景象的话,就是挂在门口的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业主李嘉诚,正踌躇满志,开创他崭新的事业。
谁敢相信,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香港塑胶业的泰斗?这正如仅仅看到长江源头的人,无法想象长江的万里奔腾之势。李嘉诚为他的山寨厂取“长江”之名,已经显示出万里长江的远大抱负。
草创阶段,李嘉诚依旧是初做“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
每天一大清早,李嘉诚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在香港,李嘉诚也许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至今日,年过70的李嘉诚依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他。而他的手表,亦永远比别人调前了15分钟,李嘉诚能有今日的成就,绝非偶然。
中午时,李嘉诚急如星火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李嘉诚和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
长江塑胶厂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是门外汉,过半还是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民。唯一的塑胶师傅就是老板李嘉诚。机器安装、调试,直到出产品,都是李嘉诚手把手带领工人一道完成的。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需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此外,李嘉诚还从不间断业余自学。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李嘉诚犹如海绵吸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李嘉诚事必躬亲,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他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若指掌,以便于管理。此外,身为老板这般拼命,给全厂员工起到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这是非常时期十分有效的方式,对一个初创的企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嘉诚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规模稍扩大后,他在新蒲岗租了一幢破旧的小阁楼,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之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他每天工作十四五小时,还要坚持晚上到夜校读书。
李嘉诚每一天的生命,总是比别人提前开始,而休息,却永远要比别人晚。
中国的古语“勤能补拙”说明了不论一个人的天分有多高,勤奋才是成功的保证。从古至今,大凡成大器者莫不信奉“勤奋”二字。在当今社会,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有90%仍然要靠双手勤劳换来,投机取巧最多只能得到一时的痛快。要问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辛勤的汗水里。
逆境是锻炼一个人的非常宝贵的机会。只有耐得住寂寞和经得起考验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古今中外那些非常著名的英雄伟人,每个人都有着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每个人都是从逆境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两耳听不见声音的贝多芬,将自己的命运重新赋予到钢琴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新诠释了命运的真谛,挥洒出一部**气回肠的交响乐章。司马迁强忍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
李氏箴言:
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自己逆境的时候,我认为我够!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及肯建立一个信誉。
迎难而上的勇气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商战中,经营者总感觉到,机遇总是那么来去匆匆,一闪即逝。商战机遇不能停留,不能重演,一旦失去,无法补偿,无法追回。
在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欧洲市场后,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李嘉诚因此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但是,他并没有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相反,他还要大力发展,他给公司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军北美。
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消费水平极高,占世界消费总额的1/4强。李嘉诚陆续承接过香港洋行销往北美的塑胶花订单,但这些都是小额定单,远远达不到他的期望。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守株待兔”是纯粹的机会主义,最终只能使工厂走向没落;“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陈旧过时的经营理念,根本就不符合发展快速的信息时代。
李嘉诚决定要主动出击。他设计印刷了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并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商会了解到北美各贸易公司的地址,然后分别寄了出去,静候佳音。
没过多久,果然就有了反馈。北美一家大贸易公司,在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之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彩照样品及其报价都特别满意,于是决定一周之后派购货部经理亲自来香港一趟,以便“选择样品,考察工人,洽谈人货”。
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销售网遍布美国、加拿大。机会千载难逢,但机会却非长江一家所属。对方的意思很明显,他们将会考察香港整个塑胶行业,或从中选一家作为合作伙伴,或同时与几家合作。
李嘉诚面临的又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这次要比信誉、比质量、比规模,要斗智斗力,方能确定鹿死谁手。李嘉诚的目标,是使长江成为北美公司在港的独家供应商。他自信产品质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论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却不敢在香港同业中称老大。
在香港有十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塑胶公司,不用说别的,就只看工厂的外貌,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了。长江公司的工厂格局,却还未摆脱山寨巢穴似的,更不用说生产规模了。就这点给来自先进工业国的外商们看了,最起码的第一印象就不够好,而第一印象往往又是很重要的。
给予李嘉诚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一周。他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宣布令人惊愕而振奋的计划: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